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 ‖ 《圣教序》的笔顺:不按“套路”来!

 lj0279 2022-05-22 发布于安徽

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图片

 王羲之《圣教序》(节选)

一、不宜写得过大,因要牵涉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圣教序》因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二、书写工具的选择尤为重要。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们可从古代书论中反复体察到“纸笔精良”之谆言。而今人往往不以为然,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兴趣,或自然放弃,草草、急迫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如何择纸、笔等工具,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如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于明末,《圣教序》时代没有生宣,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不可能常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如今绢与古代绢又有不同)。可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素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图片
 王羲之《圣教序》(节选)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古书论中常言口“池水尽墨,颓笔成冢”。一指古人用功程度,二指古人用笔之讲究,稍一颓毛,秃旧了便弃之。
 
     “王字遒劲坚挺、婀娜多姿,清利飒爽、志气平和。虽羊、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以免过于胖大,使用不便。用后清水爽干。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再则是墨。

      古人研墨,故深浅,浓淡自如。今人研墨者甚少,大多是墨汁加水。水加多少是一学问,过少粘厚枯滞,拖不动笔,过多则肥烂稀薄,字无筋骨。因此首先得调好墨的浓淡度,笔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过多过饱。

    “王字多在笔尖上做文章,墨的烂、枯皆不行,故临习者要重视这个问题。
 
图片
 王羲之《圣教序》(节选)

三、初学者最好先具备楷书功底,或先临习与“王字相近的楷书,再涉及《圣教序》,或先将此碑中的楷字练熟,再沿及碑中的行、草字。

       由于《圣教序》不同于其他碑帖,其中的二千多字,是由楷、行、草间隔组成,因此临习中须全面掌握楷、行、草三种字体的写法与规律,然后巧妙搭配组合在一起。

      因此临习者同时要学习三种字体,相对来说难度大。同时,学习的面也相对广。没有一点书法基础常识临《圣教序》,不易见成效,更不易到位

四、无规律正是《圣教序》的规律。

     《圣教序》从章法上看,似无规律可言。字的大小排列随意自由,间隔也紧宽不等,似不可预测。 一个极工整的楷字下可接上一狂草字,粗厚与纤细的用笔可同时出现在上下二字中。

       间距的不等也是一大特征。因为拓本是把碑上的字拓好,再一条条连接成文,因此《圣教序》可以随意拼接成任何一开本,仍不失其面目。

       在临习时,必须首先准确地把握其中无规律的规律,立足于把每一个单独的字写好,写标准,然后寻出各种偏旁部首,各种不同结构字的造型规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化。
 
      “王字素有“魔术师”的魅力,千变万化,出其不意,不是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再加之《圣教序》较长,达二千四百多字,四五十版面,临习者得耐下心来逐字逐句做功夫。好在此碑中亦有多处重复造型的字。待每个字都能写标准,写到位时,一页的字便会自然畅通一气,自然成章法。

图片
   王羲之《圣教序》(节选)

实临《圣教序》易出现的问题:

一、结构不准

      这是写实性临写需过的第一关。所谓“王字“米字颜字的区别,不外乎是字的结构与用笔二者不同,其中结构是关键。

      过这一关需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必须仔细研究每个字、每个布局的空间,笔画的左右长短、高低、斜度与角度,偏旁部首的搭配、大小、错让,都是很有讲究的。写一遍不准,可重复多遍。

      视觉的记忆与判断以及纠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大凡善于用眼的人,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练习结构,可以用硬笔帮助解决。平日注意结构的记忆,留意观察,随时可用硬笔临写、背写结构,多在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
 
二、用笔迟滞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时便滞涩、弯曲,不干脆果断,顾此失彼。初临习者易如此。这完全属正常现象。

      值得提醒的是:“王字”用笔极其流畅、韧挺,不允许出现抖滞、枯涩的笔画,所以临习者在实临中应严格尊重原碑的本来面目。

     要解决用笔迟滞问题的方法是要多临、多写,熟能生巧。可边看边写第一个字,记住字的结构后,再默写第二个字,一气呵成,便不会迟滞。如不行可多来一遍,到记住为止。只要能熟背字的结构和用笔时,抖滞、犹豫的现象就随之解决。如临习一段时间仍有抖滞情况,这表明临习者对毛笔的性能、驾驭能力本身尚存在问题,还需进行些其他用笔的基本训练。

      当然,我们强调的是结构准确基础上的流畅,如一味追求流畅、果断,而失其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


图片
孙晓云临《圣教序》(局部
 
三、虚实不分

     这里指的“实”是字本身应该有的笔画,而“虚”则是那些相连的引带笔画。在楷书中,虚的笔画几乎没有,而行书则实虚相间了。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如涉及到草字,虚实便要复杂得多。按照草书的写法与用笔规律,虚实也应十分明晰。因此临习者首先要弄清楚何虚何实,何重何轻,不能依葫芦画瓢。

     虚实还牵涉一个用笔问题。

    此帖有的字的笔画是重力在头,有的是先轻后重,有的是在转折处发力。比如“梦“字是整个笔的三分之二的毫锋着纸,粗放有力,而“趣”、“有”字都是笔尖一点点着纸,细如游丝。在此中虽没有特别明显的虚实,但临习者首先了解该字的写法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而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图片
孙晓云临《圣教序》(局部

四、作抄书对待

       这是日常最常见的一种临习毛病。临帖是每次从头到尾抄一遍,无论临好或临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走过。临习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及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便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功夫,必须对自己负责。

      应该是先临一字,及时总结优缺点,再纠正写一遍,如果不行可再写一遍。但至多不可超过三、四遍。有的临习者会把一个字写上十遍以上,最后感觉麻木,以数量凑质量,往往最后几个字还没有前几个好。当然,如果能一、二遍就能准确把握便可放过关,隔日再重新复习一遍,留下较深刻的记忆。完全可将过关的字先置一边,不过关的重点临写,最后再整篇临写,如果作抄书对待,势必效果甚微,且失其真正的目的。
 图片
孙晓云临《圣教序》(局部)

      另外,执笔不当,工具不当,都会造成实临中的问题。总之,能够掌握一种正确的实临方法,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也是必修课。
  


意临《圣教序》易出现的问题:

        意临,也可称创造性临写。首先得搞清楚意临的概念。一般意临有三种含义:
 
  • 第一种是建立在实临的基础上,多次的实临令临习者对碑帖的结构安排以及特点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后,脱开帖而自己去写,实际上是背临。

        这种的创造性体现在其中给予较多的自由度,给予一些个性发挥的余地,不拘泥于每个字的每个具体部分。这种意临是不失本帖的原来面目,给以少量的创造空间。这往往对于初学书法、初临习者而言的。可以实临与这种意临交替进行,随时可检验自己对此碑的把握程度如何。这种意临看上去比较保守,却是非常见功夫的,如果实临不过关的人,这种意临就绝对做不到。

图片
 
  • 第二种是长期对“王字有所侵浸,“王字的笔法、结构、章法已烂熟于心,呼之欲出,以自己对“王字的理解、体会,主观地去临写。

      这里已不仅仅拘泥于本帖,而可以随意融入“王字其他书迹的风格,得以融会贯通,自由发挥。这种意临不是初学、初临者所急于能为,因为它要有平素的王字的扎实基本功才行,或有书法方面较长久的临习经验的积累。

图片
 
  • 第三种是一些学者、专家及书家,自身已有良好的书法修养与体验,特别是具有除“王字以外的其他碑帖良好训练素质,本身早就自成一格,个性突出且鲜明,书风老练亦成熟。

      这种情况下,他们来意临,往往是以“王字以外已定型的书风,主观地意临,虽自然距王字风格较远,却具有本身独到的特征,又在意临中或多或少注意加入王字的某些东西,这可谓是真正创造性的“意临”。

在意临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些初学、初临者往往以“意临”为一条逃避实临的捷径,不肯下苦功,因为临不好,临不像,又不想放弃,也不想改观,于是便用“意临”来搪塞解释,或用“意临”来拔高和标榜自己。

      他们通常羡慕和摹仿专家书家的意临,以为有个性,有派头,反过来认为那些实临且卓有成效者为”没有创造性”,嗤那些老老实实做功夫者为“无个性”。其实,这种”浅尝而止“的“意临"与专家的意临有绝然不同的质的区别。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做后盾,要想直接省事进入后一种意临状态,只能是自欺欺人,荒唐可笑。俗话说:“水到渠成。

      任何事有他本身的规律,急不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事总想走捷径,哪有不自食其果的。

     还有些临习者面对碑帖时,可以发挥得不错,一旦离开碑帖,灵感全无。问题一是出在临写时没有注意记忆,对整个碑帖的特征,精神未及时总结归纳,自然把握不住。二是因为太不留心,凡卧案临书时方为临,而平素日常生活中却不有心注意、反省与书法有关的事物,所谓字外功夫,便会出现上述状况。

毋庸置疑,即便是意临,目的也是为创作。最佳临写效果应该是,临写时的感受在默写时能呼之欲出,而在创作时更能随时拈来便是。




图片

图片

主办:书法报社书道轩

主编:邹道平

值班主编杨蕾

编辑:王誉兴  龚莹

编务:付燕 常小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