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教学生涯里,我遇到很多初三的学生,在某个阶段,会出现文采枯竭期。 什么叫文采枯竭期?就是很多同学感觉自己的作文没东西写,作文写不出来了,写不出好的文章等等。 文采枯竭期,出现时间不固定。最早我意识到是在中考前,后来提早为模拟考前,有保送考的时候,就出现在保送考前,后来不断提早,甚至在九年级上册期末考前就有。大致说来,与重大考试相关。 到了那个时间段,你会很惊讶地发现,有时候在同一天里,学生不约而同跑来和我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作文。而有这种情况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优秀的,对自己要求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文采枯竭期? 其中一个原因,是学生的自我要求,希望不断突破自己,保持优秀,冲击自己的目标。这点比较好理解,不用展开。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学语文写作文的“生态系统”被破坏了:源头活水没了。 阅读的源头没有了,不看书了。因为,复习进入这个阶段,初三的学生大多是忙碌的,学习节奏快,作业量也相应增加,学生很难有太多空余的时间。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源头活水,头脑的刺激少了,灵感和想法也就自然少了。 于是我的建议是,这个阶段,不能放弃阅读,要保持阅读刺激。读什么?读长篇有点奢侈,建议读点小文章,杂志可以,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也可以,哪怕把现代文阅读里的作品也比没有好(不要简单的只想着做题)。读多久?每天5-10分钟就可以。每天看一两篇千字文章,也就几分钟,应该可以安排,也值得安排起来。 写作的源头少了,不原创了。这个阶段,很多同学在平时的考试以及写作训练的时候,原创文章减少,有学生会尝试改用自己的文章,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原创,于是写作的手感生疏了,甚至不敢放开手脚原创。
每天坚持10分钟的阅读,保持大脑刺激;每次坚持适当的原创,保持作文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