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鸣雏》诗友评论

 徐树爱 2022-05-21 发布于山东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张翠英

    积十四年心血灵感于一集,徐树爱的个人诗集《鸣雏》,已由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山东文学》主任编辑朱多锦先生为他作序,山东著名书法家邢增庆先生为诗集题写了书名。

    徐树爱出版个人诗集,只是总结一下,为了忘却的纪念,鲜花和掌声不在他希冀的视野。诗集发行后,全国各地读者诗友来信,出乎他的预料,一封封书信,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

    朱多锦先生是他诗集的第一位读者,他的品评已定格在序中,他认为徐树爱的诗出现在朦胧诗后期,具有强烈的反思特性,包含着个人经历的真实体验及忧国忧民的情感。其诗歌充满静穆的悲哀与理性的火热光彩。反应出作者的正直与慎独品格及现代激进自由思想之勇气。    内蒙雷国清先生来信说:我还是第一次被现代诗中的诗这么激动过。内中的哲理,激情都打动了我。”“诗语言朴实而不失生动,有激情而毫不做作,内蕴深邃,发人深思和联想”“你的诗画都将给世界留下不灭的光亮。桓台伊丕聪先生说:读了先生的诗后,使我改变了原来的文学观。一本诗集可以影响我的人生观,可谓创作之笔胜过三千三八枪!河南董国银先生说:诗句清新自然、丽雅,感觉敏锐而捕捉准确。”“君之诗作又一次唤醒了我诗意的清新感动,一颗苦弱的诗心,又一次从凡尘俗务里起飞得救。”“诗是一种令人惊愕的话语一首好诗就是一次空穴来风的召唤和发现,一次让人激赏的创造。新疆赖光辉先生说:目下,是个梦想稀薄的年代,至少是在人文领域,我从兄台身上看到一种实践的精神和执著的坚韧,更重要的是一种脱俗的显现。”“作为一个诗人,你竟然逆俗流而上,顶世风而行在这诗文寂寥的年代以已之蛾蜉之力,来振翅一飞。”“从朴素的诗歌语言中,我看到技巧的炫耀和情愫的矫情。而那些以诗言志的想法,令我感到了一种卓越不凡的品质。上海唐寅先生说:他的诗含蓄里带着率真诚挚里饱蕴着感情,这是让我心倾的主要因素,(第二)语言的畅快自然,跌宕起伏亦是我钟情的一个方面。德州李广彬先生说:你的诗称得上言简义深,短小精干,深入浅出,明朗而蕴藉,流畅而不浅薄。”“既具有唐宋诗词的传统美,更具有现代派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力度。”“对象征、隐喻、意象、通感、蒙太奇、畸联、嫁接诸手法的运用使我感到金星满天。山东魏东建说:他的诗很冷,让人心颤,如蓝火苗。”“只有三言两语,但他的诗止饿,有嚼头,吃硬锅盔般过瘾。”“他是多维的,他的诗具有太多的折射面他的作品(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砌起来的,用心血与思想。”“他的诗,难读,因为他的诗是冰,能量在你阅读时释放。即墨林琳女士作诗反映,他的诗旷远的思想”“有一种肃穆,飘然而出。山东刘传道作诗称道:读《鸣雏》,触目心惊”“你以摩诘诗画的灵性”“渲嚣浮尘中独辟蹊径”“痴迷地张扬个性。”“极目你视野的辽远/窥视你情感的幽深 赵光兴说他的诗能够以冷静的目光,诗的语言函盖社会,映射社会,谛视人生。

    也有人说,他的诗通俗亮丽新鲜,像春天和煦的阳光,温馨而美丽。意味绵长,历久弥香。诗中那如雨的情绪,那痴狂的心声,那无望的孤独,如惊涛拍岸”“在君之青青诗歌芳草地上盲目着陆,就地取材……大饱口福大畅已意

    他的诗短小精悍,感情真挚,坦诚、辛辣、深沉、浪漫,思想情感自由奔放,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韵律感。诸诗友也直言了诗的不足,李广彬先生认为诗集后半部分较前半直白浅薄了些。高传厚认为他的诗如果再多一点润泽,则会更上一个品档。王兴堂先生认为他的诗意有余而象不足,思辨胜于情感。赖光辉认为他的诗有丰厚的生活感悟,但在诗歌技巧和形式美上,少有突破,诗歌语言的表现上,尚无法体现一种与独特生活感受相应的个性表达。朱多锦先生在序中也认为诗集中有些诗歌有点直白。作者自己认为诗集表达了自己真实的心声,但诗歌形式具有两栖性(古典与现代),并不算成熟,有些诗歌仍不免直白或晦涩。他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岁月中,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成熟的诗歌。

    在他的诗论中,旗帜鲜明地主张语言的经济原则。反对诗歌的晦涩及屈节的俚俗。在物欲与铜臭及世俗的喧嚣中,他呼唤坚挺的哲学思维,健康的信念和饱满的人性热情与直觉灵性。他认为诗歌最能张扬人性,表现丰富深邃的人类精神内涵。因而他写诗。但他呀! 诗的人,并不是写诗的人(魏东建语)。

    他的诗是露珠,茫茫雾海中的几滴结晶,在工作生活之余,读书写作之余,他记录下诗的灵感。随手付梓,以作岁月流逝的纪念而已。

  诗的感觉

                        ──读《鸣雏》  高传厚

    对于诗,日常是很少读的,偶尔兴致来了,拿来细品的次数也少的可怜,多半是用以试目。至多也是断章取意聊作谈资,在我的感觉中,自古至今作诗的不少,谈诗的亦不菲;诗渐渐变得如其他事情(绘画、书法、工作、游戏……)一样平常,至于各有所属,只不过是人类心智在作祟。

    直到有一天,徐树爱成为座上客,并把一本刚刚结集出版的诗集《鸣雏》递上,才破天荒读完了第一本完整诗集。

    诗的味道,最易感受,诗的感觉最难言诠。举手投足之间已成佳构;伏案劳形当中亦有良形。所不同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味道。传统规则中,给予诗的太多的负荷,使得诗在步履铿锵之外,少不了的是那呼呼的喘息声,那种被称为的包袱背在诗的肩膀上,就使得诗多了些庄重,少了些潇洒。传统中,亦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以情为基线慢慢滑开的诗别

    现代诗面向大众,各言各的心智和感觉,似乎多了些许儿惬意;而谈理论诗,似乎又成为新诗的诗别。一般情况下,诗大部分都是雾里看花,在空间的过滤中,流溢出或有或无的心绪,不管怎么说,即已成诗,那自然就该从善如流。所关心的,不应是她符合哪些规则,注重的应该是自己的感觉,最最关键的是说什么和如何说。

    《鸣雏》产生了,给我的印象是苦的够劲,酷的无奈。执着中,想求一份潇洒;清晰间,还有一丝迷蒙。左眼看,山穷水尽,右眼观,柳暗花明,整合以后,总觉得在二者之间,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一声王子的叹息/袅袅腾腾……/一个古老的方队/在网外/依然顽强划行”“燃烧的心/试图照耀/这颗惨淡的星球”“我的生命光芒超越了宇宙的发生史”“猜不透的人生梦/浮动象征。

    苦是一种境界,酷是一种心态。不管是苦是酷,总该  不太干涩方为妙境。如果《鸣雏》中再多一点润泽可能会上一个品档。

    《鸣雏》产生了,不管是立足于内而外生发,还是立足于外而层层剖切,更不管是立足于传统规则或现代规则,总该有她的一个位置,一个赋予生命的位置。她毕竟诞生了。世间之事,本来无一垅可隔断天地,单单这种生命力的不屈,就该说是灵魂已至而形骸且随吧!

   《鸣雏》中,最最喜欢的一首是:云,危机四伏/雨,纷纷跳伞/天晴紧急营救/绿地哇鸣一片

    是诗也?非诗也!是诗当如何?非诗又当如何?应该赞扬的,应该就是《鸣雏》中生发出来的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倔力。

享受脱缰的狂想与站成青春的姿势

——试评青年作家、诗人徐树爱的诗集《鸣雏》

 

这篇评论是在丁亥年六月二十七日(200789日)就已动笔写作,可那段时间,我正应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日报》之邀写《哈尔滨赋》,因为《哈尔滨赋》征文活动将在11月结束,“哈报”要求我必须在8月份完成。所以,这篇评论只开了一个头儿就搁浅了。可构思这篇评论却在甲申年九月十六(20041029日),那是我应邀参加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大学主办、山东省泗水县泗河文化研究会、泗水泰山印务中心协办的“第三届泗水文化笔会《泉林晤语》首发式暨朱多锦诗歌艺术与学术成就研讨会”(101517日开会),之后,我又应邀去了莱芜、章丘、曲阜、济南、北京,1029日返回哈尔滨,当晚就构思了这篇评论,因为旅途劳累,本想推迟几日再写,可这一推就推了三年,可刚刚动笔,又被紧急任务占去了时间,之后又大大小小的任务排队挤来,以至拖而又拖,从丁亥到己丑,又是三年,今终成此评,总算完成了我的心愿,终有慰藉之暖。

甲申年十月十六(20041127日),我曾写一首长诗,题为“《倾诉:另类的感觉》——致青年作家、诗人徐树爱先生”(239行),从另个角度和层面,对徐树爱的诗进行了另类的理解和注释,也曾用另一感觉书写着彼此的友谊,一直以来,这也成为了自慰的一种方式。后来,树爱又给了我写了一篇评论,他因此成了山东为我写评的第一人。在此表示感谢,只是我这篇评论却迟了许多年,好在可以收编在这部评论集中,终可心慰了。

甲申年腊月二十五(200523日),诗人徐树爱不给我写了一篇评论,题为“《诗与火的舞蹈》——试评诗人谢幕及诗集《情脉与血脉》”(10500字),在此,表示感谢。

诗集《鸣雏》(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95月第1次印刷·4印张),此书为“世纪诗人丛书”,此诗集前有著名评论家、诗人朱多锦先生作序,后附诗人一篇专论《现代汉诗之我见》和诗人徐树爱写在“卧石斋”的“后记”。

下面,我就这部诗集进行品评与赏析。

一:岁月随想的叹息与走进风俗的梦吟

诗人徐树爱在其“后记”中,对“鸣雏”有过释解,他说“所谓'鸣雏’之称,并非谦虚,确乎如此。雏鸟儿的第一声鸣叫是带血的。虽然,诗人特别对书名进行解释,但还是根据不足,如果每一个诗人出版的第一部诗集都叫鸣雏,岂不重叠成了山和海了吗?!在这里,诗人只注意到,而未想到,不管怎么说都应该给起个很正式的名字,除了“鸣雏”,叫什么都行,如《岁月絮语》、《逆着时光生长》、《恩泽》、《土地的忧伤》、《膜拜》、《现代感觉》、《瞬间》、《守望》、《文明的足音》、《预警》、《感悟生命》、《幽巷》等等,我是在本诗集六辑中每辑找出两首诗的诗题提供给诗人,这些或者许多都可以成为本部诗集的书名,感觉都比这个“鸣雏”好得多。因为,诗集之名是这部诗集的灵魂,是最最核心的词,不管取其“意”还是取其“形”,都要与本部诗集的诗吻合才对。当然,给诗集取什么名字是诗人的自由,我只是站在“诗”的角度说说而已,别无他意,我认为,一部诗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从书名到内容,从形式到内容,从诗人到内容都要统一,因此,“内容”是决定这部诗集的属性,一切都应由“内容”来决定的。

当然,事已至此,既然生米煮熟了饭,那也只得将就着吃吧。现在只能是抛开书名不管,只得就诗论诗了。

当然,诗还是好诗,就像一个美女,住进了一个破屋子,但不管屋子怎么破,美女还是美女呀,那么,我就这部诗集进行品评与赏析,或许我太挑剔了,但我保证我说的是真心话,所以,我就会底气十足了。

“说不清乍寒乍暖的滋味/凝结串串冰乳随你猜想/正午的太阳/七色折光/滴/落/憧憬的鹅黄//”——《冰乳》(P10

这是诗人笔下的“初春”,乍暖还寒的季节,雪在融化,从房脊滑下,滴落在檐头,这是正午时刻的情形,因为晨昏亦冷而冻结形成的“冰乳”在太阳的照射下,暖成了七色的光泽,煞是好看,诗人很细心地捕捉到了这一场景,并且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意象”并不惊世骇俗,但在寒冷中的确是一抹亮色,这就足够了。其实,能抓拍一个侧面或一个点儿写得激荡心怀就足够了,如果去写历史,那不是诗应该承担的义务。诗就是给读者那么一瞬间的愉悦,或者给读者那么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启示就足够了。在这一点上,徐树爱的这首诗完成了使命。

“开灯,沐浴/爱迪生亲切注视的眸光/试将自己的封面翻开/检索有关我的注释/有一种享乐欲望正在脱缰//我开始羡慕古典的肃穆与辉煌/回望荷马的咏吟传唱/永恒的精神与我对峙/我渴望走向对方//”——《现代沉思》(P17

让遐想纷飞,让激情徜徉,在诗人的青春岁月中,躺着站着都是青春的姿势,年轻就是资本,这就是诗人徐树爱的“现代沉思”,诗人渴望着走向对方,诗人渴望着与一种精神对峙,而“对峙”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到对方的“精神”,诗人写诗的同时写小说,写长篇小说,还写哲学随笔,而且,他还是书法家,又是个画家,他对线条和色颜的敏感是强烈的,在写诗的时候,他也试图用诗以外的感觉来释注,也正因为诗人的有意尝试,却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中,诗人大胆地想象,笔触外延很广,而且很自然,爱迪生是科学家,荷马是诗人,这两个本不在一个领域的人,却被诗人写到一首诗里,“脱缰”二字是这首诗的内涵深延之意,这个词使这首诗增强了寓意和想象,“对峙”使这首诗的境界升华,而“将自己的封面翻开”则使这首诗更加鲜活和生动,这句也让读者意外,这种逆势的思维和写法,让诗顿然生发出奇异的景象。诗人在呼唤生命的雨季,用太多的精力谱写无数个独立丰姿的日子,他希望在冬天里埋下一粒希望的种子,在春天的彩排中,放声呼唤,让阳光替代阴霾,让优美辽阔的青春,在季节的流程里闪耀着激情和勇气,当永恒的精神与诗人对峙时,诗人用古典的羡慕向永恒敬礼,这是一个肃穆与辉煌 时刻,这就是青春恩刚给诗人最好的礼物,作为阳光,诗人对此有着无限的热爱,然而,诗人徐树爱更喜欢星空和月,他认为,星只是太阳系狭隘的格言,在浩渺的宇宙间,只是一部古典悲残的美感,他说:“只有星星公平灿烂/不因别人的光彩而黯哑/不因他人的泯灭而辉煌”,这一刻,诗人徐树爱的心跳告诉我,他已从坚实的世俗感觉中走出,来感受偶然的观照和永恒的诱惑,他开始用心打磨诗歌的内涵和外延,甚至在打磨着诗歌的棱角和肤色,他想在诗歌的氛围中一分一秒地活下去,并不断完整自己的灵魂而继续笄辉煌的步履,他想让更新与分娩得到持续,让忧郁凋零在时间的足音里,虽然冬日是多梦的季节,但他希望长梦短做,他希望这样的日子在“物价暴涨”之前就迅速地过去,他希望用心底的渴望去珍贵初春那最质朴的名字,握住一方手帕的鹅黄,细瞧朦胧的倩影,触摸温润光洁的灵魂,让“轻衫淡妆”生根在诗人的记忆里,这就是诗人的心愿,诗人用情感来证明,“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诗人,也没有了诗。”(俄·别林斯基:《爱德华·古贝尔的诗》)。诗跟其他文学样式比较起来,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强烈的情感。因此,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所谓“天性”,即是强调了“情感”对诗的作用,没有了情,诗从何来呀“诗是什么?是诗人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的艺术的清理和情感的洗涤”·布林贝赫:《心声寻觅者的札记》),诗人的任务就是以艺术形象去反映现实生活,而要做到这一点,诗人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不断凝聚和升华,使自己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写出好诗来。

“走进大红大绿的乡村风俗/年画鱼塘和白发苍苍的传说/父老乡亲的眼睛/开放在四季的田野/太阳和月亮/都熟成芒种的金黄//”——《走进风俗》(P41

此诗写于199635日,正是丙子年正月十六,刚过完年,这一日是惊蛰,蛰是藏的意思,动物钻到土里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回春后再钻出土来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了,故称为惊蛰。从惊蛰开始,就可以听到雷声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被雷震醒,出土活动了。诗人在“惊蛰”之日写这首诗当然有他的用意,他是想用这种“风俗”来证明那种古老的传说,这就是传承,这就是历史。他出生在山东济阳县,而他的原籍也是济阳,他现还在济阳工作,可谓是土生土长了,他对“济阳”二字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他的笔也就植根于这块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上,如他在《种田》一诗中写到“庄稼/把阳光凝聚成粮食/用粮食酿成/酒/绵延生命/生命就有了/太阳的火热”P40),从小就听惯了柴门那咿哑方言的徐树爱,梦在山坡上绽开着希望的光芒,而“田地”则是他梦境最好的温床,他知道“庄稼”的份量和意义,庄稼就是生命,就是他可以绵延生命的根本保证,置于“酒”只是“粮食”的派生品而已,作为“粮食”的代表,“酒”可谓最奇妙的佳品了,酒的神奇功效可以使“粮食”升华到生命极限的高度,诗人徐树爱从“粮食”到“酒”的思维过程是经过情感的过滤的,就像走进风俗时刻的眼睛,看到芒种成熟的金黄一样,一切都将是生命的迹象和随想的梦吟。

这样的诗在这部诗集中为数不少,如《打囤》,诗人说正月二十五日/用柴灰打囤,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也许我生在城市的缘故吧,可通过徐树爱的这首诗,我知晓了打囤一说,这就是风俗,在诗人的心里,春雨是汗的本质,是以水的形态,滴成泪的光泽,是给牛和犁施洗,是给柳芽和孩子施洗,这就是诗人特殊的体会,这种感觉是诗人的特有,在许多的诗中,都或多或少地透落出诗人对春天具有特殊情感的信息,因为春雨,沉郁寒凝的冬季,总算有了一次可以潇洒轻松的哭泣,在诗人徐树爱的笔下,春天不仅仅是他生命的一个场景,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乡村/一天风雨三日泥泞/在烟头上/调侃生活/听宅院外辽阔的绿色/奏章/看孩子嬉戏,灵眸响动/甜蜜的惆怅里是晴朗的希望//“——《乡村》(P37

这首诗写得非常实在,实实在在,读过之后,让我仿佛置身其地。上中学时,学校组织学工学农,在秋收季节,我们停课背着行李去农村,帮助收玉米,那是我第一次到农村去,头两天还挺新鲜,三天后手就刮破了,而且,大口小口满手都是,那时,我们就盼着下雨,农村有“雨休”之说,就是诗人徐树爱所说的“在烟头上/调侃生活”,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一天风雨三日泥泞”正是那时的写照,可1993年诗人还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可见这也算是“乡村”的“风俗”吧,乡村的雨天比城市的雨天,还要有内容和意义。

“我从麦穗的上空/嗅到了急速成熟的气息/我的思想,瞬时一片金黄/生命体随镰刀幸福地倒下/漫野的希望/为圆仓的容积收藏//”——《麦收》(P46

这首诗写得很成熟,就像成熟的麦穗一样,不仅仅是技巧的成熟,更是思想的成熟,当然,有了成熟的思想,诗又何愁不成熟呢!诗虽短,却承载着了诗人很深的生存希望和生命寄托。还有原始血脉的流淌和延续,这是诗的生命,更是诗人的生命。

二:现实追踪的信念与青春律动的节奏

一直以来,青年诗人徐树爱偏居一隅而低调地生活着,他从不去凑热闹去哪个“派”摇旗呐喊,既不在主流上冲浪,又不在非主流上寻觅,他就静下心来,写他的诗,写他的哲学随笔,写他的长篇小说,他甚至就是一位旁观者,观察着那些匆匆的过客,他在默默地耕耘,过着他平静的日子。可他却有他自己的信念,并为追求自己的信念做着不懈的努力,他用他独有的青春节奏走着他自己的路。

“把土地关在门外/杜撰一张表格划上等级填上姓名/感觉闭合成尊贵的圈腾/顶礼膜拜/几张货币,一片安宁//”——《膜拜》(P51

“冰的联盟/解体分崩,乘筏逃循/作缈远无期的漂泊/历史缓缓注过,我/焦渴深痛的思想河床/奏出心河波涛欢乐的鸣响//”——《时代趋向》(P55

诗人高举着自己固有的信念,作一次超时空的预言,诗人的感觉在无期的漂泊中,更加焦渴,所以,诗人才将自己关在门里,看门外的匆匆过客,当诗人拜读了许多贵族的精神后,他的眼睛开始胀痛了,那个不属于他的现场让他的眼睛像被盐水洗涤了一番难受,当然,还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进行窥视,欣赏匆匆流动的颜色,他用茶水飘散漠然的情绪,在那缓缓的钟声中,御下了春天的鹅黄,那刚刚抽出来的新芽,告知他庸懒混日的体验和冷漠混日的结果,生活的悠悠往事在他的周围盛开着诱人的芳香,生命的航船已经起航,一切还得从零开始,于是,他还是不得不重新地背上行囊,继续远行,这就是他的宿命,即便是停留也不过是暂时的而已,就像似海盗,上岸只是补充给养,或是消费,而他的生命就是在不断的航程之中,诗人就是这样的“海盗”,他对知道的猎取和奢望甚至比海盗还强烈,还凶,因为如此,诗人才会获取更大的财富。这也是诗人为何而“骚动”的原因,诗人的欲望是宇宙一起膨胀的,他那发达的“牙齿”甚至可以蚕食一个地球,而理智告诫诗人选择了“僧人”的生活,并且,还最终将那光秃秃的僧人头颅放在大山的巅峰之上,鸟瞰尘世,在诗人的雨季中任意挥洒着无数的激情,闭目时即可倾听到生命之河的流动,孤独中铸就非凡的感觉,在门里那一把可以转动的椅子上,杜撰着一张表格,写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和血脉的出身以及圈腾的类别和式样,没有督促你怎样做,没有人指导你如何才能做好,当然,更没人挑剔你是否做好做坏,你就是你的主宰,你可以命令你自己,亦可以放纵你自己,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包括古老的诅咒,在膜拜的刹那完成了圈腾的圣礼,站在一年的早晨,诗人目送着旭日远航,心也随着去远航了,在诗歌的小路上,当诗人邂逅“木兰车”时,诗人终于可以放纵一下自己,在一串串形容词、动词和介词结构中享受脱僵的乐趣,这就是诗人徐树爱的“现代感觉”,而现代感觉的最高境界,就是逆反心理,也就是说把自己摆在矛盾的对立面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和别人,更确切的说把完整的事物打破,再试在碎片中去体味事物,甚至还有意识地去求助无助可帮的对立面而把自己逼上绝境,这种带有几分自虐的形式和举止,称为当下的时髦,当欲望的洪水淹没了理性时,孤独无援的目光,也只能期盼在诺亚方舟上再生。虽然不知道这里的成功概率有多大,但有没有,对诗人而言都不重要了,这就是现代诗人的现代感觉。

“桥/断了/情/绕道而行/断桥啊/成了爱的象征//”——《断桥》(P95

“情人的吻/散发着/原始的血腥与体香//”——《吻》(P87

“我那情人/曾是我的希望/在我心灵的涧水/荡漾着皎月的光华//我那情人/曾是我的向往/在铁眼中如荷花带露/四溢芬芳//我那情人/早已是别人的新娘/为他人宽衣解带/为他人心房怦响//我那情人/今天已是苍老的婆娘/冷漠的眸光/只剩下了秋冬相遇的悲凉//情人的记忆依然娇艳/情人的心灵累累疤伤/面对冷酷的生存较量/我把初恋珍藏//”——《我那情人》(P84—85

写这首《我的情人》时,诗人已经是34岁了,刚过而立之年的诗人,已经不是那个青涩的少年了,也不是激情冲动的初恋时节了,其实,此刻离初恋时节也并不遥远,也只是刚过几年罢了,当诗人再次回忆他初恋情人时,还是那样感慨万千,也许,他的那位初恋情人不是成为他人的新娘,不是为他人解衣宽带的话,她的命运就会改写了,就不会苍老成婆娘,也不会成为剩下秋冬的悲凉了,然而,时间如何也不会停滞,更不会倒退。当然,当诗人的心灵创伤终究被时间医闻治愈的时刻,时间已经把他送到了1997年,这一年诗人很兴奋,不仅写了许多诗,还为香港回归画了许多画,这一年他的山水画参加了“海峡两岸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主办的“我爱中华山和水书画展”荣获优秀奖,并入选《艺海撷画集》,这在他的绘画生涯上应该是一件大事,他把绘画、书法和写诗等同起来,同时,他还撰写哲学随笔和准备素材写他生命传记的长篇小说,他不求闻达,亦不甘平庸,他就这样默默地走他自己的路,也正因为他的低调,也勉去了许多的袭扰,这也成就他的成功。著名评论家、诗人朱多锦在给徐树爱写序时说:“失恋的人有福气,爱情本是一种'眼障’,现在这个'眼障’既已破灭,看清的是世人真面目,从此可就事世洞明……”,看来,评论家朱多锦说的没错,事实上也真是这样。成功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因此,诗人徐树爱的成功,也就不奇怪了。

三:历史回声的足音与感悟生命的求索

那么,历史如何来书写呢?又如何评说呢?

那么,历史是靠英雄来书写?还是靠人民来创造呢?

那么,谁又可以主宰历史呢?谁又可以真的能主宰自己呢?

毛泽东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这是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有人民才能真正地创造历史。

那么英雄呢?当然,英雄也只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之所以称其为英雄,只是因为在人民中出其类拔其萃,是人民的代表,如果没有人民作为依靠,英雄何有用武之地呀!就犹如水和船,水和鱼的关系一样,鱼和船称其为英雄,而水则是人民,没有了水,船又如何行驶,鱼又如何生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那么,英雄与人民与诗人徐树爱有何关系呢?说真的,徐树爱并不是个英雄,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完成了他自己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并且实现理想的就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这点他做到了,所以,他成了他心目中的英雄,因为就是这个英雄,创造了他的生命历史。他的人物画《九歌》于1999年中国艺术博览会英获铜奖,2000年,他的四副花鸟画又通过了中国文化部专家团的品质认证,还定价为1620/m²,其书画作品及小传载入《中国书画家大辞典》。有人说怎么只说他的画获奖呀,那么诗呢?对,问的好!他的画之所以屡屡获奖,正是因为他的画里有诗,有故事,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的意识和感悟,在他的生命感觉中,他的诗和他的画从来都是相互融合而相符相承的。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相通相融的,决不可以割裂开来,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诗人徐树爱的成功,与他的能写善画是分不开的,这也叫做艺不压身,能使十八般武器的人,就一定会成为武林高手。当然,这还需努力,好在诗人徐树爱不事张扬,他正默默地走他自己的路,而且正在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冰川融化了千古寂寞/一次辉煌的舞蹈里/泥土庄严涅成陶罐/开始有心跳有体温/永恒的魂魄,覆盖/挖掘世纪的岩层/播种五彩缤纷的神话/烹饪文字酵酿酒神/灯光传袭的光明/描人类孤独的投影/燧人氏惮精竭力/无字碑的伟大与孤独/永不剥蚀//”——《文明的足音》(P99

眼睛与星星对视了亿万年,而留给历史的却是传奇,这些传奇用文字记录下来,用诗记录的却成为了“史诗”,是文字的淙淙潺潺,流出一线不竭的激情,这就是诗,当魂魄永恒在世纪的岩层,是诗编织了缤纷五彩的神话。那文字、酿酒、稻谷、生命、诗歌、音乐等等谱写了生命的图腾。诗创作,“从局部来看,只是把'现实’化作'自我’来表现;从整体来看,却仍是把'自我’作为'现实’来反映,不能说任何'现实’都可能化为'自我’,却可以说任何'自我’都必然属于'现实’。说到底,'现实’好比土壤,'自我’好比种子,把种子播植在土壤中,是极正常的;说土壤是由种子幻化出来的,就得难想象。”(公木:《政治·现实·知识》,所谓把“现实”作为“自我”来表现,其原意就是让现实生活经过诗人的概括,使其成为典型,使其成为有价值有独特个性的东西来表现;所谓把“自我”作为“现实”来反映,其目的就是指那些具有独特个性的东西,又必须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生活的。这表明创作表现“自我”,但决不能脱离“现实”。“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若拘拘焉持唐宋以相敌,是子之胸中有已亡之国号,而无自得之性情,于诗之本旨已失矣。”(清·袁枚:《答施兰曲论诗书》)。袁枚说诗人各有各的性格,不能把自己束缚在古人的诗情中,形成“无自得之性情”。说明诗的感情应该要有个性化、独特化,要体现诗人的一种创造性。所谓“自得之性情”,也就是诗歌如何表现“自我”的问题。不管是写历史的“怀古”,还是写现实的“感言”,都应该在自己的词素范围内,用自己的性格特征来表现,这样,才不能失却自我,在诗人徐树爱的足音里,我们听到了历史,听到了具有徐树爱风格的历史,不管是怎样的历史,不管如何书写历史,在诗人徐树爱的心目中,“无字碑”则是一面镜子,其实,历史自有公论,自己如何表白和他人如何奉承都是一堆文字而已,真正的评判者还是历史。透过诗人这首《文明的足音》,我们也读懂了诗人对待历史的态度还是积极的正确的,这让我心慰不已。

“一遍遍可怖的彩排/应合着响尾蛇斑斓的诱惑/黑夜里搏击星光/爆发生活无理数的叹息//”——《命运》(P124

“宏大的历史事件/化为几句调侃/进入书典/岩层的冰期/奇怪的是/唯有骨头成了化石/灵魂不知飘向了何处/生殖的逻辑穿越生·死·时·空/成了唯一的真理//”——《感悟生命》(P127

从太阳到月亮,被传说成许多神圣而细腻的感觉,被几千年崇拜成圆圆的图腾,但腥红的欲望,依然消费着同类的呻吟,当季节与人完成了自我的潮汐和喧哗诱惑成旷古自由的骚动,定影成陶器上穿越生死时空的风景,但为了一句真理的诱惑而投胎人世,穿越了干渴的骷髅沙碛,超越了宇宙的发生史,求索而成光芒的生命,而这一切都将从那份伦理的缘分开始,这个开始让诗人感激,说句心里话,我也特别喜欢诗人徐树爱写给母亲的那首诗。

“是缘份铸就了今世的伦理/传递人格血统/承继万古的宿命/一旦回归永恒/我们将等待轮回/来世,你还是母亲/我仍是儿子//”——《缘》——致母亲(P131

这是他写亲情诗中感觉最深刻的一首,他说他今生做母亲的儿子,来世还做,他说今世成为母亲的儿子是缘份,并且希望还能轮回,这种感觉真好,在岁月的试管中,仇人和朋友都老了,因果和轮回在渺茫中成为了梦,并且,因此荒芜了半个人生或许是整个人生,但是,那种九曲回肠人格血统的母子却是永恒万古的宿命,这也是诗人徐树爱投胎人世最值得心慰和幸福的事儿。当诗人与黑暗对峙时,中枢细胞的布朗运动,就会激活诗人惮透人生的创意和猎取自由的憧憬,这就是诗人在被意识涂绿的太阳和被感恩染红的月亮上找到的生命字符,心在检索,情在寻觅,爱成为了种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植下诗的种子,当诗人觉醒来后,终于发现那份爱也在绘画、书法,也在写哲学随笔,也在写散文和长篇小说及评论,但他也把很重要精力投入到写诗之中。那个可以直击心灵深处之隐匿的诗,其实可以成为他情感迸发的最直接的渲泄方式,当然他是不会放弃的,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读者才有机会读到一颗骚动的心灵,在此,应该特别地感谢诗,是诗给了我们与诗人架好了一个可以沟通的桥梁,而诗最终成为纽带把读者和诗人紧紧地连在一起,真的,真的很感谢!

这部诗集在上世纪末出版,已经过去了十余年头了,可选编在这部诗集的诗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作品,应该说,那是一个让人激情的年代,能赶上跨世纪应该是一种幸运,而且,那又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的思想和意识被冲击、清洗、置换的年代,人格被裂变,人性被蒙尘,人心被欺骗,表情被错位,良知被缺失,追求被阻挠,谎言被尊捧,信仰被泯灭,宿命被守望,话语被剥夺,膜拜被嘲讽,感觉被愚弄,憧憬被羁绊,生存的空间被挤小到苦涩的狭窄地带,甚至呼吸的空气都被充盈了铜臭和血腥。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命开始觉到了滞息,更多失为职场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而费尽心机,好在有一片诗的空间可以借给那些孤独苦涩之人,这真是上苍的恩赐。其实,读诗,写诗或许是人偏居静谧最好的方式,我也很庆幸同诗人徐树爱一样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

读徐树爱的诗,感觉就像回归到了大自然。那乡间的小路,那山麓的小屋,那山坡的歇憩和花间树丛中的嘻戏,都让人着迷,徐树爱的诗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完整的思想脉络和完整的写作技巧,意境深邃而不怪异,情感饱满而不生涩,象征妥贴而不失真,修饰到位而不凿痕,详略得当而不失主次,情趣盎然而恍惚,同时,还会给读者留下许多想向的空白。读徐树爱的诗,可以带你回归情感原始的伊甸园。

此为评,写于丁亥年六月二十八。重写于己丑年腊月十一,子夜。

2007810·谢幕初写于夏都哈尔滨听雨居

2010125·谢幕重写于冰城哈尔滨听雪轩

                                                                                       摄影:石丽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