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情

 我的图书馆1m7r 2022-05-21 发布于上海

散文


泰山

/筱蕊 整理/墨吟

图:筱蕊在泰山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首《望岳》,以“望”字统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把泰山雄伟神秀的气象尽收笔端。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才开始称为泰山。诗的起首两句设问自答,描写泰山苍翠的山峦连绵不绝于齐鲁之地,望不到尽头。一“钟”一“割”,常中见奇,聚集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且山南山北(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此晓彼昏,景色各异。大自然原本就是一些天造地设的家当,泰山聚集了这些家当的神奇秀丽,成就了千秋阅不尽的美丽景象。山中云雾弥漫漂浮,涤荡胸襟。张目极视,仿佛要将倦归的鸟儿也收入视野。浩荡的胸襟,空阔的眼界,书于笔端,跃然纸上。终要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用《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意,由望岳油然而生出登岳的豪情。

泰山的传说

泰山因其雄伟俊秀,令古今多少文人学者慕名而来。如周朝的孔子,汉朝的司马相如、司马迁,晋朝的陆机,唐朝的李白、杜甫,以及宋元明清的一些著名文人都到过泰山,都曾留下赞颂泰山的诗篇和题字。而我尤为欣赏杜甫的《望岳》。赏读之余,那长久摇曳在心中的泰山情,一次次浮现于眼前。

虽然已有许多年没有上山了,但记忆中的泰山依然是那般气势磅礴,山峰峻拔,幽谷深壑,松柏苍劲。回忆着曾经登山的片段,历历在目,细数要有七八次登山的经历呢。徒步、乘车、坐缆车都曾体验过。年轻时,体力和精力相当充沛,呼朋引伴,背起背包徒步上山。一阶阶青石砌成的台阶,负重着青春的脚印,留下了无尽的欢声笑语。乘车上山时,沿着盘旋的公路逶迤而上,群山相连,仿佛走不出峰峦叠嶂的视野。而坐缆车,又是另一番心情,凭窗而眺一片绿色的海洋,忐忑的心悬在半空,只有缆车驶进站口时,才敢呼出深入肺腑的那口气。

泰山因其雄伟神奇秀丽,是天下少有的风水宝地。所以从古至今有着许多神话传说,广为流传,为泰山笼罩了层层神性的光环。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泰山周围是一片绵亘不绝,一望无垠的海洋。那时,天上的玉皇大帝就住在泰山上,那天宫就建在南天门上面的玉皇顶。随着沧桑巨变,人类不断的繁衍生息,地面上的人畜生灵越来越多了。为了广容人灵,普度众生,玉皇大帝便将自己的天宫搬到了九天上,下旨降落了海水,使泰山周围变成了万顷良田。而且,又封了玉女碧霞元君座主泰山,辖束山上的众神,而造福一方百姓。

因此种种,令古代多少帝王在登基之后纷纷来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天下。所以泰山上的庙宇和碑文颇多,更令泰山闻名遐迩。山下的老人会这样悄悄地絮语,孩子不满七岁是不能带他们上山的,特别是长得眉清目秀,虎头虎脑的,山上那么多神仙看着喜欢,会把孩子留下的。而且每每上山老人们还会不厌其烦的叮嘱,上山万万不敢乱说话。这也许就是要把内心尘世的污浊意念一并抛开,而净心登山吧。现在想起这一切,反而比当年多了许多诚意,而回忆那时,只是更多的在享受登山的愉悦,饱览山的美色。

从西路登山

说起登山要选好时令,我认为最佳时节是在夏秋之际。一入秋天气有些凉爽,泰山沐经了夏的雨季,山上的泉脉丰涌迸流,有了水柔美流动的映衬,这时的泰山景象万千,美不胜收。山上的树,枝繁叶茂,春天稚嫩的新绿,经风历雨,已是一片浓绿,仿佛宣告着它的成熟,更加衬托了雄峰的壮丽。

登山的线路有两条,中西两路,会合于中天门。从西路登山可以省去一半的腿力,在大众桥边,乘车盘山而上,直达中天门。由这一路上山,在乘车之前可以瞻仰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之墓”,为郭沫若先生所题,墓用泰山花岗岩筑城,十分庄严。

沿大众桥向上走,有一长寿桥,桥下的石崖叫“百丈崖”。西溪流水经此倾泻而下,犹如万匹白练自天而垂,景色壮观。崖下形成一潭,深数丈,名“黑龙潭”。龙潭水库,水清甘冽,青石可见,鱼虾穿石而游,游客纷纷弃履入水,嬉戏于水中。潭中笑语一片,与潭水的哗哗声相伴而欢,每每令游人不忍拾足前行,竟要耽搁了乘车的时间。如果你是远行的游人,一定会抱憾而去,而有幸你是泰山人,你定会思忖,改日我会专程来此尽兴。我就曾不止一次和家人在此阅山色,听水声。那一刻仿佛历陶渊明之悠然人生,幸甚幸甚。清凉的溪水与肌肤相亲,仿佛涤洗了心灵的尘埃,潭边平铺的山石,仿佛天然的睡床,疲劳的游人放弃了幽雅的肢体文明,而随性仰卧,那份轻松与随意点缀着契阔的人生。潭边的大树,将一片片浓荫覆盖在山石上,一份凉爽直透心田。

从中路登山

从中路登山,至中天门这段路途,全部是石阶,只能徒步而上。如果你有足够的体力,又想享受独自攀登险峰的胜利喜悦,那就从这里起步。沿途美丽的景色,颇多的名胜,敞开了泰山热情的怀抱,定会令你流连忘返。虽说如此,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从山底到山顶,以适中的速度前行,费时四小时左右,听到这个数字,有些望而生畏了吧?我曾经从此路徒步上过两次山,在尽情享受和领略美景之后,两腿酸痛至少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复原。所谓有得有失,古人说的好:“事若求全何所乐!”乐而忘忧啊!

从此路上山,先观岱庙。这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地方,庙内古柏苍劲,银杏参天,历代碑刻林立。天贶殿是岱庙的主殿,在此祭祀泰山神。殿内有据传为宋代的巨幅壁画《启跸回銮图》,此画描绘“泰山神”出巡的盛况。画中人马,千姿百态,造型逼真,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走出岱庙,迎面矗立的是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的岱宗坊,这里是登山的起点。再往前行,为一天门坊,是登山盘道的起点。登泰山需经三天门,一天门之上为二天门,又名中天门,三天门即南天门。从一天门坊登阶前行,还有一石坊题名为“孔子登临处”,相传为孔子登临的地方。

再至红门宫,“红门”的名称是因庙西北悬崖上有似门的红色岩石两块而得名。又经万仙楼,为明代万历四十八年所建造,楼四周有明、清碑刻六十余块。

再至斗母宫,古名“龙泉欢”,共有三个院落,前后大殿各三间。北院东厢为“听泉山房”,可观看“三潭瀑”,南院“寄云楼”可欣赏中潭景色。斗母宫门外,有棵卧龙槐,这是明代所植古句槐一株,如卧龙伏地,根又生干而成树,犹如卧龙翘首。

斗母宫东北的山谷内,大片不坪土,刻着隶书《金刚经》。字大一尺半,系东北齐人所书。书法苍劲有力,古代书法名家誉之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

往前行歇马崖北,盘道两旁,古柏参天,故名“柏洞”。还有壶天阁,因山势若壶而得名。迴马岭坊,此处盘岩叠嶂,山路陡峭,因骑马上山至此不能前行,拔马返回而得名。步伐快些至少也要走一个半钟头,终于来到中天门,与西路登山者会合。

两路汇合中天门

至中天门已是攀越了泰山一半路程,由此北望,岱顶云梯高悬,从此处才真正开始领略泰山的险峻。在中天门以北有一石峰冲天而立,上刻“斩云剑”三个字。云雨变幻,常以此为界,云降至此处以下往往化为雨,乃天与地的分界线。漫天飘曳的云朵,只要来到这块巨石下,立刻化作雨雾。踏上云步桥,但见白云缭绕,人如浮在云中。桥东为“酌泉亭”,亭上有“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景色。云步桥北,有一石崖名“御帐坪”,传说为宋真宗上山时住过的地方,每年夏秋瀑布悬流,似溅花铺玉,尤为壮观。

过云步桥,便到五松亭,“始皇之上泰山,中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因大树护驾有功,被封以“五大夫”爵位。松旁有亭五间,称“五松亭”。西面山坡上,有古松一株,似招手迎送游人,故名“望客松”。朝阳洞在五松亭上面,洞内广如居,可容二十余人。过朝阳洞,便是对松山,山上苍海叠翠,碧海生波,乱云飞渡,景色异常。清帝乾隆曾写有“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的诗句。

从对松山谷底至南天门的一段山路,石阶依山势曲折而上,称为“十八盘”。盘道宛如天梯高挂南天门,盘道两旁有铁索护栏。中间以“升仙坊”为界,坊下为“慢十八”,坊上为“紧十八”,此处悬崖峭壁,山势陡峭。循盘道而上,愈走愈陡,四视山下,常有腾身驾雾,似仙人凌云而上之感。

南天门 碧霞祠 玉皇顶

健步而上直抵南天门,门上有阁楼,名“摩空阁”,门外有一块石碑,上刻元代杜仁杰所撰“天门铭”。门内有一新建大厅,以铁瓦为顶,名“未了轩”,取杜甫《望岳》中“齐鲁青未了”之意。南天门的西南为月观峰,与日观峰相对应,峰顶平坦,可远望西山风光。晴朗的夜晚,可遥望隐约灯火的济南,所以此山又称“望府山”。

到了南天门已算是到了山顶,山顶的景致别有一番洞天。似乎忘记了攀登的艰难,举步前行,一条平缓的街道铺在脚下,一旁有饭店、商店、宾馆,一旁摊铺罗列,陈设着各种泰山的纪念品,感觉犹如踏上了闹市中的一条步行街,而忘记了自己已是置身于天际。偶尔抬眼四望,云雾穿梭在群峰间,令人顿时醒悟,原来这是天上的街市,故这条街亦名“天街”。

越过天街,一座宏大的古代建筑呈现眼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碧霞祠,建于宋代,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祠分前后两院,山门里有正殿五间,山门外建有歌舞楼,钟鼓楼。正殿内安置明代铸造的碧霞元君铜像,造型健美,栩栩如生。碧霞传说是玉帝的女儿,被奉为泰山老奶奶在此辖束众神,众多信男善女,千里迢迢,便是来这里求其护佑。碧霞祠东北天观峰崖壁上有一唐摩崖,上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时,亲笔题写的《纪泰山铭》,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书法遒劲婉润,对研究唐代书法有重要价值。崖旁还有历代刻石布山崖,皆为宝贵的历史文物。

再往上去,就是泰山的最高峰玉皇顶了,又称“天柱峰”。峰上有庙曰“玉皇宫”,里面供奉着玉皇大帝的神像,拜谒者络绎不绝。北面为正殿,东为“观日亭”,西为“望河亭”,可遥望黄河。庙院中央有极顶石,四周围以石栏,极顶海拔一千五百四十五米。在其西北侧有“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这里设置祭坛。通往极顶的路旁,还有“五岳独尊”的石刻。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尤以泰山为尊。

齐鲁情未了

泰山的雄伟秀丽已名扬五洲,而在泰山人心中的泰山情,更是深邃而悠远。是因了葱绿诱人的外衣,还是因叮咚的水声情韵?是因了攀登的艰难险阻,还是因心中独有的对神灵的那份虔诚?每每心神凝聚,怀揣着一颗敬畏之心,和雄伟秀丽的山峦相拥。齐鲁“青未了”,亦是齐鲁“情未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