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东汉都城,为拱卫京师,洛阳周围拥有众多近卫部队,其称谓时常变化,隶属关系也经过了复杂的沿革。 他们主要有光禄勋属下的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卫尉属下的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诸宫门司马,执金吾属下的缇骑、持戟,以及北军中侯掌监的北军五校。 这些部队中,哪一支是最精锐的呢? ![]() 虎贲&羽林虎贲、羽林是以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为主官的主要宫廷宿卫部队。 西汉时,宫廷禁卫分为郎卫和兵卫。光禄勋率郎官为郎卫,卫尉率卫士为兵卫。汉武帝时,为增强宫廷禁卫的力量,在原有的“诸郎”外,于光禄勋属下增设期门(后改为虎贲)、羽林。虎贲、羽林的任务,主要负责宫廷宿卫、侍从。 东汉时,取消车、户、骑三将,扩大了虎贲、羽林的建制,虎贲中郎将以下,依次有左右仆射,左右陛长、虎贲中郎、虎贲侍郎、虎贲郎中和节从虎贲,此外,增设羽林左右监。 虎贲、羽林并非征自内陆州郡,而是选自六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三辅(京兆、冯翊、扶风)地区的良民。此外,还从有军功的人中选拔,而且具有“父死子继”的传统。 一旦被选拔入列,需要接受各种特殊训练,打造成忠诚、担当的人才,然后外放一线去统领军队。很多名将都是出身禁卫系统,比如孔融、袁术都曾担任过虎贲中郎将。 ![]() 宫门卫士宫门卫士是以九卿之一卫尉为主官的宫城守卫部队。 西汉时,禁卫部队有南军和北军之分,南军因位居都城南面而得名,统领主官为卫尉。东汉时,已无“南军”之名。马腾曾担任过卫尉。 卫尉下属南、北宫卫士令等官职。卫尉统领的卫士,负责宫城的警卫治安,守卫宫门,巡逻宫城,核实门籍,关键时期还要披甲持戟,严勒门卫。此外,帝后的寝陵也由卫士守护。 卫士与虎贲、羽林的主官分别为卫尉和光禄勋;卫士离皇帝稍远,虎贲、羽林是皇帝的贴身禁卫、高级侍从;卫士不参加征战,虎贲、羽林可参战。卫士征自内郡,每年更番;虎贲、羽林征自六郡、三辅良民,且以兵为职,带有世兵性质。 ![]() 北军五校西汉时,中尉(后改成执金吾)掌北军,和掌南军守卫宫廷的卫尉互为表里。 汉武帝时,为加强京师屯兵并适应战争的需要,扩大北军,组建了八校尉,其中屯骑、中垒、步兵三校尉之兵出自三辅,越骑、射声、虎贲之兵出自选募,长水、胡骑之兵出自少数民族。同时,把北军的作战的职能,与治安、纠察等职能分化出来。 东汉时,“北军”沿用旧名,在组成上分为两部分:一是执金吾所辖之部队,二是五校尉所领之部队。东汉的执金吾,官属减少,权力范围也大为缩小,实际上只掌京师洛阳城门以内及宫城门外的警卫。其属下的部卒仅有缇骑(骑兵)和持戟(步兵),缇骑有200人,持戟有500人。 五校尉所领之兵,简称“北军五校”,包括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秩均为比二千石,但驻地有所不同。东汉“五校尉”是在西汉“八校尉”基础上整编过来的。同时,另设北军中侯一人,以监其军,孔融曾担任此职务。 北军五校不仅有卫戍京师、侍从车驾之职责,还有外出征战的任务。东汉时候,北军五校实际上已成为中央直属作战部队的王牌主力。但是只有敌对势力非常强大、州郡部队力量不足、交战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才会派出北军五校,而且往往与虎贲、羽林一同前往。比如黄巾起义时,卢植“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北军驻扎于北宫附近,在宫廷斗争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往往起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就曾召集数千北军五校兵士驻屯都亭。 可以说,北军五校是“进可攻、退可守”的精锐之师。 ![]() 东都洛阳防务的再思考东汉定都洛阳后,由于不存在某个方向上的集中威胁,除函谷外,洛阳附近不再设关隘。洛阳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四塞之地,但是洛阳附近回旋余地小,缺乏战略防御纵深。洛阳四面皆险,既可以理解成四面皆固,也可以理解成四战之地,遭遇打击的可能性很大。 东汉时,光武帝罢郡国之兵,使中央形成对地方的兵力优势。然而,郡国兵力不足无法应对突发事件,中央军被派出行动,不但中央军疲于奔命,而且导致京师防守空虚。到了东汉末年,为应对危机,又不得不默许地方势力做大,从而失去对地方的兵力优势。 而且,东汉大量中央军队屯驻于外地,形成屯驻营兵,著名的有黎阳营、雍营、渔阳营等,分散了洛阳周边的军事力量。 此外,东汉时期兵役体制的改变也造成兵源不足。东汉时,义务兵役制开始瓦解,各地方乃至中央都需募兵来组建军队,没有稳定、持续的兵源,京师部队数量必然下降。 要想确保都城洛阳安全,需要依据地形特点,增加战略防御纵深,同时保持足够军事力量。否则,就上演了汉末“董卓进京”的闹剧。 ![]() 本文为【东山观史】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