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 清明节至,奠故人,怀相思,愁绪万千重;抿盏清酒,告往者,诉今事,万般皆安好。 壹 春分后,清明前 满山杏花开不完 ![]()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由 来 ![]() ![]() 1. 祭祖扫墓 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2. 踏青 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3. 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4.拔河 这项活动,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流行于军队当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 ![]() 1、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是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的食品之一。青团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网红”,在平日也是很畅销的特色小吃。青团之所以叫青团,是因为它的表皮是青色的,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内陷可以是豆沙,肉松,咸蛋黄等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的青草香气。 2、欢喜团 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3、艾板 客家人有句老话,叫“清明前后吃艾板,一年四季不生病”。艾板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首先是将采摘回来的鲜嫩艾草洗净,放锅中煮熟后捞起,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然后将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齐和拌成团。然后把准备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4、撒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子的食俗。“撒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5、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6、润饼 清明吃润饼,在潮汕、福建和台湾很盛行,其实“润饼”的正名还是春饼。泉州、厦门的“润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煎、香菜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清香可口。 ![]() ![]()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王禹稱《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高翥《清明日对酒》 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白居易《清明夜》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李冠《蝶恋花·春暮》 伍 春分后,清明前 满山杏花开不完 ![]() 细雨清明,踏青赏景,所见万物皆有灵。雨幕渺渺,鲜花诉说着哀悼;雨丝绵绵,青山寄托着思念。 青山雨色,春阴漠漠。梨花飘雪,年年如复,岁岁思亲。 清明雨落,思念成疾。愿另一个世界,也如人间,繁花似锦。 人间四月,清明雨上,愿花飨逝者,春暖斯人。 清 明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5清明杜鹃桐花麦花柳花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