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史学译丛”上新|走进史学新世界(名著16种)

 你好122 2022-05-22 发布于江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史学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新史学的出现,新领域、新方法、新观点层出不穷,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史学新思潮,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较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史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更注重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促进了政治文化史、微观史、日常生活史、思想文化史、情感史、感觉史等诸多新领域的开拓,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的史学名著。

近年来,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不少有关新史学的名家名著,新近出版的《西方青年史》是“新史学译丛”中的一部,出版后引起读者们的热烈关注。它是对青年的全景式记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广阔而富有质感的青春图景。为帮助读者了解这部新书以及更多新史学经典之作,在此特别分享我们出版的16种新史学著作,与读者一起走进史学的新世界!

1.《西方青年史》(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法〕乔瓦尼·莱维
〔意〕让-克劳德·施密特 主编
张强 柳玉刚 申华明 奚瑞森 译

一幅广阔而富有质感的青春图景

对青年全景式记录

所谓青年,不仅指向年龄,更多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

时代塑造青年,青年亦雕刻时代。青年群体身上有着强烈的代表性。一个工业革命时期的青年工人与一个古希腊青年或中世纪贵族青年各自呈现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这部书选取各历史时段(从希腊罗马、中世纪到现当代)的青年形象进行研究和阐释,揭示和强调青年的“过渡性”特征,认为这是青年具有象征意义的原因所在,并解读青年在历史中的地位。

文章图片1

2.西方儿童史》(上下卷)

(新史学译丛)
〔意〕艾格勒·贝奇
〔法〕多米尼克·朱利亚 主编
申华明 卞晓平 译
“儿童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书写儿童的历史,难上加难
本书堪称西方儿童史研究的集大成者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

文章图片2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西方儿童史》

编译所 | 当我们谈论儿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编译所 | 俞金尧:儿童历史并不是一部进步史

3.《炼狱的诞生》

(新史学译丛)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

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代表作

心态史、思想史、文化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炼狱”信仰的诞生过程

是西方的精神与社会史的重要一环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炼狱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既是空间上的中间地带,也是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的兴起和漫长建构,预示和引发了信仰者想象世界中时空框架的本质性改变。这些时间和空间的精神结构是一个社会的思想方式与生活方式的骨架。


文章图片3

相关阅读
《炼狱的诞生》| 炼狱并非折磨,是救赎和希望的所在(新史学译丛上新)
勒高夫:炼狱的两位希腊“奠基者”

4.《档案之魅》

(新史学译丛)

〔法〕阿莱特·法尔热 著

申华明 译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的代表作之一
被不少历史学家同行赞为经典作品
2020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入围好书”

《档案之魅》被公认为史料研究的经典之作。老旧手稿中那些或被湮没的启发性的声音令人着迷,本书如同阿莱特·法尔热写给档案的一封情书,从一位痴迷于18世纪司法档案的历史学家的视角出发,描述了作者在档案研究中的感受、心得,以及对历史写作的思考,传递出档案翻阅和研究中海里捞针般的枯燥、拨云见雾偶有收获的惊喜,以及探索关于过去的新维度的兴奋之情。这本书也适合作为借助档案材料做历史研究的入门引导。

文章图片4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之魅》(新史学译丛)
入围好书 | 阿莱特·法尔热:档案中的真实与虚构

5.《革命节日》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刘北成 译

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书被视为法国大革命文化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摆脱了传统史学的研究路数,从文化史和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法国大革命期间的节日,把文化因素纳入了大革命集体行动的分析。本书透视了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既剖析了革命节日与传统的联系与不同,又揭示了革命节日对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集体行动和集体心态的意义。

文章图片5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革命节日》(奥祖夫)
编译所 | 革命节日:对空虚的恐惧
编译所 | “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触摸“法兰西特性”

6.《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法〕莫娜·奥祖夫 著

周立红 焦静姝 译

法国的“小说鉴史”,从对抗走向和解
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
对19世纪法国小说的纵览,通过重新阅读9位作家的13篇具有界标作用的小说,再次呈现那个世界。从斯塔尔夫人的小说读起,以阿纳托尔·法朗士的小说结束,中间经过巴尔扎克、司汤达、乔治·桑、雨果、巴尔贝·多尔维利 、福楼拜和左拉的作品。呈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在19世纪的交锋,考察了新旧原则走向和解的艰难历程。

文章图片6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小说鉴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百年战争》(莫娜·奥祖夫)
编译所 | 张旭鹏:小说何以表现历史——小说里的法国大革命

7.《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法〕莫娜·奥祖夫 著
蒋明炜 阎雪梅 译
聆听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法国历史上的十位女性之声,再现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

(1)迪·德芳夫人
(2)德·沙里埃夫人
(3)罗兰夫人
(4)德·斯塔尔夫人
(5)德·雷米萨夫人
(6)乔治·桑
(7)于贝蒂娜·奥克莱尔
(8)科莱特
(9)西蒙娜·薇依
(10)西蒙娜·德·波伏瓦


法国对于不可调和的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表现出了特殊的抗拒:是为法国之独特性。

文章图片7
相关阅读
新书坊 | 《女性的话语:论法国的独特性》


刘北成、杨念群、倪玉珍、海青:莫娜·奥祖夫“革命·女性·文学”三部曲

8.《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沈占春 译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

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

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


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文章图片8

9.《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罗曼史》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林·亨特 著

郑明萱 陈瑛 译


“家庭罗曼史”(Family Romance)的概念借自弗洛伊德的理论,指在幻想中挣脱自己平庸的父母,以某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取而代之。
在本书中,“家庭罗曼史”指称集体无意识的家庭秩序图像,亨特以此概念指称政治或群体的无意识状态,将其视为构成法国大革命政治理念基调的某种集体而无意识的家庭秩序想象。
由此家庭成员的论述构成了本书的叙事结构,并以家国互喻的方式,分析18世纪版画、小说中所表达的集体想象,陈述18世纪的法国人视其统治者为父,视其国为家的想法。

文章图片9

10.《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

(历史与理论译丛)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杨孝敏 译

琐细事件,断续残片

揭开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重塑光怪陆离的、或许是“更为真实”的十八世纪

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欧洲把自身撕裂,而在边缘,在爱尔兰、俄罗斯和巴尔干国家,它依然是涣散的。为了与他们共同的过去进行往来,欧洲人必须越过19世纪和20世纪,大大地向后跳跃一步,重新考虑18世纪欧洲人的生活范围。
乔治 ·华盛顿带着一副假牙,几十年忍受牙痛的折磨,今天的人们或许惊讶不已,然而,在18世纪这种“怪异”的现象并不少见。启蒙运动部分源自巴黎的沙龙、咖啡馆、戏院;巴黎的街头巷尾,人们的闲谈碎语、歌曲和诗歌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定的革命者布里索或许是警方的一个密探;伏尔泰、孔多塞、卢梭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另一副不为人知的面孔⋯⋯

文章图片10

11.《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美〕罗伯特·达恩顿 著
吕健忠 译

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经典之作

一场诡异的屠猫事件开启探寻法国人如何思考的历史考察

18世纪30年代末,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工人虐待并屠杀了工厂周围所有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本书详尽解释了这一诡异的事件,由此展开对18世纪法国人的思考方式——不只是人们想些什么,而且包括他们怎么思考的论述,并通过解读“鹅妈妈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等童话故事以及警察档案和知识树等多种文化现象,对法国文化史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本书娓娓而谈,充满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文化史学流派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日趋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文章图片11

12.《圣路易》(上下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许明龙 译

采用传记形式,运用大量文献资料

融历史伟人的整体史与生活史于一体

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

《圣路易》是西方中世纪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描绘了被罗马基督教会封为“圣徒”的13世纪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传奇一生。勒高夫在书中反复提出“圣路易存在过吗?”这个问题,也不断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文献,力求从原始资料中挖掘、合理推测圣路易在圣徒的、国王的、圣徒国王的以及路易九世本人这种种身份之下的真实心态,从而写出一个在格式化的模范圣徒形象之外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圣路易,同时也在圣路易身后展开了一幅13世纪历史文化的全景图。

文章图片12

相关阅读
勒高夫的圣路易 | 一位鲜为人知的中世纪法国国王

13.《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法〕雅克·勒高夫 著
周莽 译

收录勒高夫关于中世纪的研究文章

论及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概念

以此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

本书收录了勒高夫以西方中世纪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等为主题的文章,通过这些角度的研究审视中世纪社会的历史。以时间问题为例,勒高夫认为时间是历史的基本材料,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承载物,更是理解历史的一种场域和历史研究的对象。他指出,与中世纪三个等级对应的,即三种不同时间观念:教会时间、贵族时间和劳动者时间,其间还有教会时间与商人时间、钟表时间与自然时间等矛盾关系。
文章图片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