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2000年,今天只说2个方子 | 闲谈

 崔m95b7p4dpv0m 2022-05-20 发布于辽宁

第2609次推

图片

茯苓历史

茯苓,有茯灵、云苓、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等异名。

早在2000多年前,茯苓开始入药治病。

《神农本草经》:茯苓主胸胁逆气, 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本草衍义》:“行水之功多,益心脾”。

《主治秘要》道岀了茯苓用药精髓,其用有五:止泻一也;利小便二也;开腠理三也;除虚热四也;生津液五也。

茯苓之味甘,淡,能渗能利,其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之要药,有健脾和中作用。

在唐宋时代,茯苓就已远销印度、西亚、欧洲、东南亚各国,以及日本。

茯苓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年用量在万吨以上,仅次于当归、甘草。

至今,茯苓每年出口量在千吨以上。

图片

道地茯苓

《淮南子》: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滇南虞衡志》: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

《药物出产辩》: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中釆集。

人工茯苓,一般春天3、4月份栽种,11、12月份采收、加工。

云苓,地道上乘,质优品佳,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极高的信誉。

使用茯苓为原料生产的中成药品种达几百种,同时在保健、营养、药膳等领域,茯苓的用量也很大。

图片

茯苓常见配伍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

茯苓为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良药。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对于脾虚、湿气、泄泻和带下等病,常与山药、党参、白术等药材配伍。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对于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对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

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图片

茯苓薏米粥

做法:茯苓粉、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50克,水适量,煮粥。

功能: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泄泻、消化不良。

用法:每天早晚两次分服。

大便溏薄者,服用后1周左右大便完全恢复正常。

图片

图片

茯苓面膜

做法:茯苓2份、白芷粉1份、白芨1份,将三种粉混和,加适量的芦荟汁、蜂蜜、牛奶,充分调和。

功能:嫩肤美白、水润肌肤。

主治:皮肤干、皮肤黄或黑。

用法:每次敷20到30分钟,然后温水洗干净。

敷脸之前,在手背或者耳后先敷30分钟,如果有不舒适感或者过敏,则不适合用。

图片


作者:张宝国   编辑:菩提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