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军部自1937年12月25日成立后,一直重视新四军部队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通过吸收大量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创建了很多知名院校,如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抗大五分校(1942年11月在盐城成立),抗大华中总分校和华中党校(1942年1月),苏中公学(1944年2月)等;以及为抗战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1941年春节)、新四军华中医学院(1942年11月)、华中建设大学(1945年5月)等。为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党政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成为革命的熔炉,育才的园地。华中公学就是其中一例。它既有抗战时期所办抗大九分校以及后来的苏中公学的渊源,又秉承了新四军抗战中办学的宗旨,成为培训干部的摇篮,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1944年2月,苏中区党委、苏中军区做出决定,在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的基础上,创建苏中公学(抗大九分校1944年5月31日在江苏宝应撤销,苏中公学6月1日即在宝应开学,原抗大九分校校部工作人员全部转入苏中公学)。由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任校长,为军队和地方输送了4000多名干部 。 当华中公学从驻地陈洋镇三港村出发,经通洋港、五汛港到达滨海县八滩镇时,华中工委为加强华中公学领导力量,任命干仲儒为副校长、党委书记。并将江海公学(对外称九分区九干校)300多人、五分区(盐阜区)干校100人,和原苏北军区文工团(编为校文工团),合并转至华中公学一起向山东转移。 6月初,华中公学和华中党校3600多人打着背包,挎着粮袋,从八滩镇向山东开始半个月的长途行军。由于白天有敌机扫射轰炸,基本是夜行晓宿,有时连续行军100多里。国民党军队始终尾追,最近时只有二三十里地。华中公学只有一个警卫排在前面开路,当得知敌人在后面尾追时,不得不加快行军速度,掉队的人多了起来。 行军到达苏北沭阳县马厂镇后,经华中工委决定:年龄较大、体质弱的华中党校县团级学员不去山东,就地打埋伏,由淮海区地委负责安排到附近农村隐蔽。华中公学个别重病号也留在沭阳,其他2000余人仍继续北撤山东。 去山东必须经过比较宽阔的沙流河。行军过沙流河恰是夜间,水流湍急,学员们卷起裤子快速蹚水过河,上岸后急行军到达陇海铁路南边村庄隐蔽下来,准备过陇海铁路。而此时陇海铁路沿线全部被敌占领并严宻封锁。封锁线以内20里全是平原,全校2000余人,包括学生大队(有些刚入伍的学生小的只有14岁);还有妇女队(大多体力较弱)及部分病号。全校师生发扬阶级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紧跟队伍前行。华中工委、华中指挥部还急调苏北兵团用火力牵制压制敌人,并动员当地老百姓数百人,手抬肩扛,迅速把物资和华中公学师生护送过封锁线,进入山东境内。此后又经过两三天急行军,1948年6月中旬,华中公学全部人员抵达山东鲁南海滨地区莒南县曲流河一带村庄。校部就住在这个群山围绕的古老的大村庄上,各大队则住在附近的东良店村、西良店村、李家山等地。 学校的进驻受到根据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热烈欢迎。华中公学全体师生为表示对山东人民深深的谢意,由吴天石副校长作词、校文工团谱曲的《这儿是学习好地方》诞生了。全校师生所到之处不断高歌《这儿是学习好地方》一曲,融洽了学员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校文工团为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每次开饭时,都有很多小孩围着观看。学员们发现围观的小孩饥饿的眼光时,他们吃不下去了,纷纷把饭让给小孩们吃。校、队领导发现后,就发动学员采野菜、煮菜粥,并将星期天改为两餐。还组织学员们开荒种菜,一方面支援群众生产,一方面补充粮食不足。通过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融洽了军民关系,加深了军民鱼水情。当学校南下离开根据地时,乡亲们与学校师生难舍难分,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父亲刘开富(1939年3月入伍)也是华中公学学员。他原在华中工委警卫队做保卫工作,华中公学开学后,1948年4月华中工委曹荻秋同组织部长陈一诚商量,送他去华中公学(区、营干部大队)学习。经过学习,我父亲各方面提高很快。1948年11月初,华中工委发布支前动员令,号召华中全体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一切为支援前线。为解决江淮区缺乏干部的问题,华中公学选调一部分战斗经验丰富的骨干,作为先遣队直接南下,支援淮南新区开辟工作。11月初,我父亲作为骨干随队到达淮南江淮一分区驻地——天高县小河东地区(现江苏金湖县),参加津浦路东支前司令部。 ![]() ![]() 1951年元旦,父亲刘开富和母亲缪祝银结婚合影于滁州。 ![]() 华中公学三大队四中队部分学员合影,前排右二为我母亲缪祝银。 作者:安徽省滁州市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扬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