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读新课标:读“学段要求”之“表达与交流”(二)
今天,我们纵向对比三个学段的“表达与交流”,看看各学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1
我们先看“表达”吧:
为了对比更加方便,采用表格式呈现。
表达 | 第一学段 | 第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1. |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 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
2. |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 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 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
3. |
|
|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 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 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
通过对比观察三个学段对表达的要求,我们发现:
三个学段关于表达要求的相同点:
1. 都注重学生的表达兴趣。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第一条中的“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第三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 都强调学生观察的重要性。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留心周围事物”,第二学段第一条中“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第一条中“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 都强调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第一条中“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学段的第一条中“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二条中的“感情真实”。
4. 都强调想象在表达中的重要性。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第一条中“写下自己的想象”,第三学段第二条中“能写想象作文”。
5. 都强调了积累对于表达的重要性。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第一条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第一条中“积累习作素材”。
6. 都要求学生要掌握标点的正确使用。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第二条中“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学段第三条中“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7. 当然中高段的在习作的内容上、修改上及总体次数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这里因不是三个学段的共同点,不在单列。
三个学段关于表达要求的不同点:
1. 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用两条来对表达提出相应要求,而第三学段则是用了三条来对表达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2. 凡事三个学段相同的表达要求,在内容的多少、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宽窄都存在这不同,明显看出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多、加深、拓宽。通过表格对比非常清楚地看到,这里不一一列举。
3. 所表达的文体不同。比如:第一学段要求是写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学段则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把内容写清楚,能写便条、简单的书信等”;第三学段则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
2
我们再来看看“交流”部分,还是采用表格,然后进行对比。
交流 | 第一学段 | 第二学段 | 第三学段 |
1. |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 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 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
2. | 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 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
3. |
|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
|
通过对比三个学段“交流”的要求,我们发现:
三个学段关于交流要求的相同点:
1. 都强调说好普通话。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第二学段第二条中“能用普通话交谈”;第三学段第二条中“注意语言美”。
2. 都强调表达交流的自信心。比如:第一学段第一条中“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第三条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学段第一条中“乐于表达”,第三条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都强调倾听的重要性。比如:第一学段第二条中“能认真听他人讲话”;第二学段第二条中“学会认真倾听”;第三学段第一条“听人说话认真、耐心”。
4. 都强调说话时的文明礼貌。比如:第一学段第二条中“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第三条中“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第三学段第一条中“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三个学段关于交流要求的不同点:
1. 倾听的要求不同。倾听的能力要求从低到高。比如:第一学段第二条中“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第二条中“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第一条中“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
2. 说话的要求不同。比如:第一学段第二条中“能复述所听故事、看影视作品的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第二学段第二条中“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条中“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第三学段第一条中“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第二条中“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由低段的复述大意,到中段的简要转述,再到高段的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稍做准备,做简单发言。可以看出交流时要求学生说的能力逐渐提高。
3
通过对学段要求中“表达与交流”的纵向对比,从三个学段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要求的相同与不同点上可以看出,对于表达与交流的教学要求,首先无论是交流还是表达,都遵循知识能力的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性。
今天就读到这里,明天将读一读学段要求的最后一个方面“梳理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