分享

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发表文章:止戈为武--讲讲《孙子兵法》

 昵称22998329 2019-01-21

2019年1月14日,阿富汗媒体《Orband》(英文、达里文)刊发驻阿富汗大使刘劲松的署名文章《止戈为武--讲讲<孙子兵法>》。中文原文如下: 

(阿媒体刊发刘大使文章)

中国的军事安全思想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精华体现为一本享誉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古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即孙武,是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将军,与孔子、释伽牟尼、居鲁士大帝、毕达哥拉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较亚历山大大帝的亚洲远征要早两个世纪。

据说,拿破仑战败后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上偶然读到此书,拍案而叹道:若早读此书,或不致身陷囹圄。这本书译成了几十种文字,成为各国军事家和国防教育的经典,也广为商界政界人士青睐。

有意思的是,和达里语谚语“缝衣的针胜过胜利的剑”相似,《孙子兵法》开篇和第一特点,不是教大家怎么打仗,而是说明国防和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战争的政治性、全局性和残酷性,主张“止戈为武”,强调慎战,推崇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争端。此书开宗明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还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这一思想引申开来,就是军人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牺牲的,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述:“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军人必须服从国家政治与总体对外战略。军事斗争不是为了攻城略地或毁伤生命,而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击垮敌人的抵抗意志,取得最大的政治效果。“不战”,不是不备战,而是全力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如果能在军事威慑的基础上迫使对手屈服让步,同样是军人的至上荣誉。军事斗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但不是全部,它需要和外交、政治、经济、舆论等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益。

中国的大外交和大战略与阿富汗渊源深厚。早在2100多年前,中国的汉武帝派使节张骞万里跋涉到达马扎里沙里夫,推动建都于此的大月氏王朝(贵霜王朝的前身)与中国结盟,目的是“断匈奴右臂”。为反击威胁汉朝的匈奴,武帝准备了多年,占据河西走廊等战略要地和产粮区,打通丝绸之路、联合丝路沿线国家、将皇室女子嫁给盟友的首脑“和亲”,分化匈奴上层,当这一步步都完成后,武帝才对匈奴决战且取得全胜。

《孙子兵法》第二个特点,是“庙算”思想,核心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认为,“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非常重视对敌情的了解,进而因地制宜打仗。他指出:“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右不能救左、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素知之。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阿富汗朋友熟悉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都非常重视情报战。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决战阶段,敌方作战部门的负责人、核心机构的打字员、一大批一线将领,实际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有时候敌方最高统帅部的指令还没有发到作战单位,毛泽东就已经知道了,敌人岂能不败?

回到《孙子兵法》。孙子很讲究战术和策略,认为:“兵者,诡道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沼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兵形象水,避实而击虚。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攻其不务,出其不意。”“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一句话:“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就是讲,作战的灵魂是把握战场内外的主动权。有了主动权,弱旅可以战胜强敌,颓势可能转成优势。毛泽东的战略和战争指导思想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日军的装备和作战能力远胜于中国军队,日军也一度占据中国近半壁江山,但中国军队没有屈服气馁,而是正面与侧后作战相结合,打持久战和游击战,发动人民战争,不断牵制和消耗敌人,最终在14年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孙子兵法》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将领的关键作用以及为将之道。孙子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简而言之”。孙子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还说,“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还告诫将领爱惜下属,指出“视卒为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上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共产党经历28年、牺牲2000万人最终战胜强大的内外敌人,重要原因之一是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共产党的将军和普通士兵的穿着几乎一样,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冲锋陷阵。这样的将领自然赢得士兵的拥戴,这样的军队必然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同时也是一部反映中国人和平天性与政治智慧的哲学著作,值得阿富汗朋友研究与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