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盛宴】古代人的取暖方式

 zzm1008图书馆 2022-05-22 发布于上海

转眼间

从秋天到了冬天

图片
冷风呼呼地吹
保暖在冬天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现代生活中的我们
可以利用各种
高科技技术进行保暖
图片
图片

但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寒冬腊月

进行保暖呢 

下面小编为你们科普一下

古代人如何在冬天进行保暖的

图片

椒房火墙

“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椒房,是用椒和泥涂抹墙壁,使室内温暖、芳香,并象征多子。

因此椒房也成了后妃的代称。另外,早在秦汉时期也已出现取暖的火墙,火墙与炕类似,也是利用炉灶的热气采暖,只不过把通气管道安置在了墙上。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类似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

紫禁城内的宫殿多设有火坑和火道,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其结构与火炕也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

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炉子

这样小小一件取暖用品曾经被许多大诗人歌颂过。黄庭坚《戏咏暖足瓶》诗:“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瞿佑《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

汤婆子宋时已有。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烫婆子”.汤婆子之名由来已久。“汤”,古代汉语中指滚水;“婆子”则戏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熏炉其实是一种外带罩子的炭火盆,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盆,上部为罩,镂空,做成花卉图案。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服饰

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明清时期皇室的服饰更显奢华。

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滚边,保暖效果更佳。帽冠则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为了御寒,夏商周时期社会上依然存在穿着皮衣——即裘衣——的习俗。当时的袭衣,由于其珍贵,所以穿的时候很爱惜,多在裘外加上一件外衣以保护裘衣的毛色。

周代贵族对于裘和裼衣十分重视,常以之作为等级身份的标识。古代的礼书上说“锦衣狐装,诸侯之服也”,可见狐裘饰以锦衣非一般人所能服用。

所以说

冬天最保暖的方式

就是穿得厚厚的

这样就可以不惧寒冷

(๑>؂<๑)

图片

图片

—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