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脾气大?那你是否碰到过这样的孩子,遇到芝麻绿豆大的事就哇哇大哭,说什么都不听,怎么说也听不进去,甚至还会摔东西! 在学校也不听话,有点不开心就发脾气,还动手打小朋友! 别说跟他讲道理了,哄他的话都听不进去,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会打他,可是你越打他就越闹腾,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想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呢? ![]() 托德老师的《超实用的儿童心理学》,能帮助你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行为背后的真相,从儿童的发展,行为,社交以及父母的自我修炼等几个板块,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者正确教养的整个过程。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问题。 那么,书里到底有什么好方法呢?1、了解孩子身心发展里的运动发展规律,帮助你更好的发现孩子发脾气背后的秘密。 “在宝宝处于运动能力发展时期,他们会有非常强烈的运动和探索的需求。”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经常借助凳子爬到桌上去拿东西,爸爸妈妈看到觉得太危险了,就好心地帮孩子把凳子移走,并且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拿下来给他,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孩子反而哇哇大哭,发起脾气来了。爸爸妈妈就觉得很不理解,“我都已经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拿给他了,他怎么还要哭,还要发脾气呢?” ![]() 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在这一个家庭中。 所以观察孩子不能只看表象,而要思考表象之下的真相。孩子除了想要拿这个东西之外,是不是还想得到别的什么呢?没错,就是对运动和探索的需求。他需要这个拿东西的过程中爬上爬下的体验,来满足自己对运动、对探索的需求。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看凳子是否稳当,桌子角会不会太尖锐等做好保护措施,而不是代替他做这件事。2、发现孩子身心发展规律里的“自我意识”,帮助你更全面的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时,如果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也会发脾气。” 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可以在照片和录像中认出自己,能够用人称代词“你、我、他”来区分自己和他人。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了。 有个小女孩就是这样,趁妈妈不注意,就去拿起扫把要扫地,妈妈一看,这哪行?长得还没扫把高,拎也拎不动,扫把在地上拖着走。主要是这位妈妈觉得,万一没拿稳,给磕了碰了,或者砸到东西伤到她。于是妈妈就好心地对她说:“你别扫了,去玩你的玩具吧!”孩子又去拿拖把,“不需要你来拖地,玩你自己的去吧!”孩子呀“哇”的一声哭了。这不让做,那也不干,孩子立马就不乐意了,可不就发脾气了! ![]() 如果这位妈妈能够第一时间理解孩子的需求,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她做或者陪她“演”,满足她的需求,这种小脾气岂不是迎刃而解。 因此,发现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才能正确认识孩子的自我意识,理解孩子坏脾气背后的真相。3、帮助孩子提高情绪控制力,为孩子铸就好脾气。 有句俗语叫“孩子的脸,三月的天,说变就变”。 是的,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绪的管理能力也越差,因此,帮助孩子管理好他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你得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我们能感同身受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会孩子当下的心情。 炎热的夏天,一个孩子正开心地吃冰淇淋,由于天气炎热,冰淇淋表层很快就融化了,孩子一个不小心,手一甩,整个冰淇淋都掉地上了,只剩一个脆皮筒。孩子见状哇哇大哭。 ![]() 只见妈妈不慌不忙地对孩子说:“冰淇淋掉了,你很伤心,对吗?”孩子点头。“妈妈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说着便拥抱了孩子,“那你现在想怎么办呢?”孩子慢慢地停止了哭声,思考了一下,“我想再买一个”。“那你擦干眼泪,我们去买,这次你可要保护好冰淇淋哦!” 你看,方法用对了,问题也变得简单多了。 其次,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品味生活。 孩子由于认知和视野角度与成人大不相同,所以常常对生活有不同的品味。 看到天上的云,孩子会说是棉花糖;看到橙红色的晚霞,孩子会说是橙子味的草莓味的;看到下雪了,孩子说住在冰雪王国里。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品味生活,并且多去鼓励孩子的这一行为,让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让生活变得更快乐。 最后,让孩子不做“被情绪绑架的人”,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这就要求家长自己在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有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比如,你被客户惹了一肚子的怨气,这时候孩子还给你说他的新发明,你肯定不乐意听,还有可能会把火撒在孩子身上。 实际上,你只要告诉他,妈妈现在不开心,给妈妈一点时间,让妈妈冷静一下。几句话,既给孩子树立了处理情绪的榜样,还避免让孩子被你的火气波及。 要想帮孩子管理好情绪,仅仅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还不够,你还得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家长情绪不好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 所以,想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得先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理解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