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佘大平先生的《水浒别传》序

 杏坛归客 2017-11-30

佘大平

作者为中国水浒学会原会长、现任名誉会长、湖北大学教授

郓城这地方,曾经是众多水浒英雄的故里。如今,这里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活动能力很强的研究水浒文化的队伍。前不久,郓城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创作了一部水浒故事新编,命名为《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要求我为之写序。尽管我因眼疾已搁笔经年,但这是郓城的朋友们给予我的光荣,无论如何是必须完成的。

作为水浒故事发源地,郓城早就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的说法,这充分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汉情结。如今,又有一部以“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为书名的文学故事集产生,体现了鲁西南文化人对水浒英雄的深刻解读,很有意义和价值。

记得是2012年9月中旬,我应邀参加梁山水浒文化节,顺便到郓城会见老朋友,并到宋江故里游览。宋江故里在郓城水堡村。村中心竖立一座石碑,石碑正面是“宋江故里”四个大字;背面碑文有这样的内容:当年第一部电视剧《水浒传》播映后,由于剧中的宋江被表演成匍匐跪地乞求招安投降的形象,宋江故里的老百姓看后大为不满,于是“顿足捶胸者充斥街巷,怒砸电视者不乏其人”。当年全国电视剧观众对宋江这个人物的表演普遍持批判的态度,而郓城宋江故里老百姓的表现则是最为激烈、最为突出的。

由于我对电视剧《水浒传》也持批判态度,有几位学术界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质问我:小说《水浒传》和电视剧《水浒传》都有宋江受招安的故事情节,你为什么只批判电视剧而不批判小说?我回答说:阅读小说《水浒传》,读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忠义思想;观看电视剧《水浒传》,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匍匐跪地乞求招安投降的令人厌恶的宋江形象。相同的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文艺形式来表现(电视剧《水浒传》加入了编剧和导演的审美意识),给予读者和观众的感受肯定是不相同的。

小说《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学术界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赞同的:小说《水浒传》有着非常浓厚的忠义思想。忠义思想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儒家的经典著作和有能力阅读这些经典著作的读书人。可是,对于处于文盲状态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有限的。然而,大约自宋、元时期以来,戏曲和 “说话” (现在称 “说书” )开始盛行。这些主要以说唱为手段的文艺形式,深受处于文盲状态的老百姓的欢迎。这些文艺作品,普遍有着浓厚的忠义思想。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在处于文盲状态的老百姓当中的传播,主要是借助戏曲和 “说话” 进行的。也就是说,忠义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通俗版”。

所以,小说《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以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征辽”。这样的故事情节,极大地突出了梁山好汉受招安的合理性。在宋江的头脑中,忠君与报国总是密不可分的。 第七十一回的菊花会上,宋江的《满江红》词高唱:“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 小说《水浒传》中的宋江,以及追随他的众多水浒英雄,是忠诚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形象。

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宋江,在电视剧中被“改编”成高撅腚、猛磕头、乞求招安投降的窝囊废,难怪英雄故里的老百姓要“捶胸顿足”,要“怒砸电视”了。

我们现在阅读的这本《新编水浒故事》,虽然由当代郓城的许多人分头写作而后集成,但它却准确地把握住了一条基准线——水浒英雄的忠义思想。要准确地把握忠义思想这条基准线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要求编写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儒家文化修养。

有许多水浒故事,长时间流传于郓城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本书所写内容,虽不见于小说《水浒传》,却和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中的一些人物,许多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但又和小说有所不同。在这些人物身上,既保留了小说的江湖义气,又强调了他们为追求社会正义所作的斗争,突出了他们对待穷苦老百姓的仁义情怀。

总之,这是一部很成功的弘扬水浒文化的著作,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是为序。

佘大平先生的《水浒别传》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