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夜巡》这幅画其实是日巡

 秋山红树多 2022-05-22 发布于山西

如果对欧洲美术史有一定的了解,一定知道,伦勃朗的《夜巡》是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委拉斯开兹的《宫娥》齐名的世界古典油画的三大巅峰之作。然而,这幅画其实并不是一幅夜景,其中的人物也并没有在巡视守卫他们的城市。画面主题跟“夜巡”没有一丁点的关系,那么它为什么要叫《夜巡》呢?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夜巡》局部

准确来说,夜巡实际上是一幅“团体肖像画”。这种“集体像”大约始于十六世纪,当时对于这种画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固定的形式,一般画中人在巨大的幕布一字排开,正如我们现在的大合照一样,每个人的位置、姿态、衣着、场景都是规规矩矩的、呆板僵硬的。譬如下图,哈尔斯的《圣哈德兰的弓箭手》。

《圣哈德兰的弓箭手》

大概是这种感觉,有点像毕业大合照。

然而,独具匠心的伦勃朗决定跳出传统另辟蹊径,让死气沉沉的人形碑,变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事件。他打破秩序与宁静,将场景定格在列队集结,蓄势待发的瞬间。

喷薄欲出的情绪、冷暖交织的色彩、丰富多变的层次,营造出变幻莫测的氛围,仿佛他们正从幽暗中长驱直入,在我们眼前爆发出炫目的璀璨光芒。

《夜巡》

伦勃朗在世俗中发掘出伟大,让这群华而不实的少爷兵,也流露出上阵杀敌的英勇气概。这无疑是一幅足以名垂青史的杰作,却并非一张完美的集体肖像。

看到这幅画的民兵保安队简直目瞪口呆,他们每人都为这张集体像支付了同样的”巨资“,但呈现的面目却迥然不同,除了队长高大鲜明。其余多轮廓模糊,甚至还有莫名乱入的女子,和看不到面目的黑衣骑士。

民兵保安队拒付画款,伦勃朗据理力争,直至诉诸法庭,引发社会的轩然大波。从此以后,伦勃朗身败名裂,找他订画的人越来越少。

这幅画作后来被人弃之如敝履,角落一挂就是70年,因为长年累月的灰尘和烟熏,外层油彩变得又脏又暗,整幅画也从白天变成黑夜,故而有了《夜巡》这个名字。

夜巡

《夜巡》整幅画光线明暗对比分明。通过如手电筒一样的光打在人物身上,好像剧院舞台上的灯光效果,作者突出强调正中三个最重要的人:两个警官和一个小女孩,同时颜色在光的照射下也发挥了吸引注意力的作用。画面右边上尉的亮黄色衣着,加上小女孩的浅黄色衣服,与当中警官的深色制服和背景里的暗沉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名画《夜巡》与他的创作者伦勃朗一样,伤痕累累,饱受现实摧残。

在 1715 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官员决定把这幅画移到市政厅的时候,因为尺幅太大而把它的四边都裁剪了,整个作品的面积比最初减少了百分之二十,变成了现在的高3.65米,宽4.26米。

二战期间,《夜巡》被迫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撤离,辗转于各种防空洞和地下室。长时间的迁徙和恶劣的保存条件是的油画层损坏严重。

1975年,一位哈莱姆的精神病人闯进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站在《夜巡》前,他掏出一把小刀,挥舞着,用力戳刺画布,临近的警卫与周围观众惊骇不已,立即制止,然而,突如其来的攻击,仍对画作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至今难以完全弥合。

1990年,一名31岁的精神病患者,将一瓶硫酸直接泼向画面。所幸的是,瓶子中的硫酸只是侵蚀了表面的清漆层,没有损伤到表层下的作品。也是因为1975年的袭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中获得经验,他们在《夜巡》画层表面,又罩了一层清漆,作为预防,最终使得《夜巡》能够在清洗硫酸后,得到恢复。

每日精读一篇文章

只为提升你的品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