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影:大咖演员,与影帝“遗珠”

 唐泪 2022-05-20 发布于四川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影帝奖好拿吗?
梁朝伟会告诉你,太简单。
他在十年里拿了五次金像奖影帝,十三年内拿了三次金马影帝,也是中国第二位戛纳影帝,此外香港评论学会、金紫荆奖与华语传媒大奖之类的奖项,还可以忽略不计。
周润发也会告诉你,完全没难度。
他在三年内两夺金马奖影帝、四年内三度摘得金像奖影帝,其他大小奖项仍然尽可忽略。
梁家辉也会告诉你,这真不是什么问题。
他拍第一部电影,才二十六岁就做影帝,职业生涯四座金像影帝奖杯、一座金马影帝奖杯,其他大小奖惯例不提。
刘德华会说,影帝无用。
三金像影帝、两金马影帝在手,甚至在夺得第二座金像奖影帝奖杯之后,唱了一首歌,叫《影帝无用》。
但这件事情,真的如此简单?

图片

上面四位,占据十五个金像奖影帝和八个金马奖影帝的位置。
也就是人均接近六个影帝奖。
而其他很多演员都会表示,有话要说。
当然,其实大家并不要认为,影帝奖是一个可以拿来直接“盖章”演技能力的东西。
所谓“影帝”级,其实就是“戏骨”标准。
任何一部电影,皆由人物和场景构成,就如场景分主次一样,演员也分为主角、配角、客串和龙套、路人等各色配置。
场景一定要逼真才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有些大手笔的电影,会1:1还原某些场景,比如《十月围城》斥资数千万复现1906年的香港中环,《风林火山》1:1搭建铜锣湾街景。
而演员尤其是配戏的演员呢?当然就是自然最好。
所谓“自然”的演技,就是完全像一个生活中的人物,比如被烫、被踩和被撞等受伤的表现,惊喜、愤怒和伤心的情绪,总之越不着痕迹,距离“戏骨”标准就越近,完全无痕,就是“老”戏骨。
这就是被很多影迷喜欢并极力推崇的演技。
但其实演员的真正功力,并不是表现在“像”这个层面上的。
因为但凡可以通过经验累加而得来的技法,都并不罕有。
而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演技派演员,会逐渐沦为弱主角和配角的原因,他们就跟真实的场景一样,能够加固电影的基础品质,却无法令电影升华。
这个任务只有核心主角才能够完成。

图片

比如随便提几部电影。
去找到第一印象的记忆点,再与电影中的角色和演员挂钩,上面所言的“升华”就不言自明。
比如《暗战》《无间道》《投名状》《证人》《寒战》和《无双》这六部电影,如果撇开粉丝视角,则分别是燃尽余生的阿华、“过了明天就好”的陈永仁、野心家庞青云、“野兽”洪荆、一哥刘杰辉和诡谲多变的李问。
而从影帝角度来说,阿华、陈永仁、庞青云和洪荆都拿了影帝,刘杰辉和李问则与影帝失之交臂,刘杰辉甚至连提名都欠奉。
但正如前述,影帝并不能“盖章”演技能力。
逻辑很简单,如果这么理解,那么一个演员除了拿奖的电影,其他的表演就都乏善可陈,而在这种逻辑之下,也就变成了“五十步笑一百步”。
换句话说,演一百、两百部电影,就只有几部好作品。
这种认知和对比明显就有极大的问题。
所以还请不要太过无知。
而遗珠几何?

图片

香江影坛,演员之多,未知凡几。
所以当然不可能追溯所有演员的作品,一一剖析印证。
故将仅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演员为例。
比如典型被金像奖苛责的吴镇宇和郭富城,以及曾经炮轰金像奖的吕良伟、六次入围皆铩羽而归的张学友,只拿过一次金像奖影帝的周星驰和张国荣,甚或还有拿过两次金像影帝奖的刘青云和张家辉,至于开篇提到的四位演员,即便有“遗珠”,其实都已经是在“饱和式”褒奖的层面了,无须多提。
这个问题也颇为复杂。
因为所谓“遗珠”,必然并不仅是以演员的基础演技能力为标准。
如果这样衡量,那么在演技能力稳定的情况下,几乎可以将每一部作品都列入其内。
所以必然有所选择。
或可以品质、影响力和惊艳度为指标。

图片

先谈吴镇宇。
他其实是个典型的戏痴,表演也很有自己的个性。
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有很长时间沉浸在一种“神经质”的个性化表演方式中。
拍过不少小品类型电影,也就是故事有个性,但投资较小兼成片品质也算不得特别优良的类型,比如《旺角揸Fit人》和《一个烂赌的传说》,参演的银河映像作品则大多都是群戏。
而他表现较好的几部电影,也基本都获得了提名鼓励。
但仅有一部《枪火》得到金马奖垂青。
电影《旺角揸Fit人》,则品质普通但拿了香港评论学会大奖,并无亏欠。
所以若论遗珠,《朱丽叶与梁山伯》和《无间道2》毫无疑问都应该被列入,一部是其文艺电影的巅峰,另一部是其商业电影巅峰,但分别输给了《花样年华》的梁朝伟和《大只佬》的刘德华,恰好也是文艺与商业类型的对阵。
角色都是江湖人,却一个卑微到泥土中,另一个胸有雄兵百万。
这种反差与深度的掌控。
确实可当得起金像奖的“无冕”之王。

图片

再谈郭富城。
撇开九十年代的《赤脚小子》和《浪漫风暴》不谈。
郭富城在零零年代之后,堪称整个华语影坛走势最为凌厉的演员。
提名金像的作品包括《三岔口》《父子》《C+侦探》和《杀人犯》《踏血寻梅》《无双》和《麦路人》这么七部,其中两部得封金马影帝。
其中《C+侦探》和《杀人犯》属于个人探索式表演,尚未臻至成熟,《麦路人》表演老到成熟但电影品质略逊,故可率先剔除。
余者四部,包括电影《三岔口》,郭富城凭一己之力,将之从一部典型商业片转换为关于“寻找与等待”的哲理思考,《父子》以原始的蛮横力透银幕,《无双》的虚实镜像高难度表演,任何一部都足够资格封金像影帝,2016年方凭《踏血寻梅》首封金像影帝。
但这还并不是最终结论。
2011年入围罗马电影节和内陆金鸡奖的《最爱》,和2012年无提名的《百年浮城》,角色反差极大,一个乡土气息浓郁而又“惊艳无双”,另一个商业巨子之姿而又励志厚重。
放在任何地方,也都是影帝之姿。
所以若谈遗珠概念,郭富城起码尚有这五部电影可争雄。

图片

吕良伟与张学友都是仅有提名而未拿奖的演员。
据实而论,《跛豪》的吕良伟完全匹配得上金像影帝殊荣,甚至都不用去剖析和解读其表演。
当然,其后他很快显出演技老到但戏路偏窄的特点,几乎再也没有主力担纲的佳作出现,再后来开始转向商业,也逐渐走向配戏和客串。
张学友情况略有不同。
他的银幕生涯以2000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而从提名角度来讲,金像奖对他其实可算厚待,职业生涯有六次提名,分别是1990年的《喋血街头》、1995年的《新边缘人》、2002年的《男人四十》、2004年的《金鸡2》、2011年的《月满轩尼诗》和2016年的《暗色天堂》。
其实他主角作品并不多,但提名频率却并不算低,尤其是2000年宣布复出之后,八部主演电影就提名四部,从这一点似乎可以推断,金像奖对于他的表演方式是有所偏爱的。
反观另一位天王黎明,主角频率远高于张学友且多数偏文艺风,但职业生涯总计只获得过三次金像奖提名。
从演技的熟练度来讲,张学友则一直都在中上水准。
但如前所述,影帝的准入门槛是自然度。
而在大家都同一起跑线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奇峰突起,而张学友这几部电影,除了《喋血街头》,其他几部都严重欠缺能令人有深度记忆的点。
所以张学友属于演技达到了“影帝”级,但作品欠缺说服力的情况。
故难言遗珠。

图片

余下的周星驰与张国荣都只有一个金像奖影帝奖杯。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论,周星驰很早就开始转向导演领域,而又如梁朝伟所言,张国荣已经并不需要用奖项来肯定他的演技了。
所以他们俩其实可以略过。
反而是刘青云和张家辉这两个演员可以略作延展。
就金像奖来讲,其实算不得亏欠他们二人。
毕竟都是“二封”金像影帝的演员。
但刘青云封帝的两部作品质量其实都一言难尽。
而张家辉其实也仍有遗珠。

图片

2007年刘青云凭一部小品喜剧式的《我要成名》夺帝。
用一段当年媒体的评价就能窥得端倪,“刘青云的获奖是全场高潮,虽然《我要成名》实在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但就和马丁·西科塞斯凭《无间道》拿奥斯卡一样,时间到了,必须得给。”
2015年又凭一部《窃听风云3》二封金像影帝,这部电影野心很大,但终究显出编、导和演的力有未逮。
而这就是金像奖的问题所在。
相比《我要成名》和《窃听风云3》,刘青云的《新不了情》《暗花》《夺命金》甚至《神探》,随便拿一部过来,质量和表演也要高出一截。
又因为黄渤不可能拿金像奖影帝,所以他凭《窃听风云3》赢吴彦祖、彭于晏可以理解,而当年凭《我要成名》能赢《父子》的郭富城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金像“笑话”。

图片

张家辉则凭一部《证人》晋身“张七帝”。
在“斗狠式”戏路下,他的光芒几近无限绽放,而在他拿奖的两部电影《证人》和《激战》之外,他还有一部《大追捕》,演技表现也臻至顶层,故可谓遗珠。
但张家辉的表演有个极大的特征。
一旦进入收敛模式,就光芒尽失,换句话说,他适应“力”而受困于“平”。
他从杜琪峰手底开始转型,以《大事件》《龙城岁月》《放逐》《以和为贵》等一连串作品开始扭转戏路,到《证人》崛起,又从《旺角监狱》《线人》一路到《大追捕》和《激战》《扫毒》,皆表现极佳。
但一旦回归王晶的无厘头或者遇到缺“力”的剧本,表演魅力就直线下跌。
或可以《廉政风云》为例,说明他并不适应常规商业电影。

图片

所谓遗珠。
当然也只是事后谈资。
推出好作品,才是恒久的真理。
其他的东西。
都只是过眼云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