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佘大平:新版“四大名著”《水浒传》序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这是一版具有创新特点的《水浒传》:它将金圣叹为 “金本”《水浒传》所写的 “回前评”,置于100回本《水浒传》的相应位置。

 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圣叹是卓有成就的古代小说理论家。对他评改的 “金本”《水浒传》,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是对于他以评点《水浒传》的方式创立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却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

金圣叹像

 金圣叹的古代小说理论,主要见于他为 “金本”《水浒传》所写的《序》、“回前评”、“眉批”、“夹批” 当中,而在 “回前评” 中却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因此,这一版《水浒传》将金圣叹为 “金本”《水浒传》所写的 “回前评”,置于自己的相应位置,就是将金圣叹的古代小说理论较为集中的部分吸收过来。这一具有创新特点的举措,对于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一版《水浒传》,一定会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评点”,又称“评点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创造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为世界文学、美学史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论析极为深刻,文字精美,章法灵动,被学术界公认是成就最高的。金圣叹代表了评点文学的最高峰。有学者还将金圣叹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美学家王国维并称为中国文艺理论的三大高峰,而金圣叹的成就在三人中是最大的。

 《清代七百名人传》在评价金圣叹时说:“纵横批评,明快如火,辛辣如老吏。笔跃句舞,一时见者叹为灵鬼转世。”清代的古代小说评点文学,诸如毛纶、毛宗岗父子《三国演义》中的评点、张竹坡《金瓶梅》中的评点、诸家《聊斋志异》中的评点、脂砚斋等诸家《红楼梦》中的评点,无不都仿照金圣叹评点的体例进行。毛纶、毛宗岗父子为了提高《三国演义》评点本的声望,还伪造了一篇金圣叹写的《序》,致使许多读者、专家(包括鲁迅)都以为这本书也是金圣叹评点的。

 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时感叹:“ 写尽宝黛无限心曲,假使圣叹见之,正不知批出多少妙处。”(《红楼梦》甲辰本第三十回夹批)胡适早在1920年写的《<水浒传>考证》中说:“金圣叹是十七世纪的一个大怪杰。”1961年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也说:“(金圣叹)真是有绝顶高明的文学见地的天才,批评家的大本领,真使那部伟大的小说格外显出精彩!”他感叹:“这真是‘点铁成金’的大本领”,“是《水浒传》的最大幸运”。(《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94页)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

 在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文字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论述古代小说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有学者统计,金圣叹从《水浒传》中分析、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竟有15中之多。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草蛇灰线法、横云断山法、夹叙法、倒插法、极省法、正犯法……等等。

 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描写林冲一人杀了陆谦、富安、差拨三人。这种场面气氛紧张,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极为复杂、激烈,这在行文、叙事方面是有相当难度的。金圣叹是这样评点的:“以一个人杀三个人,凡三四个回身,有节次,有间架,有方法,有波折,不慌不忙,不疏不密,不缺不漏,不一片,不烦恼。真鬼于文,圣于文也。”

 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是由“林冲误入白虎堂”和“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故事发展而来:先前出场人物的故事尚未讲完,新的人物又出场了,新的故事也必须讲下去。这就涉及到“倒叙”、“补叙”、“插叙”等许多写作方法的问题。

 金圣叹是这样评点的:“又如前回叙林冲时,笔墨极忙,不得不将智深一边暂时搁起,此行文之家要图手法干净,万不得已而出于此也。今入此回,却忽然就智深口中一一追补叙还,而又不肯一直叙去,又必重将林冲一边逐段穿插相对而出,不惟使智深一边不曾漏落,又反使林冲一边再加渲染,真似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这样精辟、深入的评点,对读者是会大有裨益的。

金圣叹手迹

 在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文字中,最受学术界推崇的,是关于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描绘人物性格的理论。金圣叹这一理论的提出,领先西方近200年。

 在《水浒传》中,武松这个人物,是读者公认是塑造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武松打虎、杀嫂、血溅鸳鸯楼等精彩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关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二十六回《供人头武二设祭》的“回前评”中,金圣叹是这样评点的:“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金圣叹深入而概括地指出了武松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水浒传》中,像武松这样性情刚烈,嫉恶如仇,武功高强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然而读者却能够轻易地将他们区别开来。为什么?金圣叹在第二十六回《供人头武二设祭》的“回前评”中是这样评点的:“写鲁达又写出林冲,斯已大奇矣;不意其又写出杨志,又极丈夫之致也。是三丈夫也者,各自有其胸襟,各自有其心地,各自有其形状,各自有其装束。写鲁、林、杨三丈夫以来,技至此,技已止,观至此,观已止。乃忽然磐控,忽然纵送,便又腾笔涌墨,凭空撰出武都头一个人来。我得而读其文,想见其为人。其胸襟则又非如鲁、如林、如杨者之胸襟也,其心事则又非如鲁、如林、如杨者之心事也,其形状结束则又非如鲁、如林、如杨者之形状结束也。”

金圣叹手迹

 金圣叹在这里强调的是,在水泊梁山众多英雄人物中,他们的性格特点固然有其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各自仍然有其独特的不易混淆的性格特点。总之,这种强调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的论述,正是金圣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精华部分。

 读者阅读金圣叹的这些评点,有时会读到这样的文字:“此书写一百七人,都有一百七人行径心地,然曾未有如宋江之权诈不定者也。”(第三十七回)“此书极写宋江权诈……”(第五十二回)这是因为,金圣叹的这些评点,原来是为他的“金本”《水浒传》写的。“金本”《水浒传》虽然删掉了宋江受招安打方腊的尾巴,但是宋江主张受招安的言论却仍然遍布全书。

 于是,金圣叹就在评点中“强调”宋江说的这些话都是“假”的,宋江是“权诈”之人,是“真强盗”。所谓“真强盗”,在读者的审美艺术感受中就是造反英雄。从“金本”《水浒传》风行300余年的盛况来看,金圣叹在评点中的这种手法是达到了他的预期目的的。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学术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水浒传》有着非常浓厚的忠义思想。

 忠义思想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在2000多年时间里, 儒家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止过它的发展步伐。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

《金圣叹批本西厢记》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儒家的经典著作和有能力阅读这些经典著作的读书人。虽然统治阶级可以通 过政策、法令,通过行政手段对人民群众产生影响,可是,对于处在文盲状态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儒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然而,大约自宋、元时期以来,戏曲和 “说话” (现在称 “说书” )开始盛行。这些主要以说唱为手段的文艺形式,深受处于文盲状态的老百姓的欢迎。这些文艺作品,普遍有着浓厚的忠义思想。

 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在处于文盲状态的老百姓当中的传播,主要是借助戏曲和 “说话” 进行的。《水浒传》的故事,大多是由宋、元时期杂剧中的 “水浒戏” 和 “说话” 中的水浒故事发展演化而来,因此,不论哪一种版本的《水浒传》,都具有浓厚的忠义思想。

 什么是“忠”?在封建社会就是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对于梁山好汉来说,还要忠于自己的首领。然而,普通老百姓对于“忠”的理解,更多是将 “忠君” 与 “爱国” 联系在一起:忠君即爱国,爱国必忠君;并且常常将感情的天平向 “爱国” 这边倾斜。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既得到统治阶级的赞许,又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征辽”,这样可以突出梁山好汉受招安的合理性。在宋江的头脑中,忠君与报国总是密不可分的。 第七十一回的菊花会上,宋江的《满江红》词高唱:“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宋江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形象。

《金圣叹选批杜诗》

 什么是“义”?在《水浒传》的艺术描写中,主要指的是 “义气”,或称 “江湖义气”。这所谓 “义气”,还包含了侠义、正义、信义、仁义、礼义等等。脍炙人口的鲁智深援救林冲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自从林冲受到高俅迫害后,鲁智深就不离不弃地援助他。在野猪林,当凶残的差拨就要打杀他的危急时刻,是一路暗中保护他的鲁智深救了他。鲁智深和林冲成为朋友的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会这样不避艰险地援救他?这就是“义气”,就是“江湖义气”;其中还有“侠义”,还有“正义”,还有“信义”,等等。

 还有李逵和宋江的关系,从头到尾都是江湖义气在起作用。使得李逵深受感动的,不仅是宋江能仗义疏财 ,还有宋江尊重他的人格,待他真诚,对这个在贫困中长大的黑旋风关怀备至。 宋江对待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具体地体现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内涵。

 《水浒传》在其长期的成书过程中,由于经过了许多次的加工和创造,这部长篇小说的忠义思想,在伦理道德方面形成了完整而合乎逻辑的体系。在小说里,读者常常会读到一些令人费解的东西。例如:第十九回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以后,在蓼儿洼里伏击何涛率领的官军。 阮小五唱道:

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

酷吏赃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

阮小七也唱道:

老爷生长石碣村,

禀性生来要杀人。

先斩何涛巡检首,

京师献与赵王君。

 历来有人对这两支歌感到不好理解,甚至认为有点莫名其妙——既然要将“酷吏赃官都杀尽”,怎么又说要“忠心报答赵官家”?既然要“先斩何涛巡检首”,怎么又要将这个官军将领的脑袋“献与赵王君”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部《水浒传》中还有不少。这些问题如果用忠义思想来解释,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所以,明朝有个名叫袁无涯的书商在刊印《水浒传》时,在他撰写的《序》里说了这么一句话:“《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这位书商对《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是有很深刻的理解的。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宋江的身上。宋江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喜一怒,无不是忠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艺术构思方面,《水浒传》在第一回便把梁山好汉设计为“妖魔”,将这一百单八位造反英雄说成是长期被锁镇于地穴之中的“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被洪太尉误放了出来。既是“妖魔”出世,当然要乱天下,搅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小说的这种设计,既没有触犯封建王朝的忌讳,也使自己站稳了脚跟。

 但是,这一百单八位天罡、地煞星并不是一般的“妖魔”,他们的出世,是“宋朝必显忠良”,是“天数”。《水浒传》进一步将忠义思想的光环加在这些“妖魔”的头上,使得他们既要造反,又可以使用那个时代所崇尚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为他们辩解。 

金圣叹书对联

 《水浒传》讲述一群江湖好汉造反的故事,描写了一批造反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在明、清两朝没有被禁毁,反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要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字狱”是非常残酷的。谁要是“犯禁”,就要“灭九族”,甚至连题写《序》、《跋》的,写评点文字的,以及出版商、书商,甚至读者都会受到牵连。要解释这种奇怪的历史文化的现象并不难。简单地说,就是《水浒传》自己的忠义思想掩护了它,保护它躲过了封建专制残酷的文字狱,躲过了封建专制的屠刀,使它能够广为流传,一路顺风。

 明朝末年,有个叫李青山的人,因为“啸聚梁山”,闹得“二京鼎沸”。于是,“刑科给事中”左懋第给皇帝上了一道《请焚毁〈水浒传〉》的题本。于是朝廷下旨:“凡坊间家藏《水浒传》并原板,尽令速行烧毁,不许隐匿。”

 然而,此时已经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再过两年,明王朝就要灭亡了。此时《水浒传》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一百多年了。从朝廷这道禁令的语气来看,似乎并不很严厉。而且实际上也是行动不力,效果也就不怎么样了。《水浒传》照旧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清朝,也由朝廷发布过几次查禁《水浒传》的命令,如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禁令。但是总的来说,情况并不严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从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还没有见到因为刻印、发卖、评点或阅读、收藏《水浒传》而被杀头的记载。这同清初杀人如麻的文字狱血案比较起来,《水浒传》的评点者、出版者和读者要算是很幸运的了。

 不难看出,《水浒传》为了保护自己而编织的忠义思想的 “ 防护网 ”,是多么严密、多么完整了。然而, 仅有《水浒传》自己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由政治专制而造成思想专制的封建社会里,从水浒故事流传到小说成书的漫长过程中,一直笼罩着 “ 强盗说 ” 的阴影,时常有人给梁山好汉扣上一顶 “ 强盗 ” 的帽子,企图将这部长篇小说扼杀在襁褓之中。

金圣叹墓

 因而,那些想要使这部小说广为流传的有识之士和出版商,在他们评点和刊印这部小说的时候,还得另寻保护之法。这样做当然是为了保护《水浒传》,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评点者和出版商自己。他们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两种:

1

 其一,在书名的前面明明白白地标出“忠义”二字。从现在能够找到的材料来看,几乎所有的“繁本”《水浒传》书名的前面,都有“忠义”两个字。所谓“繁本”,是指一种 “ 文繁事简 ”,文学意味很浓的本子。其刊印者大多是喝了一些墨水的书商。他们这样卖力地将“忠义”二字印在《水浒传》的封面上,赫然标出,其用意当然是想借这两个字保护自己,给自己增加一些安全系数。

 “繁本”《水浒传》的读者,有不少是一些中下层的读书人。他们阅读《水浒传》,是要欣赏这部小说的传奇艺术和美学趣味,是要用传奇故事来消磨那许多的闲暇时光。但是,他们又特别看重三纲五常,看重君臣、父子的人伦关系。他们中间有些人,虽然在心里也同情宋江和梁山好汉,可是,这必须是在同 “ 忠义 ” 二字挂上了钩以后,他们才会放下心来。因而,《水浒传》要吸引这部分读者,在封面上用大字标出 “ 忠义 ” 二字,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了。

2

 其二,在这部小说的序跋中大谈 “《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 的道理,竭力为梁山好汉的造反行为作出合乎忠义思想的解释。几乎所有版本《水浒传》的前面都有这么一篇文字。

 明代思想家李贽对《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最为看重。他的《〈忠义水浒传〉叙》将《水浒传》的忠义思想阐述得非常透彻。他说:“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 

《金圣叹全集》

 由于使用了这些颇有效果的 “ 保护 ” 方法,《水浒传》终于比较顺利地流传下来,甚至还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欣赏。据记载,明神宗朱翊钧就非常喜欢阅读《水浒传》,明嘉靖年间武定侯郭勋和都察院参与了刊印《水浒传》的工作,为《水浒传》的成书和广为流传做了一件大好事。

 总起来说,是《水浒传》自己的忠义思想保护了它,保护它躲过了封建专制残酷的文字狱,躲过了封建专制的屠刀;同时也保护了评点者、出版者、书商和读者,从而使它能够在老百姓中间广为流传,一路顺风。金圣叹于清初被杀,是因为“哭庙案”冤狱所致,与他评改《水浒传》无关。 

我们阅读这一版具有创新特点的《水浒传》,不仅可以领略其中浓厚的忠义思想,即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还可以欣赏金圣叹古代小说理论的成就。这对于广大读者是大有裨益的,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