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边塞诗中的“燕山”和“燕然”

 宝妞 2022-05-22 发布于河南

唐宋边塞诗中常出现“燕山”和“燕然”这两种意象。明确区分这两种意象对于学生理解相关诗歌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三个方面来辨别唐宋诗词中的“燕山” 和“燕然”这两个意象。



1


“燕”字读音

“燕”一读yān,为周朝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南部。

周代诸侯国名。“燕”这个字本作:匽、郾。姬姓;自从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一直到辽宁省西端,建都在蓟,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如“燕赵韩魏”《战国策·齐策》,“欲亡赵走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燕赵之君”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唐·杜牧《阿房宫赋》。

“燕”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古燕国即现在河北一带也称“燕赵”之地。《木兰诗》中的“燕山”和唐诗宋词中的“燕然山”都属于地名都属于地名,所以理应读“燕yān”。

“燕”字,另一读音yàn

1.燕子,翼尖而长,尾巴叉状像张开的剪刀。常见的有家~,它是候鸟,多在屋内或屋檐下用泥筑巢居住。

2.〈古〉通“宴”。酒宴,安闲:~饮。~居。

这两个含义都与地名无关,所以排除。

2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燕山”和“燕然山”

燕山”:从历史角度来说,是有大、小燕山的区别。

大燕山,就是北京北部的燕山山脉,命名比较晚。小的燕山,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房山区,房山城关街道与燕山办事处西北。小燕山是最早的燕山,大致在商代命名。后来因为燕都北迁,大燕山从而得名。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记载了北京地区有一座成为偃的方国。商代,只有两个燕姓国家在这一带附近。所以燕山地区使用“燕”字是理所当然了。从地理学角度来讲,它是中国华北地区的重要山脉,是战略十分重要的地方。西起洋河,东到山海关,东西长约420千米。燕山山脉,山势非常陡峭,地势西北较高而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十分狭窄,地表破碎严重,雨裂冲沟众多。

燕然山”: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杭爱山。

历史上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登上燕然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这就是“燕然勒功”的典故。地理上杭爱山在汉代中国被称为燕然山,位于蒙古高原的西北,离雁门关大概在1800公里左右,西北-东南走向,跨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和后杭爱省,长约7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是历代中国军队可以深入漠北追击游牧民族的极限。

3


从诗中赏“燕山”和“燕然山”

(一)“燕山”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赏析——

唐代李贺《马》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中展现出在连绵起伏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挂在天边,皓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就像铺上了一层雪白的霜。这其实是一幅战场场景,对于志在报国的战士们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交替的时代,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中所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惨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

(二)“燕然

使之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赏析——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句中,“燕然”代指打仗的前线,既然是代指前线,那自然让人感到军情紧急,战况激烈。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由《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

范仲淹用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说尽了自己矛盾而复杂的心情。他兼职知延州,希望自己能奋斗出一番建功报国的事业,永远不让边界再有战火。但是由于北宋时代长期的积贫积弱,导致他根本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心愿,成为“勒燕然”的窦宪。诗人满腔的报国热情实在无法施展,最终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时,在霜渐渐浓重的夜晚,悠悠的羌笛声回荡在也充满凄凉情感的夜色中,“将军”(指诗人自己)和“征夫”陷入了内心极度悲沉的感慨之中,久久不能入眠,默默流下忧国思乡的泪水。

参考资料:伍烨.浅谈唐宋边塞诗中的“燕山”和“燕然”[J].课外语文,2017(03):169、古诗文网

本期编辑:蒲春阳

责任编辑:赵桐玉 何一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