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山高路远》 点击可查阅: (电子精校版)郑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三测详解版)郑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试题及答案(大海边详解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D(曲解文意。从原文可知,“《论语》一书将《学而》列为首章”,体现的是“儒家高度重视教化之工夫”,而非“儒家对知识学习的高度重视”。) 详解:第4段第二三行表述很明确,“《论语》首章取《学而》,极言为学之道。而儒家之言为学,并非西方知识论传统之学,而是寓于人伦日用中的修身之学。” 2.(3分)C(论证内容概括错误。第二处中西比较不是为了论述儒家德性伦理特质,而是为了论述儒家与西方“为学”的不同,前者是“修身之学”,后者是“知识论传统之学”。) 详解:第一处中西比较在第3段开头,确实是为了论述儒家德性伦理特质;第二处在第4段第三行,中西比较是为了说明“为学”的目的不同。注意看上下文,概括段意。 3. (3分)D(A项无中生有。“是对人性的束缚”于文无据。B项曲解文意。“人性本无善恶”不当,“'礼’—'情’—'性’的结构是儒家性善论的枢要”。C项理解错误。“含义完全不同”不当,两处的“仁”都含有“德性”之意。) 详解:A项对应位置在第2段前两行,B项对应位置在第2段结尾处。C项引用的两句名言分明在第2段和第3段的中间位置。遇到“都、完全”等字样时,可能扩大范围,有武断之嫌。 【补充资料】 论述类文本《传统家风文化与儒家德性伦理》思路解读:(大海边看语文) 第1段:传统家风文化以儒家德性伦理为根基,儒家德性伦理中的“存在实现论”特质是传统家风文化的内在机理,并内含着一条精神逻辑。 第2段:儒家德性伦理的特质(精神逻辑)之一,“伦理”是内在德性的形式化呈现,与一般规范性伦理不同。 第3段:儒家德性伦理的特质(精神逻辑)之二,儒家所立人性之本善,强调德性与人自我实存的统一,与西方近代以前的抽象人性论传统不同。 第4段:儒家德性伦理的特质(精神逻辑)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得以形成,后者具有很大的价值。 第5段:以儒家德性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家风文化有着巨大的功用和影响。 第一部分(1):传统家风文化以儒家德性伦理为根基。 第二部分(2-3):儒家德性伦理的两个特质。 第三部分(4-5):儒家德性伦理促成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后者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功效及影响。 小结: 文章通过阐述“存在实现论”的内涵,解读了儒家德性伦理的特质,明确了传统家风文化与儒家德性伦理的关系(二者是根基与大厦、因与果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了传统家风文化的价值、功效及深远的影响。 阅读本文,除了要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有一定的哲思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阅读要有广度,思考要有深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 (3分)B(推断不准确,“这表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遇到瓶颈”于文无据。) 提醒:遇到“表明、致使、使得”等字眼,要考虑因果关系。 5.(3分)A(B项“南宁市比凯里市做得更好”的观点站不住脚;C项“建立了”“有力促进了”表述不准确,原文为“探索实施”;D项“不在于幼儿园的数量,而在于教学质量”与原文意思不符。) 详解:注意要与原文的观点态度保持一致。A项第一句里有“城区”二字了,所以最后一句里就略掉了“城区”,若目光只落在最后一句,可能直接掉进命题陷阱! 6.在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凯里市和南宁市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6分) 6.(6分)①两市都注重解决“入公办园难”的问题,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提高公办在园幼儿占比;②两市都注重幼儿园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③两市都注重提升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加强教研,重视游戏,进行课程建设。(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详解:关注题干“相同的经验”,对应区域在材料二和材料三,记着多写几点;关注题干“概括说明”,概括即可,不必展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A(小说中明亮的月光不能冲淡冷清凄凉的感觉,也不能象征老人的希望,文末点明“听到狗叫”象征老人的希望。) 详解:要看上下文,“月亮”出现了四次,分别在第6段、18段、32段和43段,从情节发展来看,父子前行愈加艰难,读者的感觉愈加凄凉,明亮的月光反衬了内心的伤痛,人生的艰辛。 8小说标题“你没有听到狗叫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8. (6分)①赋予象征意味。听到狗叫表明已到村庄,意味着儿子就有了被救治的希望。②表明小说关键情节。,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要素。③表现人物形象。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的爱。④传达主题。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也老人一再询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传达了小说赞美父爱的主题。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渴望了解与狗叫相关的故事。(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先解读标题的内涵,然后按照常规的标题作用类题目,多角度作答即可。情节上的作用可加以补充,即标题是构成故事发展的线索。“你没有听到狗叫吗?”反复出现,构成行文脉络,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 9. 小说在结构安排上颇为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6分)①时间集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从月亮升起到高悬空中的有限时段内,使结构更紧凑。②场景/空间集中。将老人背儿子去求医的故事设置于一段路途当中,场景/空间集中,结构紧凑。③情节集中。小说以老人背儿子求医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老人途中的独白来呈现,安排精巧。/大量独白、对白的运用,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④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月亮这一景物反复出现并形成前后勾连、照应,结构精巧。/写景与叙事交错,调节叙事节奏。在讲述老人背送儿子就医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月亮、月光的描写,用景物描写调节叙述节奏,烘托人物,并形成前后勾连照应。⑤关键情节要素反复出现。父亲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儿子要求“让我下来吧”等情节反复出现,把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设计巧妙。⑥首尾呼应。小说以老人问儿子是否听到狗叫开头,以老人独白“你刚才没有听到狗叫吗?”结尾,彼此呼应,结构严密精巧。(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详解:“结构按照精巧”,即情节安排特点,情节安排手法。答案可补充“横截面”式结构、插叙、悬念、线索、现实和回忆交织等。 【补充资料】 文学类文本《你没有听到狗叫吗?》思路解读: 第一部分(1-18):老人背着受伤的儿子找寻村庄,希望儿子能“听到狗叫”。 第二部分(19-42):老人坚定地背着儿子,继续找寻村庄,并通过对话或独白的方式,插叙儿子的成长细节及受伤原由。 第三部分(43-45):老人背着儿子找到了村庄,听到了狗叫。 主题归纳:(大海边看语文) 小说以标题“你没有听到狗叫吗?”为线索,讲述了老人背着受伤的总做坏事的儿子,执著地找寻村庄来救治儿子的故事,表现了困境中人们对希望的期盼,表达了对不务正业、不负责任者的责备与批判,对无私而深沉的父爱的赞美,突出了“爱与希望”的主题。 【补充资料1:常见的情节特点/手法/技巧】 (1)悬念(2)抑扬(3) 照应 (4)伏笔(5)对比(6)衬托(7)铺垫(8)突转(9)线索(10)意识流(11)蒙太奇(12)叙述与写景结合(13)回忆与现实交织、历史与现实交织(14)时空集中…… 【补充资料2:特殊的情节结构安排】 (1)摇摆式(最终目标未必成)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延迟式(最终目标仍完成)“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牲畜林》 (2)欧·亨利式,即“突转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金桂,你等等我》 (4)横截面式。《半张纸》 (5留白式。《边城》《飘》 (6)对话式。毛姆《伤疤》 (7)独白式。海明威《老人与海》 (8)意识流。伍尔夫《墙上的斑点》 (9)倒叙式、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就是倒叙式。《祝福》 (10)抑扬式。《红楼梦》宝玉出场前后。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C(正确标点为:时八字军以将驻于汴,皆携孥以行。至是,锜召诸将问计,诸将皆曰:“金兵不可敌也,请以精锐为殿,步骑遮老稚,顺流还江南。”) 详解:孥,妻子儿女。至是,至此。以精锐为殿,让精锐部队殿后。遮,掩护。 11.(3分)B(“锱铢”是古代重量单位) 详解:《阿房宫赋》注释“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 12.(3分)B(原文为“锜遣骁将阎充募壮士五百”“锜复募百人往”,并非“亲自率领”。) 详解: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的错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戒守者日:“脱有不利,即焚吾家,无辱敌手也。” (2)且敌营甚迩,而兀术又来,吾军一动,彼蹑其后,则前功俱废。 13.(1)告诫守卫说:“倘若战斗失利,便点火焚烧我的家室,不要让他们落入敌手受到侮辱/不要让他们被敌人侮辱。” [5分;“戒”(通“诫”,告诫,告诉)、“脱”(倘若,如果,假如)、“辱”(受到侮辱,被羞辱)三处各1分,大意2分。] (2)况且敌营(相距我们)很近,兀术援军又到,我军一旦退却,他们必然在后面追击,那么将前功尽弃。 [5分;“迩”(近)、“动”(退却)、“蹑”(追击,追踪)三处各1分,大意2分。] 《宋史纪事本末·顺昌柘皋之捷》知识点整理:(大海边看语文) 1.以刘锜为东京副留守:让……担任。 2.率所部八字军三万七千:统辖。 3.自临安溯江绝淮:溯,逆流而上。绝,渡过。 4.先趋三百里:快走,急行。 5.谍报东京已降:间谍报告 6.吾本赴官留司:到留守司上任。 7.锜凿舟沉之,示无去意:给……看,表示。 8.夜斫zhuó其营:攻击,突袭。 9.见辫发者辄歼之:就。 10.直犯金营:进犯,杀奔。 11.电所烛则皆奋击:照亮,闪耀。 12.即趣骑急行:即,立即。趣,“促”,催促。 13.正为缓急之用:正是为了在形势危急时使用。缓急,偏义复词,偏指急。 14.纵众寡不侔móu:相等,齐等。 15.使敌侵轶两淮:亦作“侵佚”,侵犯袭击。使,假使。 16.震惊江、浙:震动。 17.众皆感动思奋:感动振奋 18.惟太尉命(是从):愿意听从太尉的命令。 19.逮未、申时:等到。 20.兀术拔营去:拔除营寨,军队出发转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送翁灵舒游边 徐玑[注] 子向江淮去,应怀计策新。 但须先审己,然后可图人。 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 曹刘若无竞,闲却卧龙身。 [注]徐玑: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江淮”扣诗题的“边”字,“新”含有对友人胸中韬略的赞美。 B.领联委婉含蓄地叮嘱友人:必须先“审己”,方可“图人”,有所建树。 C.尾联用假设笔法叙述典故,与杜牧《赤壁》用典方式一样,别开生面。 D.本诗语言平实质朴,情感真挚,与一般送别诗凄恻伤感的格调不同。 14.(3分)B(“委婉含蓄”不当,颔联对友人的叮嘱是坦率直白的。) 提醒:关注易错点,比如手法、情感、风格等。此题巧妙地考查了对初中必背篇目的掌握情况。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5.诗歌颈联“战野寒犹力,边城草不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6分)情感表达:颈联描写了战场寒意凛冽、边城草木未春的恶劣荒凉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前往艰苦边地的关心及对友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勉励。(4分,其中诗句解说2分,情感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结构安排:照应诗题的“边”字和首句的“江淮”,点明宋金对峙的战场;引出尾联,为勉励友人投身征战、建功立业作铺垫。(2分,分号前后各1分。意思对即可) 详解:题干很明确要求从两个方面谈作用,第一个方面“情感表达”, 不要只答情感,要注意诗句解说,最好带一下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第二个方面“结构安排”,主要是铺垫、照应和承上启下,这从诗句内容可以判断,也可以结合诗句位置加以辅助判断。 【补充资料1:大海边译文】 《送友人翁灵舒到边地游历》 你离开这里到边地江淮游历, 定心怀新的宏韬大略,真是一身肝胆! 做事只应先审视并提升自身, 之后再谋划人事,远大志向方可实现。 战地寒意仍浓,边城草木尚未迎来春天。 曹操刘备等人如若没有争斗, 那卧龙先生岂非有了太多的空闲时间! 【参考资料2: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承大宋皇位,为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临安府(浙江杭州)。金国几度南征都未能消灭南宋,而南宋也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中后期奸相频出,朝政糜烂腐败,而处于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行在临安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宋末帝赵昺随陆秀夫背着跳海而死,南宋灭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 (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D(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悬而未决:一直搁着没有解决。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 提醒:该题出现了多个中上难度的成语,可见是预测成语题的复出。 18.(3分)C[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①主动被动错误(应该是“被称为”或“是”或“为”);②逻辑错误(应该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 补充:“与黄河流域一样”作状语,小主语是“长江流域”,照应“三星堆遗址”这一主话题。 19.(5分)示例:三星堆遗址是指①位于四川省广汉市、②距今有5000至3000年历史、③文化内涵丰富、④出土文物丰富珍贵、⑤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的⑥古蜀文化遗址。 (少写一点扣1分,5分扣完为止;所写句子应是以“三星堆遗址”为主语的单句。) 详解:该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小众题型,语用试验田中随时可能出现,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老款题型,如对联,长短句,图文转换,得体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前面不加定语)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20. (6分)示例:①那就是花朵没有花瓣 ②而是为了吸引昆虫前来采蜜传粉 ③还是不要给它的枝条打结了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提醒:注意前后内容和形式上的照应。 21. (3分)D(A项中“也被称为'打结花’”的主语已经偷换;B、C、D三项比较,承接上文“它有一个典型的特征,……”用“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更合适。) 提醒:注意前后内容和形式上的照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慎思”“明辨”的意思是谨慎周密地思考、清晰明确地分辨,它们强调了理性思考在治学中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海边详解: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本着立德树人的原则,考查考生理性思维方面的素养,使其传承理性思考的精神,勇于探究,勇于批判质疑,勇肩时代重任,争做时代新人。 任务段。“感悟和思考”,说明相对适合写议论文,属于材料作文。“联系现实生活”,暗示考生不可一味运用古代素材,要学以致用,关注现实,思考生活,文章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要求段较为常规。 重点看材料段。材料段首先是《礼记·中庸》中的经典句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然后就其中的两个词语“慎思”“明辨”进行解读,将其提到了“理性思考”的高度。最后引导考生拓展思维,“不只是治学,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就告诉考生,写作思路可以始于治学,终于学习生活。但离不开“'慎思’'明辨’这样的理性思考”,这是最终的落脚点,中心点。 故此,“理性思考”是鲜明的一类词,应贯穿全文始终,那么如何理性思考呢?那就需要“慎思”、“明辨”,两个写作的方向还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从治学、学习、生活几个方面入手。“这样”一词也告诉考生,“理性思考”就是“慎思”“明辨”,如果直接写“慎思”“明辨”也是正确的立意,谈其内涵或作用均可,不过最好提及“理性思考”。理性思考的标准及表现,其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材而言,可以选择古代素材,但最后还是应落到新时代现实素材上为好。大凡成功者,都是“慎思”“明辨”的,所以,你备用的诸多素材,都能用得上。 总体而言,审题难度不大,想写好却不易。需要考生有大量的积累,有强大的逻辑,有深刻的见地,有高品质的语言表述。若想避免空洞论述,还是要联系自我和时代,加入细节论述,强化说理分析,适当融入抒情,适时点燃读者。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绍兴十年二月,朝廷任命刘锜为东京副留守。五月,刘锜在顺昌大败金人。起初,刘锜赴任东京时,率领八字军三万七千人及殿司卒三千人,从临安逆长江而上渡淮河,到涡口。听说金人毁弃盟约南侵,刘锜和将佐舍弃舟船登陆,先锋急行三百里,进入顺昌城中。间谍报告东京守军已经投降,顺昌知府陈规面见刘锜询问计策,刘锜说:“如果城中有粮草,就能同你一起守卫顺昌。”陈规说:“有粮食几万斛。”刘锜说:“行了。”当时八字军因为将要驻守汴京,都携带妻子儿女同行。至此,刘锜召集各位将领讨论计策,都说:“金军难以抵挡,请让精锐部队殿后,步兵骑兵掩护老幼,顺流返回江南。”刘锜说:“我本来是到东京留守司上任,现在东京虽然已经失守,但幸运的是全军到了此地,有城池可以守御,怎么能放弃?我的决心已定,有敢说离开这里的斩首!”刘锜凿穿舟船沉于河中,表示决不逃走的决心。把家属安置在寺庙中,在寺门口堆积柴草,告诫守卫说:“倘若战斗失利,便点火焚烧我的家室,不要让他们落入敌手受到侮辱。”顺昌城被包围,金兵越来越多。刘锜派遣猛将阎充召募五百名壮士,夜里突袭敌营。这天晚上,天将下雨,闪电四起,看到有辫发的就杀掉。金兵后退十五里。刘锜又召募百人前往,有人请求让士兵口中衔枚禁止出声,(以免被敌人发觉,)刘锜笑着说:“不需衔枚。”径直杀奔金营。雷电闪耀时便都奋起出击,雷电停止时则藏匿不动,敌众大乱,堆积的尸体布满原野,被迫退军老婆湾。兀术在汴京听到失败的消息,立即催马急行,率领十万军队前来支援。刘锜说:“朝廷养兵十五年,正是为了在形势危急时使用,况且已挫败敌军锋芒,军威正振奋,纵然敌我众寡不等,也应当只进不退。况且敌营(相距我们)很近,兀术援军又到,我军一旦退却,他们必然在后面追击,那么就将前功尽弃。如果让敌人侵犯两淮地区,震动江浙一带,那么不仅不能实现平生报国的志向,反而有贻误国家的罪过。”众人都感动振奋,说:“愿意听从太尉的命令。”当时天气酷暑炎热,待到午后未、申时辰,敌人力疲气沮,刘锜突然派遣数百人出西门同金军交战,随即派遣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士兵不要喊叫,只用利斧砍杀敌人。统制官赵樽、韩直身中数箭,依然奋战不止,士兵都殊死搏斗,冲入敌阵,刀斧乱砍,金军大败。第二天,兀术拔营离去,刘锜派兵追击,金军死伤数万。 声明:内容由大海边补充详解,转载请注明源自大海边看语文。 相关链接: 1.(电子精校版)郑州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1.(一测详解版)郑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答案(大海边详解) 2.(一测详解版)郑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答案(大海边详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