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养院…等,蔡京推广的社会福利体系 (两宋繁华往事131)

 金色年华554 2022-05-21 发布于江西
居养院…等,蔡京推广的社会福利体系。(两宋繁华往事131)

第二部:路的尽头

那就是,建立国家福利体系。

有宋一代,有很多被后世称道的仁政,这或许是最值得赞誉的。从太祖太宗开始,朝廷就陆续设立专职机构、专职人员,对老弱病残、无家可归、无人赡养的贫弱人群进行救助。核心有两项,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收留无处栖身的流民。不过,国家福利真正形成制度化、体系化,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却是在宋徽宗时代,由蔡京主导并推动开展的。这点,即便那些痛骂权奸蔡京擅权无德的人,也不能否认。

蔡京为相后,为彰显新天子仁德,社会救济政策作为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推广了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京师和地方先后建立居养院。

居养院,即鳏寡孤独的居住护养机构,政府提供食品、衣物和住所。此前,京城和地方已有一些相关机构,但规制不同、名称不一,在进行了完善和扩充后,徽宗赐名居养院。

居养院,除收留鳏寡孤独等不能自养之人,冬天还收养乞丐。在宋朝,乞丐含义较广,凡贫困人口皆可纳入乞丐范围。对于因自然灾害,如水旱灾造成的遗孤及小儿,也由居养院就近收养。在居养院,有明确的供应标准,成人每天0.7升大米、儿童减半。每日有10文钱生活补贴,冬天每日再加五文取暖费。

安济坊,即救治贫民病患的医疗机构。哲宗亲政后,在章惇等人的主导下始有建立,其初衷是为防止瘟疫蔓延而为穷人设置的医院。蔡京主政后,正式向全国推广,并对医院的规制、医生的选用、药品的供应、文档的管理等作出明确规范。

漏泽园,专门安葬死后无人照管的穷人的殡葬机构。由政府出资购买土地作为墓园,并出台相应管理办法。比如,明确规定每块墓穴至少要挖三尺深,详细记录死者的身份信息,包括死者姓名、年龄和埋葬日期等。

在蔡京的力推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渐成国策,将原先相对临时的、规模较小的、不成体系的救助点,发展成为由政府统筹主导,有房舍、土地、衣食、医药,有固定管理机构、有成型管理法规,覆盖全国的、经常性的、规模庞大的国家福利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善政。

实际上,建居养、安济、漏泽,实现贫有养、病有医、死有葬,这不仅是北宋社会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也几乎是中国古代国家福利体系发展的最高峰。这是空前的,对于元明清三朝来说也是绝后的。

居养院…等,蔡京推广的社会福利体系。(两宋繁华往事131)

居养院和漏泽园的遗迹,近年来多有考古发现。在今河南省,考古学家曾发现一处墓地遗址,里面紧凑排列着849座墓葬,尸骨均朝南而卧,大部分是以陶缸为棺材。出土的372块砖墓志上,均刻有死者的姓名、年龄、死亡和埋葬时间,以及在何处下葬的编号,人员覆盖自孩童到八旬老者,也明确表明很多人来自居养院。

很显然,这是一群生前可怜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可怜的一生,能够以幼有所靠、老有所养,死有藏身之地而结束,却又是一种幸运。

回望漫长的中国历史,这种幸运,实不是每个时期都能拥有的。别说是乱世,就是在许多所谓的治世,又有多少人老无所依、病无所求,生无立锥之地、死无葬身之所?

这是徽宗的仁政,也是蔡京的功绩。

这也是历史。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