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王永利:幸福一家人

 百荷书房 2022-05-22 发布于河南
作者/王永利


周末的一天晚上吃过饭,同楼下的街坊张师傅一起到附近的凉水河遛弯儿。我们沿着河的南岸,向东走去,边走边聊,一直走到了前边的一座桥,然后绕过桥,到了河对岸接着往回走。正走着,突然传来了一阵有节奏的鼓声和歌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走到进前一看,路边紧临河边,一处木质围挡的休闲处,一家人正在自娱自乐。一个约莫有四十岁偏瘦的中年男人,戴着带沿的帽子,坐在一侧的木围处,有节奏地敲着鼓。旁边一个少年坐在南面木围架上唱着歌,唱的是“外婆的澎湖湾”。少年清亮的童声,与鼓的节奏,还有旁边放着的音乐完美地融在了一起,真是好听。于是站在了一旁,静静观赏。旁边还有一个少年,跟唱歌的那一个年龄相差不多。北边的木围墙坐着一位女人,应该是孩子的妈妈,正对着唱歌的少年,手里拿着两个沙锤,但没打。一看就是一家五口。少年唱的音很准,给人觉得好像专业学过,或是父亲是搞音乐的,孩子受父亲的影响又或是亲自教授。不得而知。


我也喜欢唱,这“外婆的澎湖湾”也是我所熟悉的,不由得边听边跟着节奏哼唱,打着拍子。唱着唱着,手有点痒痒,于是伸出手对孩子的妈妈说:“把沙锤给我。”她听了有点懵,一时没明白我的意思,而后突然醒悟,把沙锤递给我。这时,另一个少年接过了父亲的鼓锤,敲打了起来。我和着少年的歌声,跟着鼓的节奏,也边打边唱。孩子的父亲抄起另两个自制的沙锤,也打了起来。

我感觉我的唱,我沙锤的节奏跟 跟 他们很合拍,仿佛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都投入这歌声,融入这乐曲里。我和孩子的父亲,边摇边互动,他时不时对我树起大拇指,我也频频报以微笑。我知道,他对我的音准很满意。一曲唱完,我将沙锤递给孩子妈妈,表示感谢。我对孩子爸爸说:“孩子唱得真好,你和孩子的鼓打得也好,你们一家人自娱自乐,这氛围温暖又温馨,真是让人羡慕。”孩子的父亲邀我再来一曲,由于担心旁边的张师傅久等不便,便道抱歉,回了他的好意。


走在回去的路上,我跟张师傅说:“你看这一家子多好,在这儿远离居民住家儿,不吵人,自己玩儿自己的,尤其难得可贵的是全家能玩到一块儿,真好,真是幸福的一家人。”张师傅也说:“是呀,其乐融融,真是挺好的。”
张师傅也喜欢音乐,且多才多艺,会吹笛子,拉胡琴,有时在门外能听到他在屋里吹拉哼唱。
走在回去的路上,还在时不时回味刚才那一家人舒心、愉悦又轻松的一幕,心里若有所思。
什么是幸福?我问自己。
毕淑敏老师在她的《一生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里曾经写到:“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


说得再通俗一些,幸福其实就在平常的日子里,在我们身边,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灵的感受。只是我们被现实的烟火熏染得太重,已经麻木,缺失了一颗发现和体悟幸福的心。
好好的陪家人一起吃饭是一种幸福;好好地陪孩子写作业也是一种幸福;安静的读一本书或静心听一段喜欢的音乐,又或是惬意的跟家人或喜欢的人聊聊天儿,这些也都是幸福。像这一家人这样,共享喜欢的事情里,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幸福处处在,心美,一切皆美!
前些天在一个音乐公共号里看到一句话很入心:只要心中有阳光,四季皆是春!
作者王永利,北京人,微信名:流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