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对患者来说,就像是再生父母的存在。 但是,有些时候,患者在死亡之前,却让他的主管大夫深深感恩一生。 ![]() 小时候偶然遭遇,与医生立下不解之缘1967年,栗光明出生在山西一个偏远山庄的小农村。 栗光明家中父母都是从事务农工作的老百姓,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栗光明却没有对自己的家庭感到自怨自艾,他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出人头地。 栗光明的成绩很好,他不仅是班上的学习委员,还是课代表,但是他从初中开始,每当别人问起他以后想要读什么专业时,栗光明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念医学,我以后要当医生!” 而栗光明的“医生梦”,其实是来源于小时候的一次遭遇。 ![]() 在栗光明小时候生活的村子里,没有医院,也没有诊所,只有哪家需要,就到哪家去的“赤脚医生”。 有一次奶奶生病了,家里请来了“赤脚医生”,奶奶吃了“赤脚医生”给的药后,没过几天,气色渐渐好转,身体也恢复了健康。 当时年幼的栗光明就觉得:“医生真是太神奇了!我以后也想成为能够帮助别人的医生!” 梦想的种子在心中扎根发芽,栗光明为了自己的医生梦,一直挑灯夜读,刻苦学习,别人在玩耍的时候,他在念书;别人准备收拾东西睡觉的时候,他还是复习功课。 ![]() 1986年,栗光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在那个时候,一共可以填报10个高考志愿,而栗光明没有一刻的犹豫,10个志愿,他全部都填报了与医学有关的专业。 而且,通过后来对医生的深入了解,栗光明不光知道自己要当医生,而且还要当临床医生,为了能保证他自己一定会踏上临床医生这条路,栗光明坚定地选择了“不服从分配”,因为他不想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等待的过程无疑是很焦心的,但是随着邮差员的到来,栗光明双手颤抖地打开了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 一目十行地阅读完毕,栗光明忍不住把北京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抱在怀里,这个刚刚成年的大男孩眼泛泪光,感动地说:“爸爸妈妈!我真的考上了!我考上了临床医学,以后我就会成为一名医生!” 当年的北京大学医学部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北京医科大学,不管是放在现在还是过去,这所大学已经属于医学部顶尖学府,而栗光明即将去追寻他的梦想。 学医非常辛苦,做不完的实验,背不完的书,但是栗光明从来没有被现实和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1991年,经过5年学习后的栗光明,顺利领取了自己的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之后,栗光明选择了进入肝胆外科工作,工作地点正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但是,栗光明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没有因为工作而结束,他拜入国内赫赫有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冷希圣的门下,继续对医学进行更进一步的研修。 跟着冷希圣老师,栗光明学到了许多非理论知识,但是,随着他对肝胆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他越来越容易留心到那些饱受肝胆重病而折磨的患者。 这些病患有的是肝硬化,有的已经发展成了肝癌,看着他们宛如妇女10月怀胎的肚皮,再看着他们发黄发青的面色,还有因为疾病而变得形销骨立的身体,栗光明不禁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他在想,有没有可能,通过医学技术手段给那些肝胆患病的患者,更换一个全新的肝脏? 这个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仍然属于非常难攻克的领域,想要进行完全的肝脏移植,不光是考验主刀医生的本事,更是考验一个医疗团队毕生所学的知识,因为,当时肝脏成功移植的案例并不多,有不少业内顶尖领域的专家对于栗光明的想法不大认可。 但是栗光明从来没有放弃过肝胆移植的想法,他一直在苦心专研相关资料,一直到1993年,栗光明遇见了一位名叫张海英的患者,后来,每当栗光明提起自己之所以这么坚定不移地奔走在肝胆移植这条路上,最大的驱动力是来源于张海英患者。 对此,栗光明哽咽着表示:“他是我一辈子都要深深感激的人!” ![]() 栗光明与张海英的故事1993年的某一天,一位年纪大约在50岁上下的男患者被紧急送入当时栗光明工作的北大肝胆外科,经过一系列精密详细的检查,作为这名患者的主管大夫,栗光明严肃地下了结论:“张海英需要马上接受手术!一秒钟都不能被耽搁。” 原来,这位名叫张海英的患者,他的肝硬化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的破裂,从反馈的X光影片来看,栗光明指着张海英肝胆中一块模糊不清的区域说:“这里已经开始出血,准备进行切脾断流手术。” 不得不说,栗光明的果断决策挽救了张海英一命,他精准无误地完成了手术,成功拯救了张海英的性命。 ![]() 张海英对于这位年纪轻轻的主管大夫很是感激,还给栗光明送了一副“妙手回春”的锦旗,而栗光明则是笑着说:“老大哥,好好照顾自己。” 术后住院的日子,栗光明时常来检查张海英的状况,好在他的身体恢复的不错,已经可以下地自由走动,送张海英出院的那天,两人还友好地说了一会儿告别的话。 张海英对栗光明说:“栗大夫,再见!” 栗光明对他挥挥手:“还是不要再见了吧!” 张海英被他的幽默打动,他说:“那就再也不见了。” 栗光明医术精湛,动完手术的张海英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一朝回到解放前”,能吃能喝,日子过得舒坦极了。 可是任谁也想不到,张海英的安稳生活只过了短短3年,3年后,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的肝胆隐隐约约不对劲,于是,他再一次“故地重游”,来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肝胆科。 ![]() 1996年,再一次见到了栗光明,两人都没有3年前分别时候的轻松,张海英苦笑着说:“栗大夫,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 栗光明很快为张海英安排了检查,可是这一次的检查结果比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拿着张海英的检查结果,栗光明的语气很沉痛:“我们都知道,肝硬化是很容易演变成肝癌,然而您......您之前的肝硬化实在太严重了,虽然我们做过了手术,但是它又复发了。” 栗光明喘了口气,让张海英接受自己的病症,没想到,张海英比他想象中的要坚强许多,他虽然脸色苍白,但是表情还算镇定,他点了点头,让栗光明继续说。 栗光明又说:“坏消息是,您现在不幸患上了肝癌,不过,癌细胞还没有开始扩散到整个肝脏,所以我们还有时间和机会。” ![]() 听到栗光明这么说,深深信赖他的张海英立时表示自己会权力配合检查,栗光明这才放下沉重,好生安慰了一番张海英。 这次的手术难度显然要比张海英上一台手术要大得多,对此,栗光明请教了他的老师冷希圣,而冷希圣全程陪同了栗光明的手术,指导他、提醒他,让他打完了这一场耗时许久、艰苦卓绝的战斗。 再一次被栗光明拯救的张海英,直接把栗光明当成了自己的弟弟来看,两人的关系比上一次还要亲近,张海英就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对栗光明说:“光明啊,你们当医生的,辛苦,要多多休息。” 栗光明没有半点不耐烦,他答应张海英说:“张大哥,您才是要好好休息的人。” 术后观察了一段时间,栗光明告诉张海英可以出院了,这次他目送张海英走远,不让他看见自己目光中的担忧,栗光明轻声呓语:“希望这一次真的不要再见面了......” ![]() 造化弄人,张海英三次入院2000年,栗光明再一次见到了张海英。 看见昔日老大哥被病魔折磨的消瘦憔悴,栗光明感觉自己一颗心狠狠地拧到了一起。 而向来乐观爽朗的张海英面对栗光明,亦是长久说不出话。 中国人常说“事不过三”,可张海英已经因为肝胆的原因“三入医院”,而且这一次,他的病症更加严重了。 看着张海英的检查结果,饶是自诩已经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栗光明此刻却忍不住哀伤起来,作为医生的本职,他不得不对张海英全盘托出他的癌症。 “癌细胞几乎'占领’了您的整个肝脏......” ![]() 张海英沉默了很久,才问:“还能像上次那样切掉吗?”他的语气里有一丝隐秘的急切和恳求。 可是这一次回应张海英的却不是栗光明坚定的点头,看见栗光明的态度,张海英知道自己已然属于病入膏肓了。 其实,张海英被癌细胞侵蚀的肝脏不是不能切掉,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却在于,1996年的手术,张海英已经切掉了小半个肝脏。 虽然肝脏可以通过时间缓慢再生,但是距离上一次手术才过了短短四年,张海英的肝脏还没有“长好”,自然是无法再一次进行肝脏癌细胞切除手术。 经过和团队的商量,栗光明提出了“导管治疗”,虽然这个方案可以延缓张海英的寿命,但是自然生存期却仅有一年。 ![]() 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来说,只剩一年的寿命,这让栗光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向自己的“老大哥”开口。 难道没有任何办法了吗? 栗光明再一次想起了自己多年前对肝脏移植的设想,没想到,这一次运气却站在了他这边。 栗光明从同事口中知道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在不日前成功完成了一项肝脏移植手术,这个消息给他注入了巨大的行动力,他立即请假,亲自来到天津,参观了那一台肝脏移植的手术。 ![]() 每一个细节,栗光明都记得无比清楚,因为他很清楚,这也许是拯救张海英的唯一办法。 从天津回来以后,栗光明一直埋头在手术室,不断地进行切取肝脏、缝合血管、肝脏移植等手术流程,虽然他已经把每一个步骤牢记于心,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栗光明想要一个能够真正执行手术的机会。 大半年之后,栗光明已经很有自信自己可以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但是在那个年代,肝脏移植还属于一项“新手术”,就算当时有不少患者已经深受肝癌的折磨,可是他们也不想冒着这么大的危险,去做一个在北京还没有成功先例的手术。 就在这个时候,张海英主动找到了栗光明。 2000年3月,张海英听说了栗光明一直在实验肝脏移植的手术,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危险而大胆的想法:反正都要有人做吃螃蟹的人,那为什么不可以是我? ![]() 听完张海英请求的栗光明震惊到几乎失语,这是多么大的勇气,才能让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下了一个关乎性命的决定? 面对栗光明的迟疑,张海英坚定地说:“光明,我相信你,你救过我两次,我的命都是你给的,现在不动手术我也活不下去了,不如我们试试,万一会成功呢?” 为了不让栗光明有负担,张海英郑重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管结果如何,我坦然接受,光明,你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听完张海英说的话,栗光明忍不住热泪盈眶,他知道,他现在面对的不仅仅是张海英的生命,还有一份沉重的信任。 长达两个月的术前准备结束,2000年5月18日,栗光明医生生涯中的第一台肝脏移植手术即将开始。 ![]() 找出病症,感恩张海英这场手术的时间长达10个小时,而手术过程中,栗光明没有紧张,也没有害怕,因为他早已把手术的每个过程和步骤深深地植入了自己的骨血。 终于,漫长的煎熬过去了,栗光明走出手术室,对着满脸焦急的张海英家属说:“手术成功了。” 众人忍不住爆发出欢呼,因为这台肝脏手术移植的成功,代表的不仅是栗光明对该领域的突破,更是代表着北京地区对肝脏移植的突破。 ![]() 结束手术后,栗光明一刻也没有离开陪护病房,他一直等待着张海英的醒来。 麻药过去,张海英缓缓地睁开双眼——当他再一次看见栗光明疲惫却有光的眼神,他知道,自己再一次被眼前这个人拯救了。 有了张海英的先例,更多的肝脏移植手术找上栗光明,毫无疑问,他之后的每一台手术都成功了。 但是过了三个月,噩耗再一次传来。 张海英开始发起高烧,更糟糕的是,他的各种检查指标也不好,根据结果显示,张海英是患上了一种肝脏移植三个月后高发的并发症。 栗光明想不出任何原因,因为手术明明很顺利,而张海英也很配合服药,按道理说,他不应该出现如此严重的腹腔感染才对,但是检查结果不会骗人,张海英是真的再一次陷入生命垂危当中。 ![]() 也许是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张海英托着栗光明的手,一滴滴眼泪从他的眼角滑落。 “光明,要不是你,我也不会活到今天。等我走后,你就把我的身体拿走,去做更多可以救人的实验。” 此情此景,让栗光明忍不住失声痛哭,而张海英的病房里,也是一片沉默。 当天晚上,张海英就因为非常严重的并发症离开了人世,而他的遗体,也依照张海英生前的嘱咐,捐献给了栗光明的医院。 过了几天,栗光明与医疗团队在太平间里对张海英的遗体做了不舍的告别,看着张海英毫无生气的脸,栗光明不可控制地想到他喊自己“老弟”,嘱咐他好好生活,好好照顾自己的话,又想到他失去了这个很谈得来的老大哥,栗光明悲从心起,滑落的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襟。 斯人已逝,但是栗光明还要找出让张海英感染并发症的原因,当他打开张海英的遗体时,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 原来,是因为给张海英移植的肝脏供体中有一根血管出现了异变的情况,但是因为栗光明等人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所以在手术的途中,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隐患,这才导致三个月以后,张海英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这次失败的手术,给栗光明很大的打击,但是同时,也给了栗光明新的研究方向。 之后的读研生涯中,他选择主攻如何防治肝胆移植后的并发症出现,而栗光明也成为了当时国内最早研究这个课题的先锋。 为了钻研这个课题,栗光明进行了非常多的学术研究和努力,他在肝脏移植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熟练,终于成为了肝脏移植领域的专家。 栗光明一年能做100多台肝脏移植手术、超过300台的肝癌手术,还有各种手术不计其数,因为常年奋斗在一线,栗光明还被大家送了一个极为贴切的外号:小栗飞刀。 ![]() 2019年,52岁的栗光明已经来到了当年张海英的年龄,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张海英的身影还留在他的心中。 行医30多年,他时不时想起张海英,如果没有张海英的慷慨无私,他也不会那么快就能在肝脏移植这方面小有建树,更不可能研究肝脏移植后感染并发症高发的课题。 有时候,栗光明会对别人说:“张大哥就像我人生中的一位老师。” 2022年,栗光明仍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在个人账号中开通了“问答”专栏,只要得了空闲时间,他就会登陆自己的微博,然后为网友们答疑解惑。 ![]() 虽然如今的栗光明,曾经的一头黑发已然两鬓霜白,可见他平时手术问诊之辛苦,但是面对每一位肝癌病人,他的脸上从来不会带上一丝不耐烦。 现在任职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栗光明,每天的挂号都会被排满,他平常除了问诊,还要给病人做手术,这些年来,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接了多少台手术,但是无一例外,手术没有再出现张海英那样的术后三个月并发症。 栗光明医生不光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很高,截止2022年1月11日,栗光明还入选了“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由此可见,栗光明一直深受病人的信赖和喜爱,而他本人,也将继续行走在肝胆科这条路上,立志攻克更多的难题,帮助更多病患重拾美好生活。 ![]() 来源:CCTV【生命线】 中华儿女新闻网:栗光明 立志悬壶心不改 |
|
来自: Angelbakpzkcfq > 《肝癌肺癌腸癌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