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更新一个关于应届生求职全方位攻略的操作手册式专栏课程,讲到对行业的调查和选择时,想到一个问题: 无论是从各机构的薪酬报告来看,还是从我们日常所看到听到的,以及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说,互联网行业,都妥妥地还是各行业里比较,相对比较高薪的行业。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的光环,也确实不如其最盛的那几年: “互联网大厂”几个字,就是一切美好工作和生活梦想的代名词,高薪、丈母娘心目中的最佳女婿人选、期权股票,30几岁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等等。 ![]() 来自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在这种有点焦灼的情况下,互联网还是一个特别值得去的行业吗? 如果单纯从眼下收入,以及未来收入来看,互联网的高薪是不是还可以继续维持呢? 当然,我既不是财经专家,更没有什么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只不过是一个比应届生们提前毕业了十多年的职场过来人,纯粹以自己做职业选择时,个人对行业的一些看法和分析。 讨论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有没有到顶,我觉得至少应该要讨论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 来自电视剧《平凡的荣耀》 01 互联网的高薪,钱从哪儿来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非常“烧钱”的行业,京东多年以来都处于亏损状态,美团、滴滴这些,当初都是经历过异常残酷的竞争,才最终存活下来。 这些赢家的背后,都是付出了巨额补贴的。那么,这些巨额补贴的钱又从哪儿来? 自然是有无数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看好这些公司将来的无限发展前途,争着将钱投入进来。 ![]()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投资人投到互联网公司的钱,固然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进行业务的推广和扩张: 比如补贴两端的用户及商家、服务者,比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推广,但伴随着业务的扩张,也必然需要大量人才的加入。 互联网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才有了能够高薪吸引优秀人才的基础和资本。 让这些优秀人才为公司创作出更亮眼的业绩,一方面能吸引来更多的投资; 另一方面,公司自身的赚钱能力也大大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有高薪的基础和底气。 ![]() 来自电视剧《万物生灵》 02 互联网人的薪资水平,也受供需关系影响 我2008年毕业开始参加工作做HR,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互联网行业根本就还是一个没太进入职场人视野的行业。 12年左右招聘技术开发人员时,相关岗位发出去,能收到的简历不多。 好多大专学历,非计算机科班出身,只是毕业后去一些编程培训机构学习了一段时间,简历看着还勉强能过得去,技术部门的领导都会要求我约过来面试看看。 但再过几年,招聘相关岗位的简历就多了非常多,而到了最近几年,简直就可以说程序员泛滥了。 ![]() 来自电视剧《花繁叶茂》 所以说,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像程序员、产品经理、视觉设计、数据分析师等岗位的高薪,跟井喷式的用人需求的增长,以及前些年相关人才的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 各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更有争夺优秀专业人才的。 这种情况下,自然也会让互联网人的薪资水涨船高。 而等到互联网的人才越来越多,日渐趋于饱和时,这种因为供不应求而产生的溢价,可能就会逐渐消失了。 ![]() 来自电视剧《平凡的荣耀》 03 互联网工作的高强度,让高薪变得必要 在互联网行业出现以前,对于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来说,需要特别大强度和加班的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多。 基本上,“坐办公室”,在大众眼里,都还算得上是一份很轻松的工作。 但也正是互联网行业,让“996”、“007”等词汇变成了流行词,让加班、奋斗、财务自由等词汇,变成了年轻人比较推崇的生活和工作理想。 这么高工作强度,还要让人自愿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不断在升高的绩效指标,也必然需要有高薪作为支撑,否则,只讲情怀,也是持续不下去的。 这就让互联网行业,需要支付高于人才市场上的平均薪资水平,才能够驱动员工落实他们所谓的“唯快不破”竞争心法和方法论。 ![]() 来自电视剧《甜蜜》 也就是说,过去互联网行业的高薪,取决于三大力量的加持: 投资人的钱在这个行业的疯狂投入、互联网人才的短缺,以及这个行业高强度工作客观要求以更高的回报留人。 那么,预测未来的高薪,还能不能持续,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看: 第一,虽然对互联网的投资不再像互联网刚发展起来时那么疯狂,但很多互联网公司已经靠着其巨大的体量和建立起的独特地位,实现了比较高的盈利,其支付高薪的基础还在; ![]() 来自纪录片《寿司之神》 第二,互联网人才的供给已大大增强,但无论任何时候,真正特别适合企业的优秀人才都是稀缺的。 再加上互联网的工作性质,和这么多年来培养出的用户习惯,都不可能让其工作强度有比较大幅度的调整。 所以,从企业来说,也必须维持相对高薪,来保障团队优秀人才的稳定。 只不过,从求职者和员工的角度来说,只有更优秀的人才,才有机会进入行业的头部企业,拿到这个行业的高薪。 游刃职场有余姐 求职面试·职业发展·个人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