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5逆从中外:逆之从之,疏令气调,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无论内外盛衰,治病先治本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黄帝和岐伯问答完“何谓逆从”之后,两人又开启了新的问答之旅。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一、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黄帝对岐伯刚才关于“何谓逆从”的回答颔首称善,但同时又发新问。刚才回答中提到的热、寒、塞、通都是因为血气不调才得的病,但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人本身血气是调达的,可仍然会得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气调”乃五脏六腑之气调于内;“得者”,感于六气之邪病生于外;“而”表转折。气调则气正,《素问·刺法论》岐伯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气调而正气存内,但仍感外邪而病得,何以如此呢?又如何施治呢?

二、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岐伯对于气调得正为什么仍然会感外邪而病的问题,避而不答。其实他也用不着正面回答,天灾异变,圣人血肉之躯也挡不住六气邪胜之甚,如《灵枢·九宫八风》作者讲:“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圣人浩然正气存于内,肯定也怕摧屋折树如矢石攻击之风灾,更何况平常之人呢。

逆之从之无论是气不调而得五脏六腑经脉之病,还是气调而得外邪侵袭之病,病由不同,病机则一,病机为一,则治病之大原则、大方向是一样的,无非是逆治还是从治的问题,是以岐伯讲“逆之从之”。这是在治法上的根本遵循。但在具体运用时,先逆后从还是先从后逆,则应视情况而定。

逆而从之先逆后从,或逆治为主,从治为辅。

从而逆之先从后逆,或从治为主,逆治为辅。

疏气令调则其道也无论逆从先后、主辅,其治病根本目的则在于如前文所引《大要》之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逆之从之,疏气令调,则病治之道尽矣。

 

三、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黄帝对岐伯的应答颔首称善,但立马又发新问:病之中外何如?

“病之中外”即病之内外、表里。

内外皆病,当如何施治?

黄帝从病治之逆从问题转换入了病生之内外问题。

四、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本篇大论前文岐伯也曾讲过:“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病生有本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讲:“治病必求于本。”此为医工必备之理念。

“从内之外者调其内”。内先病而外后病,内为本而外为标,先调治内生之病。

“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外先病而内后病,外为本而内为标,先调治外生之病。

五、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内先病而后外病,虽然外病为盛甚,仍然坚持治病求本之理念,先调治内生之病本,再调治外生之病标。

外先病而后内病,虽然内病为盛甚,仍然坚持治病求本之理念,先调治外生之病本,再调治内生之病标。

六、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表里内外标本病传,无论由内及外,还是由外及内,无论由内及外且外盛,还是由外及内且内盛,只要是先病传后病之病传,都要坚持“治病求本”之理念。

内外之病彼此不相关,虽内外皆病,但并非病传所致,则各治内外之病的主要病证,旁及兼证。

明日继续新的问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