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办“华中公学”始末

 哈哈狮的信箱 2022-05-22 发布于广东

新四军军部自19371225日成立后,一直重视新四军部队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吸收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建了很多知名院校,如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抗大五分校(194211月在盐城成立),抗大华中总分校和华中党校(19421月),苏中公学(19442月)等;以及为抗战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1941年春节)、新四军华中医学院(194211月)、华中建设大学(19455月)等。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成为革命的熔炉,育才的园地。华中公学就是其中一例。它既有抗战时期所办抗大九分校以及后来的苏中公学的渊源,又秉承了新四军抗战中办学的宗旨,成为培训干部的摇篮,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Image

  19442月,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出决定,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抗大九分校1944531日在江苏宝应撤销,苏中公学61日即在宝应开学,原抗大九分校校部工作人员全部转入苏中公学)。由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校长,为军队和地方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 。   

  1945年12月25日,苏中公学在江苏海安与苏皖边区政府共同创建了苏中公学分校,由苏中公学政教主任吴天石任分校校长,调原六分区(淮海区)江南办事处沈忱白同志任副校长。与苏中公学总校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并接受其指导。1946年7月23日苏中公学分校奉命转移,并改名为江海公学,吴天石仍是校长。江海公学于1948年4月并入华中公学后,吴天石任副校长。
华中公学是一所为全国解放做准备的干部学校。
  1947年11月10日,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华中工委)在苏北射阳县正式成立。当时正面临严重的战争形势,国民党军队在华中地区向我不断进攻,还乡团等地方武装也很猖狂,一些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仍控制在敌人手里。为了坚持敌后斗争,提高干部素质,并为开辟新区做好干部储备,1947年底华中工委决定,同时开办华中工委党校和华中公学两所干部学校。“华中党校”主要培训县团级干部,“华中公学”主要培训区(营)、乡级干部。
  华中公学共分五个大队,分别为:区(营)干部大队,乡干大队,准乡干大队,国统区地下党干部大队,新入伍知青大队。校区最初不固定,但一直在射阳县境内,最后驻扎在射阳县陈洋镇三港村。
  华中公学确立的教育方针是:加强阶级教育,总结土改和土地复查经验,提高认识,改造思想。华中公学秉承的校风是:积极学习,改造自己;联系实际,结合群众;发扬民主,团结互助;刻苦耐劳,紧张严肃。
  1948年5月,国民党军又调集四个整编师和地方武装10万多兵力,南北夹击,向我盐阜地区华中工委所在地进攻。华中工委决定,华中党校、华中公学,北撤到山东较为安定的地区办学。

    当华中公学从驻地陈洋镇三港村出发,经通洋港、五汛港到达滨海县八滩镇时,华中工委为加强华中公学领导力量,任命干仲儒为副校长、党委书记。并将江海公学(对外称九分区九干校)300多人、五分区(盐阜区)干校100人,和原苏北军区文工团(编为校文工团),合并转至华中公学一起向山东转移。

    6月初,华中公学和华中党校3600多人打着背包,挎着粮袋,从八滩镇向山东开始半个月的长途行军。由于白天有敌机扫射轰炸,基本是夜行晓宿,有时连续行军100多里。国民党军队始终尾追,最近时只有二三十里地。华中公学只有一个警卫排在前面开路,当得知敌人在后面尾追时,不得不加快行军速度,掉队的人多了起来。

    行军到达苏北沭阳县马厂镇后,经华中工委决定:年龄较大、体质弱的华中党校县团级学员不去山东,就地打埋伏,由淮海区地委负责安排到附近农村隐蔽。华中公学个别重病号也留在沭阳,其他2000余人仍继续北撤山东。

    去山东必须经过比较宽阔的沙流河。行军过沙流河恰是夜间,水流湍急,学员们卷起裤子快速蹚水过河,上岸后急行军到达陇海铁路南边村庄隐蔽下来,准备过陇海铁路。而此时陇海铁路沿线全部被敌占领并严宻封锁。封锁线以内20里全是平原,全校2000余人,包括学生大队(有些刚入伍的学生小的只有14岁);还有妇女队(大多体力较弱)及部分病号。全校师生发扬阶级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紧跟队伍前行。华中工委、华中指挥部还急调苏北兵团用火力牵制压制敌人,并动员当地老百姓数百人,手抬肩扛,迅速把物资和华中公学师生护送过封锁线,进入山东境内。此后又经过两三天急行军,1948年6月中旬,华中公学全部人员抵达山东鲁南海滨地区莒南县曲流河一带村庄。校部就住在这个群山围绕的古老的大村庄上,各大队则住在附近的东良店村、西良店村、李家山等地。

  学校的进驻受到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华中公学全体师生为表示对山东人民深深的谢意,由吴天石副校长作词、校文工团谱曲的《这儿是学习好地方》诞生了。全校师生所到之处不断高歌《这儿是学习好地方》一曲,融洽了学员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校文工团为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处,华中公学把学员重新编成3个大队13个中队进行教学工作。当时山东由于连年灾荒,老区生活非常艰难。南方人到北方,生活上难免有很多不习惯,个别同志发牢骚、说怪话:“反攻反攻反到山东,一张煎饼一棵大葱”。还有个别新入伍青年吃饭时把小米撒在地上,把嚼不动的红薯煎饼扔掉。凡此种种行为受到学校严厉批评。并针对这种情况,在全校开展“三查三整”运动,即查思想、查成份、查作风,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背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行为,提高认识,从而纯洁了队伍,统一了思想,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

    学校每次开饭时,都有很多小孩围着观看。学员们发现围观的小孩饥饿的眼光时,他们吃不下去了,纷纷把饭让给小孩们吃。校、队领导发现后,就发动学员采野菜、煮菜粥,并将星期天改为两餐。还组织学员们开荒种菜,一方面支援群众生产,一方面补充粮食不足。通过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融洽了军民关系,加深了军民鱼水情。当学校南下离开根据地时,乡亲们与学校师生难舍难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父亲刘开富(1939年3月入伍)也是华中公学学员。他原在华中工委警卫队做保卫工作,华中公学开学后,1948年4月华中工委曹荻秋同组织部长陈一诚商量,送他去华中公学(区、营干部大队)学习。经过学习,我父亲各方面提高很快。1948年11月初,华中工委发布支前动员令,号召华中全体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支援前线。为解决江淮区缺乏干部的问题,华中公学选调一部分战斗经验丰富的骨干,作为先遣队直接南下,支援淮南新区开辟工作。11月初,我父亲作为骨干随队到达淮南江淮一分区驻地——天高县小河东地区(现江苏金湖县),参加津浦路东支前司令部。

  我母亲缪祝银在地方上是乡妇抗会会长,她是作为首批区、乡干部学员于1946年7月进入江海公学学习的,该校于1948年4月并入华中公学。虽然前后只有两年多时间,但学校紧张昂扬的学习生活,同学间互帮互学的革命情谊,给我母亲和她的同学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她们对学校的感情之深,我从她们每次老战友聚会中可以深深感受到。
Image

Image

1951年元旦,父亲刘开富和母亲缪祝银结婚合影于滁州。

Image

华中公学三大队四中队部分学员合影,前排右二为我母亲缪祝银。

Image

  1948年年底,华中工委根据斗争形势发展,决定在原华中公学基础上组建华中大学,原华中公学学员提前毕业,分批到地方工作。淮海战役打响后,华中公学派出第一批先遣队员数百人,于1948年11月底已先行南下淮南,组成津浦路东支前司令部;接着,第二批学员主体数千人又组成江淮工作团,带上校文工团,由校党委书记干仲儒率领,随军南下安徽省江淮区,由江淮区党委接收并分配工作。学员们被分配到各地参加军管接收工作,干仲儒留江淮区宣传部任副部长,校文工团改编为江淮军区文工团(后为安徽省军区文工团)。以干仲儒为首的这批干部,为安徽省建党建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佳话流传至今;余下数百名教职员工及校文工团极少数团员,由副校长吴天石率领,回到盐城创办华中大学。至此,华中公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