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是我国史前最重要的特产, 因而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桃花是一种重要的 描写对象,被赋予了多重意象。 关于桃花的意象,你了解多少呢? 一、桃花作为春天的意象 ///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诗中将自然界的春景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又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和热爱。 ![]()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诗人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应接不暇,但又紧跟着“开无主”。“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这首词描绘春天的田园风光,写景抒情朴质自然,语言生动清新。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有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这是说,小园虽小,却收尽春光,色彩缤纷,春意盎然。 ![]() ![]() 二、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以桃花比拟美人,或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首唱以桃喻人的的先声。从桃花到桃实,再到桃叶,三次变换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一派兴旺的景象。古人通过桃花似的外“美”,巧妙地和“宜”的内“善”结合起来,表达着人们对家庭和睦安居乐业生活的美好向往。 (《桃夭》不愿源于统编语文教材,仅选取用于拓展) ![]()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 【南北朝】徐悱 相思上北阁,徙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忆,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桃花,在我国人民的审美心理中,是容易引起男女情思的事物。作者由眼前鲜艳的红白花瓣的桃花联想到美如桃花的妻子。因此,眼前鲜美的花瓣仿佛就像妻子脸上的胭脂和香粉了。作者睹物思人,以花拟人,表现出对妻子强烈的思念之情。(《对房前桃树咏佳期增内》不源于统编语文教材,仅选取用于拓展) ![]() 三、桃花作为桃源的意象 (该意象源自统编教材八下《桃花源记》) ///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明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 泛舟观桃花 【宋】陆游 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 二月桃花开放,花泾这个地方的桃花尤为繁盛,诗人泛舟前往观赏。漫山遍野的桃花像红霞一样映照水面,十分壮丽。“霞照波心锦裹山”,色彩秾丽,场面壮观。如此繁盛,壮丽的桃花景观,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仙境。 (《泛舟观桃花》不源于统编语文教材,仅选取用于拓展) ![]() ![]() 资料来源:统编新教材、古诗文网 |
|
来自: 宝妞 > 《古诗意向解读,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