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咬后可致死!近期郊游露营,千万警惕这些户外“杀手”!

 hercules028 2022-05-20 发布于四川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

广东人爱露营这事

传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

2022年最受欢迎的

TOP10露营游目的地

广州、清远、佛山等地入选

来自广东的城市就占据5席

是全国最多的省份

不过,近期气温起伏不定

雨水频繁上线,蚊虫也逐渐活跃

大家在户外活动时千万要小心

尤其是那些毒虫!

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

接诊了一位感染

“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大伯

他因多脏器功能衰竭

被紧急送入重症监护室抢救

而罪魁祸首就是蜱虫

蜱虫到底是何方神圣?

可以说

被它“盯上”可能致残致命!

虽然被称为“虫”,但蜱虫不是昆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是蜘蛛的“亲戚”。

蜱虫通常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出没,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

01

蜱虫,是贪婪的吸血者!

蜱虫可以吸血,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都是它的俗称。

它不仅是“吸血鬼”,还是“饿死鬼”。

不吸血时,蜱虫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随着吸血量的增长,体积会不断变大,逐渐要比吸血前的个头大上几倍甚至几十倍。

吃饱喝足的它,圆滚滚的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

再直观一点看下图,害怕虫子的科普君当场不好了......

近期广东天气正适宜郊游露营,外出要万分小心!

蜱虫最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比如树叶尖上,还有草地、墙壁、石缝及动物的巢穴处等等,人和宠物外出时,就很可能被吸附上身后疯狂吸血。

在树叶尖端“守株待兔”的蜱虫

相对于成人,那些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也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02

蜱虫一般吸哪儿的血?

蜱虫拥有两只会钩住人的衣物或皮肤的“手”,可以顺势爬到宿主身上,再找个喜欢的部位,一头扎进去吸血。

要说它聪明也是聪明,藏得极好。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发现的部位,比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

更过分的是,它的唾液有麻醉成分,通常等你发现它后,它已经饱得打嗝了。

(太狡猾了!这么不讲武德的虫,科普君还是第一次见!)

以狗子为例,以下这些部位都是容易藏蜱虫的!

你只需用手指在狗子的被毛里穿梭,如果感觉到有突起或小疙瘩,那很有可能就是蜱虫了。

03

被咬后病死率可超10%

蜱虫携带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

一旦上身,就不光是吸食血液这么简单了。它们还会同时释放毒素,引起疼痛、皮炎、贫血、消瘦、麻痹。

而且在吸血过程中,其携带的病原体可能传播到宿主(猫,狗,人)身上。

被蜱虫叮咬的宠物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每只蜱虫都携带病毒。一般蜱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皮肤感染症状,较轻微。

但如果蜱虫生活的环境恶劣,如在地方性流行病高发的地区,或春夏等流行性病毒活跃时,就可能传播一些疾病,比如莱姆病、出血热等,严重时可能致命。病死率可超过10%,一定要重视!

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陕西3岁的女童妞妞到油菜地里玩耍了一番,回家后妈妈发现女儿的脖子后面有个小黑点,求助医生后发现这是一只吸饱了血的蜱虫。所幸发现及时、手术处理及时,没有引起严重的身体危害。

湖北一位苏大爷,在户外锻炼身体时被蜱虫叮咬。三天后开始高烧不退。一周后就医时,他的心脏、神经系统和凝血功能都受损了,进了ICU。经过10天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

04

如何做好防护?

“蜱”一下,很难受!

当我们不得不进入蜱虫主要栖息的草地、树林等环境中时,要做好以下防护,保护自己不被蜱虫叮咬:

▶穿长袖长裤,避免裸露皮肤;

▶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防止蜱虫从缝隙钻入;

▶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虫无所遁形;

▶不要穿凉鞋,有效防护足部;

▶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防止蜱虫附着;

▶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带回家。

05

真被咬了怎么办?别拔!

真被咬了怎么办?别拔!

真被蜱虫咬了,你的内心可能出现以下几个“小剧场”:

直接拍死?挤破让它当场爆炸?

不行!

蜱虫的“嘴巴”有倒刺,而且嘴和腹部的连接处很脆弱。直接拍打,可能会导致虫头进一步扎入体内,释放更多毒素。

用蛮力拔出来?

不行!曾有人这么干过,结果……感染了!

如果硬拔,很容易使它的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里。处理不及时的话,轻则皮肤过敏、溃烂、发炎,重则引发感染。

用打火机烤?

更不行!

这样做不仅会烫伤自己,还会刺激蜱虫分泌毒素,增加感染风险。

正确做法是:

1. 仔细观察,找到蜱虫的头部区域。

一般蜱虫的口部会嵌入皮肤,躯干部分留在皮肤外。

2. 用镊子夹住蜱虫最靠近皮肤的位置。

切记不要夹蜱虫的腹部,更不要尝试用手指来捏住蜱虫。

3. 用比较恒定的力度缓慢向外拔。

拉动镊子时不要扭动、猛拉或摆动。

4. 取出蜱虫后,用酒精或碘伏进行清洗消毒。

若无消毒物品也可用温水和肥皂进行清洗,清洗时要将咬伤处和手同时清洗干净。

5. 拔下来的蜱虫可以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

万一伤口恶化,也能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注意!

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建议直接请医生处理。

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尽快就医。

如果处理不当,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残留口器内的致病微生物可能会带来感染致命传染病的风险,所以一定要检查。

取出了蜱虫,你还要:

✔仔细检查全身以及衣物,蜱虫可能不止一只。

✔蜱虫如果有携带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如果后续出现高烧、头疼、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阐述遭到蜱虫叮咬的时间、部位以及最有可能粘附上蜱虫的地点。

06

这些“虫子”也要警惕!

1.红火蚁

近日,“一男孩被红火蚁咬伤致过敏性休克”的话题引起热议。

红火蚁,又名火蚁,因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而得名。其攻击性很强,一旦被惊动就会追人叮咬,咬后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硬肿,有痒感。

红火蚁的毒液含有少量水溶性蛋白等物质,会导致少数过敏体质的人产生过敏反应,严重者引发过敏性休克,如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甚至可导致死亡。

应对方法:被红火蚁叮蛰,可以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涂抹皮质类固醇类激素缓解症状,切不可抠破水泡,否则非常容易感染。症状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2.毒隐翅虫

隐翅虫是一类小型甲虫,种类繁多,其中可能对人有伤害的只占一小部分,它们通常有红黑相间的配色,被称为毒隐翅虫。

体内毒汁呈强酸性,沾上后会引起隐翅虫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小脓包,周边淋巴结节肿大。

应对方法:避免接触。如遇虫落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拍死它,而应把它弹走。如被咬,应及时就医。

3.蠓虫

蠓虫喜欢在野外成群飞舞,夏季公园内尤其多。

被蠓虫咬后,会出现肿块或红斑,叮咬位置常会奇痒,而且越抓越痒,严重的还可能出现瘙痒性丘疹或水疱。

应对方法:外出做好防护,万一被咬,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昆虫叮咬和局部反应处,局部水肿可用冰袋冷敷缓解。

蠓虫携带多种病毒和寄生虫,如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蠓虫叮咬史。

再次提醒大家

出门到花草树木较多的地方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若被蚊虫叮咬

不可任意抓挠

以防造成皮肤破损导致感染

保持冷静

采取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哦!

编辑:杨敏婷

审阅:张龄丹、蔡芷涵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广东科普(ID:guangdongkepu),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图片来源于中国疾控动态、广东省有害生物预防控制中心、@新浪新闻客户端、广州荔湾发布、健康报、深圳卫健委、人民日报、健康广东、科普时报,侵权联删。

#看图猜成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