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豆瓣,也不知道格式对不对,先发到这里) 虹影大概不喜欢别人称她为“明媚女子”,听了牙酸。此类称呼属于有点矫情至死粗布麻衣名叫薇薇安的宝贝们的,与虹影的温婉大气确是不同。 虹影自重庆走来一路也没有“明媚”过,在她早期的文字当中,能看见的几乎全是撩人心魄的词汇:粗砺的飞沙走石;踩着流星到处逃亡;车、船、马交相辉映;一个又一个陌生国度;一个人的浪流旅馆;路遇的野花、野树、与人为邻的孱弱的小动物;饥饿的孤儿;落寞、孤寂、孤独至死…… 虹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特别孤独,自幼而来的心灵上对于温暖的缺失以及渴求,让她有一种特立独行与世无争的美和自由,她说打她有记忆起,就从未见过母亲美丽过,甚至好看过,她说家里缺少温暖,所有人同她讲话都是粗声粗气严厉指责,仿佛她事事都是错的,仿佛她的存在就是一个错误,她渴望得到母亲的爱抚和注意,却从来没有。唯有从养父那里得来一点点爱,却还是这个家里唯一一个跟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而养父与她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丝丝疏离。 虹影的代表作《饥饿的女儿》,让她突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她将伤疤揭开供人欣赏博得了同情,而是她对自我认知的真情实感力透纸背,向读者传达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童年作为一个私生女与家人之间、社会之间尴尬的存在与相处。她的命运与时代息息相关,所有人都知道她的身世,唯有她自己不知,所以在别人眼中,她被讨厌被排斥,甚而是母亲也几乎很少对她有笑脸,视她为眼中钉。因为她是母亲过去的污点,她的存在会让母亲以及其他人时时想起当年的那件事,母亲与小她十岁的生父之间产生的不被世人和社会接受的爱情,注定以失败而告终。为此还曾对簿公堂,一时间万人空巷,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 若干年后,虹影回乡为母亲奔丧,而后写出了《好儿女花》一书,作为《饥饿的女儿》的续篇,献给母亲。如果说《饥饿的女儿》中写的是忏悔,一个女儿对母亲和生父的忏悔之书的话,那么《好儿女花》更是为母亲几十年的屈辱正名,爱情没有对错,那些误解和流言也随着母亲的离世被暂时埋进了土里,虹影不出现就没人会记得,所以她写了这本书,书中借家人和别人之口替母亲说话。 我一直说没有读过《饥饿的女儿》就没有资格读《好儿女花》,不仅仅因为两本书都是虹影的自传,还因为《好儿女花》诠释了很多《饥饿的女儿》中的困惑和误解。如果《饥饿的女儿》写的是心酸,《好儿女花》则全部是疼痛,无法歇止的疼痛。 从《饥饿的女儿》到《好儿女花》,虹影写她作为一个私生女活在大众视线中的尴尬,她小小姑娘时的那些不能与人分享的困惑,为什么她总是错的,连同她的存在仿佛都是一个错误。其实不然,当年母亲没有放弃她,最重要的一点或者来自母亲对生父的那份无怨无悔的爱。在那样一个异乎寻常的年代,母亲也是作为一个新女性存在的,只是她是唯一的,没有女子同行,又不被封建世俗和传统礼教所接受,所以母亲的存在显得特别突兀。 母亲却不能就此倒下,一大家子人需要她来养,父亲眼睛渐渐看不见了,他不能去做工,只能在家里烧饭,照顾一家人起居。母亲在外面做着和男人一样的粗重的活儿,违心不得不顺从于权势来换取生存的资本,回到家里一直不太顺气,大姐早早跑到乡下插队,早早嫁人,故意被叛母亲,招她怨恨,每次回家还要同母亲吵架,成心招惹母亲,使母亲心烦,便将气撒到虹影身上。在她的眼中“从未见到我的母亲美丽过,甚至好看过”,她是“一身病痛的女人,坏牙,补牙,牙齿掉得差不多。眼泡浮肿,眼睛混浊无神……头发稀疏,枯草般理不顺,一个劲掉……因为背驼,更显得短而臃肿,上重下轻,走路一蹩一拐,象有铅垫在鞋底”,她这样描写母亲,与别人不同,也会让人对母亲以及虹影的身世产生好奇,她的离经判道的性格是如何养成,自小又遭遇到什么样的变故改变了她内心的想法。 如果一个生活在幸福、安逸和温暖之中的人,是无论如何不会想要逃离的。她逃离的不是这个家,而是自己生存的状态,不管是如何选择,人都是渴求内心的温润和自由的。表面上看来虹影是叛逆的,但从她的文字当中可以看出她又是那么平和恋家的一个人,她需要一个温暖的住所,和家人相处,看电视、聊天,一同共进晚餐。而在重庆,她的童年里,她做什么事都是错的,都是不被允许的。她试图用各种方式改变着一切,出走数年,但无论她走多远,总也走不出内心的那个带给她无限伤痛的野猫溪六号院子。 在《好儿女花》里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但家人却不能理解她。像母亲一样,她照顾着其他家人,谁的孩子,谁生病,谁用钱,她全部慷慨给与。他们是她的家人,她需要家人的认可----她是这个家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好像她私生女的身份也可以从此忽略不计,但家人并没有就此宽容和接受她,所接受的无非都是她给与的好处,全部认为是理所应当。大姐同她吵,问她要钱,因为她拿了家里的故事去换钱,小姐姐因为她的关系去了国外,结果同她的丈夫有了染,她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突然她想到了母亲,只有在这个时候,她与母亲的心灵才是最接近的。而她所做的决定同母亲一样,默默承受着一切,因为他们都是她所爱的人----她曾经的爱人和她的家人。 有人说:在亲情面前,一切都是假的。虹影是个饥饿的孤儿,自幼内心就缺失一份爱,因而特别在意家人。什么她都可以放下不理,却无论如何放不下家人,年纪越大越有这种体会,如今她自己也做了母亲,更加理解这一切。女儿西比尔就是她的一切,她采花、画画,听妈妈讲故事,画妈妈故事中的人物,虹影收获了一份内心的澄明和宁静,与女儿一起分享并一起成长。 虹影变了,不再特立独行,变得越来越有人间烟火味了,她开始关心生活、粮食、蔬菜,就差喂马劈柴了,她住在伦敦,与小鸟对话,挖鱼塘,和火狐成为朋友,每天热衷于烹饪,邀请邻居和朋友过来品尝,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充裕起来。结果她写了一本彩色的书《我这温柔的厨娘》,与读者分享烹饪所带来的乐趣。后来她把家搬到了北京城,结婚,生了可爱的西比尔,给西比尔写了一本书《小小姑娘》,给她讲重庆的老故事。 《小小姑娘》是虹影创作之路的分水岭,是本非常重要的书。之前她的文字从孤独到平和,慢慢过渡,是虹影的“前世”,《小小姑娘》之后才是她的“今生”。前世的故事有《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以及她美得无以复加的散文,文字中都透着孤独和寂寞,以及寻索,写别人的故事《英国情人》、《阿难》、《孔雀的叫喊》、《上海王》、《上海魔术师》、《上海之死》,还有那些中篇小说,写给萧红的、写给李香兰的、写给所有男同志与女同志的、写给上海那些风花雪月的男人女人们的、写给康乃馨俱乐部里的女权主义者们的……她的文字中总是似乎有张爱玲的影子却无从找寻,她的想法永远都是诡辩莫测的,你永远不知道虹影下一篇文字写的是什么,关于什么,她的风格也是多元化的,时而是一直对温柔妥协的长江边上孤独的少年小小,时而是请大师听小女子说的才女,时而是上了苏霏的“当”千里迢迢跑到印度帮她寻找阿难,时而是将两块大洋留给父亲,身穿母亲的暗红蓝花丝质旗袍站在异国街头的出走的女儿六六……但无论变化如何,她的文字始终是你拿得起来却放不下的。 不能不提到小说《K》的出版让她撞上了一场官司,为了这场官司她奔波一年半,最后此书被禁,不得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版,改了人物名姓和部分内容,书名以《英国情人》出版。虹影无奈地笑着说,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这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英国情人》写中国女作家闵和英国诗人裘利安的爱情,前者已婚,闵代表着东方的传统文化,裘利安代表着西方的自由文明,东西方碰撞在此,本应内敛含蓄的东方文化却热烈主动地向西方文明示爱,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民国时期妇女的印象,尤其是民国神秘的女作家们,但是不要忘了,这位女作家是留洋归国的,思想完全西化,后来裘利安回国,战死在西班牙战场,闵为了他们的爱殉情自杀,故事以凄美遗憾收尾。闵也是个传奇女子,要爱就爱得轰轰烈烈,天不怕地不怕,冲破传统冲破约束,倒有几分虹影的影子,我有时在想,虹影写的会否就是另外一个自己。 虹影总是这样真实地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她需要碰到懂她的人,了解她的内心渴求和需索。说她清丽脱俗未免太矫情,说她暴烈极致又过于夸大,她就是这样一个云淡风轻妙曼轻舞的人,她的人和她的文字一样,需要细细品尝,像红酒的沉淀,又像火狐的神秘,你总想近距离观赏,又怕破坏她的那种宁静恬淡。 你可以在孤独无助的时候读她,听她讲述雨中长江边奔跑呼喊的孱弱少女六六;也可以在丰沛绚烂的时候读她,听她趾高气扬的女权主义;可以在悲喜交加的时候读她,看她为了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官司和踏寻心内一分净土时的到处奔波;亦可以在洗却铅华之后读她,看她讲讲细琐的往事、居家之道,讲讲烹饪、讲讲读书沙龙会里那群求知若渴的少年男女,每一次读她都有不同感受,而她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的她才是看得见、摸得到、多了人间烟火味的真真实实的她,才是她的“今生”。她变得越来越沉静,完全进入一种安于现世的居家氛围之中,不像从前桀骜不驯淫奔他乡天不怕地不怕的虹影了。《当世界变成辣椒》,辣椒于虹影是最为亲切的,因此她的视野之中,万事万物也变得亲切柔和,包括她的内心也不再有棱角,用北京话说叫接了地气,她的内心不会再漂浮不定,终于安稳下来,如今相夫教女,打点生活井井有条,沉淀之后开始写居家的散文小品,读得心情愉快,不再陪她一起感受孤寂和紧张。 虹影的诗很特别,散文也好看,对于我的重要,有时甚至超过了她的小说。床头柜里有几本她的散文合集,每晚睡觉都会翻出来读,有几篇甚至可以倒背如流,虹影写作像萧红,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由着自己的性子,写得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全然是她自己的风格。 她给父亲写《两块大洋》,写她的出走和归来,母亲翻出一件暗红蓝花的丝质旗袍,送给她,她爱惜地抚摸着母亲珍藏了几十年的旗袍,满心欢喜的收起来,父亲却让母亲找那两块大洋,是父亲在解放前,被迫为一个军官冒着枪林弹雨撑船后,军官奖给父亲的,他始终收着那两块大洋,是用他的生命换来的。母亲翻出大洋给了虹影,夜里过来替她掖了掖被角。天还没亮,虹影便起身走了,她把大洋留给了父亲,那是他的命,她拿走了母亲那件旗袍。某一日她穿着这件旗袍,行走在地球另一端的异国他乡,她想起父亲和母亲。 写《C’est La Vie》(在《53种离别》一书中,此文更名为《楼梯》,略有改动,被列为第26个离别故事),某些故事片断让人想起张曼玉的《清洁》,同样是在法国,同样是特立独行的女子,坚持自我,对生活一直不妥协。她离开他,做着简单枯燥的工作,维持生计,但她有她的骄傲和自尊,她将自己打理得很好,像一株盛放的百合。她回想起他们的吵架,他狠心摔她出门,丢掉她的箱子,地铁车厢墙壁上的那首诗:人影改变黄昏……让她心里突然感伤。某一日,他离婚后约她见面,她穿着漂亮的长裙,摇曳着身姿从他的身边轻轻走过去,他没有看到她……故事美得惊人,透着淡淡忧伤,令人流连忘返。 她的文字,总会给人惊喜,看似风平浪静,却蕴含着惊涛骇浪的力量。新书《53种离别》,又一次让我看到了虹影淡雅的文字,娓娓道来的细琐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回忆,关于离别,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53篇散文,以及一幅幅颜色鲜丽的的西比尔的插画,都让人充满惊喜,尤其是最后一张头戴金色王冠的公主,她一定是在画自己,虹影的一幅摄影作品上看到西比尔头戴小花冠,拿着一束为母亲而摘的鲜花的情景,她低着头的样子十分认真和可爱,而其他相片上,西比尔的眼神都很深邃。 不管前世还是今生,虹影用她不一样的文笔和传奇之路,为读者展现了一道奇丽的人生风景,你可远观也可近看,她都淡然地端坐在桌前,听窗外落花流水,写出心底一行行真诚的文字。 希望有一日能将所有虹影的文字,小说、诗歌、散文全部集一次出版发行,然后买来珍藏,我想这一定是所有喜欢虹影的读者最期待的事,因为她的“前世”需要总结,而她的“今生”却刚刚出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