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冲刺必背】文学考研必背考题 之 《水浒传》

 ldjsld 2022-05-20 发布于广西

1.简答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答:《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一部不朽的长篇小说,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和作家创作相结合的又一典范。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农民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依据。关于宋江起义,在《宋史》等书中都有片断的记载。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时期,也正是说话、杂剧等通俗文学逐渐发展到成熟的时期。宋末元初,水浒故事已成为艺人们讲述、演唱的重要内容,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戏剧相继问世。民间艺人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多方面地充实和丰寓了故事内容,从而使《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渐具雏形。

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涉及水浒故事的部分,虽内容非常简单,可能只是说话人的提纲,但给我们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可以说是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在元杂剧里,有不少水浒戏,其中关于李逵的戏最多,在杂剧中对梁山泊的描写更为具体,水浒英雄已发展至一百零八人,对个别英雄人物如李逵、宋江、燕青等已有生动的描绘。经过长期民间的广泛流传和艺人们不断的整理加工,水浒故事集中了人民的天才和智慧,凝聚了群众的美好理想,最后再经施耐庵的再创造,就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2.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答:《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繁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繁本有7l回本、100回本、120回本三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外,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在繁本系统中,一般认为,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有万历己丑天都外臣,即汪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另有万历三十八年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也是较早和较有名的百回本。以上百回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平辽和平方腊的故事,而没有平田虎和王庆的内容。繁本中的120回本,增加了平…虎和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并也附有“李卓吾”的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人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三百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而不是由简本发展成繁本。简本一般都有平田虎、王庆两传,但文字简陋、缺乏文学性,现在只是作为研究资料来使用。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3.试分析《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答:《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向了绝路。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宋江作为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就是“忠义”的化身。他的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水浒传》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了“奸逼民反”的道理,是很有意义的。但作者在这里要强调的乃是这样一个悲剧:“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忠”与“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故“士大夫亦不见黜”,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小说中讴歌的“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总之,“忠义”的内涵本身就十分复杂,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着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它不是蒙在《水浒》外面的一层道德正义的保护色,而是能使小说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基本精神。

4.《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里?

答:作为一部累积型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思想价值是多方面的:除了忠义思想之外,它还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歌颂了真诚。《水浒传》中的不少英雄都是“力”与“勇”的象征,并且他们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这也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关。

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其中核心内容是写出了,“乱由上作”、“官逼民反”,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肯定了农民斗争的正义性。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这个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宠信的市井无赖,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帅府太尉的高位,从此连同他的“衙内”倚势逞强,无恶不作。在全书正文的开端,这样写寓有“乱自上作”的意味。不仅如此,作为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权的上层,有高俅、蔡京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在政权的中层,有受前者保护的梁世杰、贺太守等一大批贪残暴虐的地方官;在此之下,又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梁山英雄即是社会“无道”的受害者。在这一背景下,他们才不得不啸聚山林,走上反抗的道路,他们始终以“替天行道”为己任,希望贪官污吏都杀尽,建立一个清平安宁的社会。

小说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从产生、发展、胜利到彻底失败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5.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招安描写的认识。

答:梁山英雄在宋江的领导下,展开了与贪官污吏和社会邪恶势力相抗衡的斗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又多次攻打祝家庄、曾头市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是,由于宋江力争得到朝廷的招安,最后梁山泊义军全体归顺了朝廷,经过征辽,平田虎、王庆以及平方腊的战争,水浒一百零八将死散殆尽,宋江等更屈死于奸臣的陷害,全书便在这种悲剧的气氛中结束。

从作者对宋江的歌颂态度看来,从小说里将招安的实现写成梁山泊的盛大节日来看,从作者虽然写了反招安的斗争却没有在思想上否定招安派,而仍然写反招安派支持和拥戴宋江来看,《水浒传》的作者都是明显地有意描写招安并肯定招安的。但作者肯定招安,认为义军应该走这一条道路,却又并不认为这是一条最好的道路。他清醒地看到、并以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写出了招安导致的悲剧结局。作者满怀热情地歌颂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及其革命事业的正义性,却又让他们招安;写招安,又不是写他们荣华富贵的结果,而是写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惨局,这反映了这部思想倾向十分鲜明的小说本身存在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形成这种深刻的思想矛盾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主要有农民阶级“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本身的认识局限;忠君思想的影响;民族斗争历史背景的影响;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实行招抚政策的影响等。

6.简答《水浒传》中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答:《水浒传》不仅能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环境遭遇,不同的生活条件,写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色,而且还能在社会阶级斗争的发展中,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如写林冲就是着重表现了“逼上梁山”的这个“逼”字。林冲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绰号豹子头,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逼上梁山的“逼”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有不甘屈辱的英雄本色,时时怀着“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小人之下”的郁闷,但教头的职位、优厚的收入、美丽的妻子、舒适的生活,使林冲养成了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性格。即便高衙内调戏了他的妻子,也息事宁人,忍气乔声,没想到高衙内却没有善罢甘休,一而二、再而三地陷害他,甚至在他已落难为一个草料场的囚犯时,还要派人害死他。这之前林冲忍之又忍,当发配到草料场后,也没有完全失去幻想,他乞求神明庇佑,有朝一日能摆脱苦难。但是,他没想到自己沦落至此,高俅等人还要置他于死地,没想到前来追杀他的竟是自幼相交的好友陆谦,更没想到陆谦卖友求荣,竟到了要拾他一块骨头回去邀功请赏的卑劣地步。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果决地杀死了高太尉派来谋害他的公差,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之路。林冲是在凶残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步步紧逼之下,走投无路,才克服了思想性格的弱点,造反上山的。因而林冲思想转变的过程,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日益暴露其黑暗与罪恶的过程;作者真实细致地描写了林冲的思想转变,也就深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7.分析《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答:《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品之一,不仅因其思想的深刻,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儿把二者相当完美地结合起来。《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在人物塑造上,书中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起初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林冲、鲁达、杨志虽同足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份、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了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段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小说中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青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中。

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义是被高度理想化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他们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融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也表现在对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如宋江的义重如山,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义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夸张描写。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较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作品。

8.分析《水浒传》的艺术表现手法。

答:《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但和宋元话本比较起来,无论是人物环境的渲染,人物典型化的高度,表现手法的多样等方面,《水浒传》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比话本无疑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首先,小说中安排了许多引人人胜的情节。这些情节的成功,首先因为它们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作品是紧紧地围绕“官逼民反”这条总的线索来展开情节的。从林冲等英雄被逼上梁山,到“智取生辰纲”、“花荣大闹清风寨”、“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回目,不仅反映了起义由小到大的整个过程,而且也表现了起义斗争中那些如火如荼、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书中的情节也起了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随着人物的出场与行动,常出现一组组的情节,而每一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当一提到武松时,我们就会联想到“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血影、震撼人心的场面。

其次,小说的情节特色还在于它的生动性、曲折性,写大小事件,都显得腾挪跌宕,变化多端。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先写林冲得悉陆谦追踪前来的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买把解腕尖刀去前街后巷寻找陆谦,但下面并未写陆谦的出场,反而写林冲因找不着他而“心下慢了”,以后林冲又被调至草料场,得了个清闲差使,一场风波到此似乎是平静下来了。但在一个风雪之夜,草料场突然起火,点明了陆谦的诡计,紧跟着写林冲如何手刃陆谦,这样就起到了波澜陡起的艺术效果。

再次,《水浒传》的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连环勾锁,层层推进。在七十一回之前,小说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批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这样环环相扣,以聚义梁山为线索将一个个、一批批英雄人物串联起来。七十一回之后,就以时间为顺序,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串始终。这样的艺术结构,前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前半部的连环列传体的结构形式.固然留有组织改造原有民间故事的痕迹,但也有利于集中笔墨、淋漓酣畅地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豪杰。

最后,《水浒传》的语言成就也是极为突出的。《水浒传》的语言是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净化了的文学语言。这不但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而且对整个白话文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由于它从话本发展而来的,因此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施耐庵又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优秀的文学语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明快、洗练,无论叙述事件或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其次在于它的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书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一些次要人物的语言也表现得很出色,像阎婆惜语言的刁钻泼辣,王婆语言的老练圆滑,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9.以《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为例,说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小说的异同。

答: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相同之处在于都来源于“说话”艺术中的讲史,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都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也都表现出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思想倾向。它们的成书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说和演变的过程。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而后者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前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而后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前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后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

历史演义小说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的小说。“演义”一词很好地概括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特点,这就是既有史实的依据,又进行了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分,又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如《三国志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内容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既不同于历史著作,也不同于纯出于虚构的一般的小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描写的是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其基本的历史发展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人物的重要活动,都符合历史的真实面貌。只是在具体的情节、细节、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较多的加工和虚构。

英雄传奇小说以历史英雄人物为讲说对象,更多来自历史传说,虚构的成分比较大,如《水浒传》描写的时期并不长,它是横向扩展,不注重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不拘泥于历史事件本身,而广泛地反映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这类小说,可称之为“英雄传奇”。其特点是由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的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来看,却比历史演义反映的生活面要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了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领袖人物,就绝大多数是虚构的,只有宋江、杨志等十几个人物能找到历史的依据,而且活动也不尽相同。

微信号 : 文艺学人literature

新浪微博:@沫予楠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