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原住民口簧琴

 zqbxi 2022-05-22 发布于江西

从台湾看原住民口簧琴

住在高山地区,东部平原以及兰屿等地的原住民,因为生活上的娱乐颇为有限,所以特别擅长歌舞以娱乐,他们所用的乐器简单,材料也容易获取,例如笔者将要介绍的口簧琴。

一、构造及发声原理

口簧琴,也可以称为口琴。属于体鸣乐器,可以分为:双簧口琴、单簧口琴、四簧口琴。根据共鸣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由簧片发声的簧片式以及由吹孔发声的边棱式。借着簧片震动发声的乐器,根据簧片的材质,又分为插管簧片震动以及自由簧片震动。原住民的口簧琴属于自由簧片种类,是由竹制的琴身以及簧片构成,簧片的数量由一至七片不等。演奏时,一手将琴身含在口中,另一手拉动琴头的绳子使之震动,再借由口腔的开合程度之改变而产生音律,其音量虽小,音色却很有韵味。

二、原住民乐器

根据吕锤宽调查资料,口簧琴见于多数的原住民族,如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赛夏族、邹族、排湾族等,各民族的乐器名称各有异议,且构造也不近相同,但是基本的组成部分还是相同。

根据黑泽隆朝所著《台湾高砂族的音乐》,他以口琴称台湾原住民的口簧琴,并称该件乐器分布于泰雅族、赛德克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排湾族、鲁凯族、卑南族、阿美族、分布相当广泛,仅兰屿的雅美族与日月潭的邵族无之。

根据李卉的研究资料《台湾东亚各地土著民族的口琴》,她所分析的二十八件标本之中,铜簧数量最多,共计有二十一件。其中铁簧两件,竹簧五件;至于簧片的种类,以单簧居多,共计二十件。双簧三件,三簧以上则有五件。目前有原住民音乐的工作者:阿美族的黄贵潮先生,原住民文教基金会等所复原的口琴仍为铜簧。

口簧琴是一种社交媒介,根据许常惠1998年出版的《台湾原住民的音乐》实地调查所得的通俗说法,它是原住民未婚男女社交的媒介,也作为通讯的信号,舞蹈的伴奏以及音乐游戏等存在。

三、演奏方式

口簧琴属于轻便式的乐器,故演奏方式较为多样,可以坐姿、立姿演奏,也可以边吹奏边跳舞。根据李泽洋先生于民国七十二年在宜兰县南澳乡的调查,由陈叶兆先生演奏的口簧琴,其中两首乐曲,陈先生站立吹奏,且一面随着节奏舞动身体,有一首于吹奏中一面说白,并有模仿动物叫声,旁边的妇女与小孩时而在他说白是发笑;五首坐着演奏,无其他动作。

根据《泰雅族口簧琴技艺保存案》的录影资料所见,泰雅族口簧琴演奏的方式有下列数种。台中县和平乡郑荣贵先生的演奏,单簧口簧琴,立姿,且一面舞动身体;第二首仍为单簧,吹奏时并跳舞,动作幅度大,绕着圈子跳,且随着乐节发出“喝喝喝”的声音;第三首为三簧,仍为立姿,不过并无舞蹈动作。他并解释,通常以吹奏单簧与双簧口簧琴为多,很少人会吹奏四簧,如果有人会吹奏,则演奏前脱去上衣,只穿丁字裤,以显现身材。言下之意,能吹奏四簧口簧琴属于最高才艺,为村里最有名的人,故以身体的线条配合音乐的旋律之美。

四、音乐特征(以泰雅族为例)

泰雅族口簧琴音乐的最大特征在于音阶,随着簧片数目的不同,所吹奏乐曲的音阶也彼此不同。随着簧片数的增加,所能吹奏的音阶数也因而增多,故该族的音阶可称最多样,包括最简单形式的二音音阶,至五音音阶。其次为乐曲的节拍极为明确,这是由于乐器演奏的特征使然,随着乐节拉拽绳索,因而产生规律的节拍。

五、制作流程

口簧琴虽曾遍布台湾原住民除了达悟族以外的民族,以活传统而言,主要见于泰雅族,其次为布农族与赛德克族,如从制作技术的层面来看,拥有该项制作技艺者,计有泰雅族、布农族、赛德克族与阿美族人,其中甚至也有汉人能制作该乐器。由于口簧琴构造简单,其制作难度并不高,稍有学习边能做出该乐器。

制作口簧琴的材料计有竹管、铜片、丝线、工具有钳子、美工刀、电锯、胶水。

其中竹管取材于桂竹,工具方面都可以在文具店找到。

步骤一:裁切适当长度的竹管。

步骤二:制作竹台。

步骤三:将竹台修剪成型,即初步完成竹台的制作。

步骤四:挖簧片孔隙,再将美化。

步骤五:制作簧片,将簧片磨光滑。

步骤六:将簧片固定于竹台。

步骤七:以线将簧片紧系于竹台

步骤八:用胶水固定簧片

步骤九:在竹台上钻引线的孔

步骤十:搓制引线

步骤十一:将引线系于竹台,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