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故事】“先锋文学”创作—余华

 zzm1008图书馆 2022-05-22 发布于上海

人物介绍:余华

1977年中学毕业的余华成为了一名牙医,但在不久后像鲁迅先生一样弃医从文,曾两度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余华先生在大批当代作家中并不是非常熟悉。提到“当代作家”,我的脑海中第一瞬间想到的是贾平凹、莫言等作家。但通过阅读余华《活着》《许三观买血记》等作品,也总能明白其作品为什么能够国内外畅销了。

余华不是一名多产作家,我们熟知的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人。在作品数量上,余华先生的其实并不多,但一经发表不禁让人想说“余华出品,必是精品”。

余华先生的写作很有自己的特色,“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在阅读其小说时,很容易看到语言风格极其生活,有些还将方言融入当中。余华用简洁的笔触和贴近生活的语言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初出文坛的余华在“先锋文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这类作品的读者极少,余华在成名后做出了正确的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

余华先生早期的作品主要写人性恶、暴力等主题,对黑暗现实的批判与揭露。不管是小说环境还是人物,都是“非理性的”、“非常态的”。

(——来自百度评价)

图片
图片

尽管余华先生的作品较少,但每一部都称得上经典。我个人的偏爱就是《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尤其《许三观》,看过后总令我动容。

余华先生塑造的许三观这个形象本身足够深入人心,再加上真实的故事背景和朴实无华的人物更能流露出饱满的情感。哪怕放下书本再久,我也总记得里面一些片段:许三观一路卖血换钱为大儿治病;生活好起来也还想来一盘炒猪肝和温黄酒……

图片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他用自己的方式构建一个真实的文本世界,努力去实现真实。

看余华的小说时,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他能写出这样即使是小说世界也可以这么真实呢?我想,这就是余华先生一直追求的。

人物评价(部分)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出名的作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余华以他的批判题材出名,写作很有洞察力和吸引力。——中国作家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有一两个能用自己的文字把它写出来的人是很幸运的,能把有形的东西变成无形的东西真是太伟大了。我觉得余华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孟京辉

图片
图片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在国内外都产生极大的反响。《活着》由张艺谋执导拍成同名电影。《许三观》在韩国被翻拍。

荧幕下的文学作品让人物立体起来,也让人们对经典更加深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