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药:张景岳对“人参”的认识,从性味到使用,都有独到之处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22-05-21 发布于陕西

人参在中药系统里,绝对当得起“大名鼎鼎”这四个字。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时至今日,在我们眼里,人参似乎已经不那么起眼。但在古代、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参的价值有时候甚至超过黄金。

无论是在历代医家还是本草家的笔下,对人参的描述都不吝赞美之词,诸如百草之王、地精、神草等等。

关于人参的功用,在《神农本草经》就说它“得阳和之气,能回元气于垂亡”。归纳历代本草家对人参的描述,基本集中在补气培元这个焦点上。

但到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他编撰的《景岳全书》里,对人参有了一个相当全面的阐述,无论是性味还是使用,都有比较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张景岳认为,人参味甘而微苦,性偏温,有比较浓郁的气味。所以,人参属于阳中微阴之品,气虚血虚都能用它来补益。

这个观点就和前人的描述有一些差异,古人认为人参味甘而性偏于微寒,主要就是能补益中气元气,从脏腑来说,人参最善于补益脾肺二脏。

而张景岳则认为人参性味偏于稍温,且气血都能补。

当然,张景岳笔下的“能补气补血”,指的是人参对于阳气衰微者,能够迅速补充衰竭的阳气,起到回阳救逆的功用;而阴血崩溃者,人参又能起到补气固摄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气血皆补”。

关于人参的使用,张景岳也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比如因为虚而发热、自汗、眩晕、困倦、惊悸怔忡、短气不足以息、遗泄泻利、头痛腹痛、食欲不振、痰涎、咳嗽吐血、呕逆烦躁等等症候,人参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张景岳也承认,如果从气分和血分来分析,人参的气味轻而偏属于阳,主要还是以入气分为主,程度大概是六四之分。

历代中医都认为,人参主要为气分要药,但血分同样也是很常用的,这是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缘故。

扁鹊曾说“损其肺者益其气”,所以对于虚劳之症,常用人参补益肺气,只要肺气充盈了,其它脏腑的气机也跟着能旺盛起来。

张仲景还倾向于人参性温的说法,认为积温可以成热,如果过食人参进补,也就容易上火。当然,也不能说人参性热,但至少不应该认为它是寒凉之品,这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前人之所以说人参性寒,主要源于李东垣“人参、黄芪为退火之圣药”的说法,后来朱丹溪也说“虚火可补,参术之类是也”。

但深究这两种说法,他们说的“火”其实都是指“虚火”。而张景岳认为的“虚火”,则是指里有真寒、表有假热,这时候用人参去虚火,就需要较大剂量了,由此可见人参性味其实还是偏温的。

张景岳还对前辈关于人参的一些使用论述作了比较多的推究,也发现了不少的谬误,这对后世医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如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对人参的描述就偏于寒。

认为龙雷之火,原本也属于虚火的范畴,它“得水则燔,得日则散”,也就是一种假热之火,所以才能通过补阳气而消除火热。

如果是亢旱尘飞,赤地千里,基本就是阳亢阴虚,难道还能补阳生阴吗?由此可见,这种火其实是属于实火,所以才能“热者寒之”。

这个观点在张景岳眼里,认为主要就是李月池对于虚火的认识出了偏差所致,忽略了“虚火”一症必须推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也就是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不能偏执自己的主观之心。张景岳对此的辩驳是非常精彩的,他说:

这么理解是错误的,就像炎热的酷暑季节,外界热气太盛,这才是实火,不用寒凉之品是无法消解的。

如果是阴虚津亏,流水干涸,这类才属于阴虚,非滋阴补水不能灌溉滋润,两者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张景岳还认为,如果是阴虚而稍微有点火盛的表现,即使可以用人参,但也只宜少许佐之;如果阴虚而阳亢火盛,当然就得暂时忌用人参了,这时候适用的应该是纯甘滋润补水之品,才能起到滋阴清热之功。

最后,张景岳还含蓄地说,自己并非不是不知道如何去使用人参,也不是畏惧人参“上火”,更不是不知道它其实一定程度上也能补阴。

只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是阴虚忌用人参,还是阴虚必用人参的说法,都是有失偏颇的,所以在创方时才有意避免过多地使用它。

综合看起来,张景岳对于人参的阐述,确实是有很独到的见解的,而且这些见解还非常契合实际临证,希望本文能帮助我们加深对人参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