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 《使至塞上》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名《使至塞上》,王维作为使者来到塞上。【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王维调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物。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院”,十五人,正八品下。品秩不高而权限广。】

    在本诗中出现了三个地名:“居延”,“萧关”和“燕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居延”:【即“居延城”,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地处中央戈壁“弱水”三角洲。“弱水”的上源是今甘肃“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内蒙古境后,称“额济纳河”。“弱水”南北纵贯,终端汇储成“居延海”,古称“居延泽”。】

“萧关”:【“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

“燕然”:【即“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 永元 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 汉 威德。唐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将“李靖”灭了大唐西北面的“东突厥”国。】

    以上三个地点,“居延城”在今“内蒙古”与“蒙古”的边界地区,“燕然山”在“居延城”北面,蒙古共和国境内几百公里处。而“萧关”却在宁夏与甘肃的交界处,与“居延城”相去甚远,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唐诗鉴赏辞典》对本诗的背景是这样描述的:【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然而,如果王维是在“萧关”的话,那么诗中的“大漠”从哪里来?要知道“崔希逸”破袭的是“青海”西的吐蕃,王维如果从萧关过去,基本遇不到什么“大漠”。而“大漠”也不是这一带的称呼,它特指【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的区域。还有,诗中的“长河”,很多人都翻译成“黄河”,从萧关过去,还要走相当一段路,才会经过黄河,而诗中的顺序,先写“河”,才写“关”,显然是不合理的。三个地名,如果“萧关”是写实,那么“居延”和“燕然”就变成了写虚,而“居延”才是真正在大漠上的,也才是真正在边境(与原突厥的边境)附近的,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够望见胡人的天空。所以,我们以为“萧关”才是一种泛指,具体我们到原诗中去探究,同时,诗中的“长河”也非“黄河”,应是“额济纳河”。好,我们来感受王维《使至塞上》原诗: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字词典故  “单车”:【即“单车使”,古者出使或乘车。单车,形容车仗、随从少,力量单薄。旧题 汉 李陵《答苏武书》:“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问边”:【慰问边塞。】“属国”:【即“典属国”,古代官职名。掌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秩二千石dan4,属官有九译令。汉武帝时期增设“属国”以处内附匈奴,各置都尉,皆隶之。多以熟悉边事者充任。汉 李陵《答苏武书》:“闻子(苏武)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

赏析  王维说,如今我也是一位“单车使”,千里迢迢地要来慰问边塞的将士,听说汉代的典属国“苏武”,就曾经经过“居延城”这里。

    在《水浒传》的第十一回里提到一首词《临江仙》,里头有这样两句“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苏武曾经被匈奴扣留,可能就拘押在“居延”这个地区,后来又被迁到“北海”去牧羊。这个“北海”据说就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如今,王维也来到居延地区,想起了多年前轻车从简,来过此地的汉使“苏武”。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进入“凉州节度使”幕府作判官,凉州在今“武威市”,他可能是从武威到酒泉,再从酒泉沿着弱水来到了“额济纳旗”的“居延城”。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字词典故  “征蓬”:【“征”:远征,远行。“蓬”:蓬草。指飘蓬,比喻漂泊的旅人。南朝 梁 吴均《闺怨》诗:“胡笳屡凄断,征蓬未肯还。”】“归雁”:【大雁春天北飞,秋天南飞,候时去来,故称“归雁”。】

赏析  王维说,塞上的风吹着远征的蓬草,飘出了汉塞;抬头望,归来的大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看来,这是一个春天。王维前面说了,他是来“问边”的,可见这里是边塞。“居延城”从汉代起就是军事重镇,当时面对的是北方的匈奴,到了唐朝,面对的就是北方的突厥了。虽然汉代的“窦宪”打到了“燕然山”,初唐大将“李靖”更是把东突厥给灭国了,军队所至都超过了“贝加尔湖”,但都没有直接去统治这些地区。所以这里始终是一个抵御胡人,与胡人交战的边境线。所以,王维这里用“出汉塞”与“入胡天”,就说明这一点。而且他在试图感受当年“苏武”的经历。看着蓬草就这样被风吹向了广漠的塞外,望着归来的大雁进入了胡人的天空,这难道不也是“苏武”当年的感受吗?人如蓬草塞外飞,何时随雁再南归。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字词典故  “大漠”:【无边的沙漠。“大漠”泛指亚洲东北部高原地区,亦即东亚内陆高原。东起“大兴安岭”,西达“阿尔泰山脉”,北连“萨彦岭”、“肯特山”、“雅布洛诺夫山脉”,南抵“阴山山脉”,两面边缘地带分别被称为“漠南”与“漠北”。】“烟”:【1.“烽烟”,火台报警之烟。2.炊烟。】

赏析  王维说,眼前一望无垠的大漠,一道孤烟直直升起;长长的河流上,那一轮落日显得那么的圆。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了,我们说过,能够成为千古名句的,往往场面壮丽而又读起来朗朗上口。感觉王维的写诗特点,很容易产生名句,因为他非常注重画面上的趋同与反差,文字上的正反对仗。“大漠”是辽阔的,而“孤烟”却只有一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长河”与“落日”让人容易有横水圆日这样简单而又隽永的几何印象。视觉上优美,感觉上呢,“大”与“长”,突出了边塞这里的广漠与旷远,“孤”与“落”突出了人在大场景面前的渺小与失落,然最后的“直”与“圆”似乎又把这两种客观的感觉“圆”了回来,体现了人类的坚韧与希望。

    事实,因为唐初大将“李靖”已经灭了“东突厥”国,所以唐朝在北面已经很多年没有了威胁。到了王维这个时候,应该没有什么战事了。现代考古人员只在居延地区的“大同城”找到一些唐代的遗物。【“大同城”遗址在今“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外。此城建于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旧址,也是隋唐“大同城镇”和“安北都护尉”的驻军所在地。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此地曾设置“宁寇军”,以统辖该地军务。】【“宁寇军”,唐代边军名。其军初隶于“河西道”。天宝后由“河西节度使”统领。屯军于“凉州”(今甘肃武威)东北千里,兵8500人。】如此推测,王维去慰问的很可能就是“宁寇军”。

    另外,关于“烟”,我们一般都理解为“烽烟”,可是如果没有战事呢?难道这里的烟就不能是“炊烟”吗?想想本诗的最后一句,“都护”都已经在“燕然山”了,这里怎么还会出现“烽烟”呢?所以这里的“孤烟”完全可能是炊烟,说明这里的人烟稀少。王维可能是沿着“弱水”一路走到“居延”的,在河的附近出现个别游牧人家很正常。当然,烽烟作为古代军事信息传递的工具,也不排除它可以传递除了战事以外的其他意思,类似于后来军队中的“旗语”。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字词典故  “萧关”:【边关的代称。】“候骑”:【骑马的侦察兵。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后汉书·光武帝纪》:“会 候骑 还,言大兵且至城北,军阵数百里,不见其后。”】“都护”:【“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汉代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代曾设“六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燕然”:【即“燕然山”,今内蒙古境内“杭爱山”。】

赏析  王维说,到达边关的时候,我遇到了巡逻回来的候骑,他告诉我,“都护尉”正在千里之外的“燕然山”。

    关于“萧关”,既然我们确定王维不在宁夏的萧关,那么王维为何用“萧关”二字呢?边塞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他在诗中提到了“幽并”,幽州与并州,可见他笔下的“萧关”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泛指。

    为什么我们不把前面的“烟”以及这里的“都尉在燕然”解释成前方正在大战呢?因为真的没有历史记载,这里如果有什么重大的军事行动,王维应该会在诗题上作更多的说明。我们说过,诗题很多时候是人物事件的诸多介绍,而在王维这里,他根本就像一位观光客。描写得更多的,是与使者有关的感受,哪里有要对哪位将军歌功颂德的意思?这里的“都护在燕然”或许确实是军中长官此时正跑到“燕然山”去了,而对于王维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为“北线无战事”,这也足以告慰曾经被匈奴押解过居延的“苏武”。

    王维在河西节度使幕府究竟呆了多久呢,我们没查到这方面的信息。不过王维在另外两首诗中也提到“居延”:一首是《出塞作》,诗题下有个注:(时为监察御史塞上作),我们来看一下该诗: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首诗从内容来看,写于秋天,看来王维不止一次去过“居延城”。另一首《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这一首似乎与我们赏析的《使至塞上》有更相似的内容,也提到“萧关”,又提到“汉使”。显然,这里的“汉使”都是指曾经被匈奴囚于大漠的“苏武”,在这里再次证实了“萧关”只是边关的泛指。那么“愁见孤城落日边”的是谁呢?应该是指“苏武”。而这座“落日边”的“孤城”,也许就是指“苏武”时期的“居延城”。王维是个文人,当他来到前人呆过的地方,是会去反复体验和想象前人在此地的感受的。

    《使至塞上》,王维体验苏武经历,告慰苏武英灵。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