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几个最聪明的人 ,都一事无成。 ——这不是我说的,是他们自己说的。 一路名校博士毕业,有些进了大学当老师,有些进了外企或事业单位,基本上是混日子。 他们中,有高考省一级状元,省级第二名也有,市级状元好几个。 有一个对我说:他就吃了太聪明的亏。 项目摆在前面,一眼看到性价比,自然而然挑了最轻松、最容易出成果的那个。 很容易就过关。 但是,也因此,他没有下笨工夫的能力,也就永远不可能出大的成果。 关于下笨工夫,我首选黄仁宇。 黄仁宇十八岁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机电工程系,然而不久,抗战爆发,他投笔从戎。 战后,他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录取,以三十四岁的“高龄”从大学三年级读起,直到四十六岁才获博士学位。 他有志学习历史,曾经想拜在许倬云门下,但许倬云嫌弃他太笨,拒绝了。 既然是笨人,那就下笨工夫了。 黄仁宇用了十余年时间,每天去图书馆看《明实录》。 《明史》不是一本书,是三百年来的编年体记录,共有173册。 全世界除了黄仁宇,没有一个人把它看完了。 总之,就这样,六十过后,他写出了《万历十五年》。 对《万历十五年》,学界与读者,评价相差甚远。 有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他:他完全不懂治学该怎么做,毫无历史常识。 事后黄仁宇听说,回说:他们(历史学家)完全不懂社会,毫无生活常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