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长门怨(其一) 【中唐·刘皂·七言绝句】 拼音版 yǔ dī cháng mén qiū yè cháng,chóu xīn hé yǔ dào zhāo yáng。lèi hén bù xué jūn ēn duàn,shì què qiān háng gèng wàn háng。
[作品介绍] 《长门怨三首》由唐朝刘皂所作,此诗通过描写和抒发宫怨,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不合理。 
[注释] ⑴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后世常以为冷宫的代名词。⑵昭阳:汉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译文] 雨水滴滴嗒嗒在长门宫上,显得秋夜更是漫长;愁心伴随着秋雨却飞到了昭阳殿。 可恨自己的泪痕不去学那早已断的君恩,拭去了千行却更惹来了万行。 
[作者介绍] 刘皂,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贞元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抒写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刘皂《长门怨》组诗共三首,此其一。通篇借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虽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写怨。首句雨滴长门秋夜长,通过写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诗人着意选取了一个秋雨之夜。夜幕沉沉,重门紧闭,雨声淅沥,寒气袭人,这是多么寂寞凄清的难眠之夜啊!长门宫里的女子,天天度日如年,夜夜难以成眠,何况正值这秋风秋雨之夜!滴字用得好,既状秋雨连绵之形,又绘秋雨淅沥之声,绘形绘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内心本就愁苦的妃嫔,耳听滴滴嗒嗒的雨水声,不由得产生一种秋夜漫长的感觉。这几句,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愁心和雨到昭阳。昭阳,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与冷宫长门形成对照。长门宫里的妃嫔辗转难眠,思绪纷繁,很自然地想起昭阳殿里的种种情景来。她们想了些什么,诗人没有点破,但联系愁心二字看,最基本的还是怨恨。昭阳殿如今依旧歌舞升平,皇帝仍然在那里寻欢作乐,所不同的是昭阳殿的主人已经更换,皇帝又有了新欢,过去得宠的人们被闲置一边,她们被损害的心只有伴着秋雨才能飞到昭阳,这是何等可悲的命运啊!着一和字,蕴含丰富,有秋雨引发愁思,愁思伴随秋雨之意,愁心和秋雨完全揉合在一起了。三、四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悲惨的结局,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至极,泪如雨下。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后一句虽是夸张,但这是紧承前一句来的,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愁怨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妃嫔的形象。不学二字,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相对比,皇帝的寡恩无情暴露无遗,熔议论、抒情于一炉,直率而又委婉。这一笔不仅写出了怨,而且也写出了怒,大大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性。白居易的《后宫词》有云: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正面揭示主题,宣泄人物感情,写得很直率。刘皂的泪痕不学君恩断,其直率有如白诗,其余味却胜于白诗。 雨声无尽,愁心亦无尽;君恩无限,泪痕亦无限。下二句得不怒之旨。有谓“君恩断绝而泪痕不学他有断”,非。 《长门怨》这首乐府旧曲,从它的起因和来历看,就是专门描写和抒发宫怨的作品。刘皂此作也不例外。封建帝王一个人霸占了无数妇女,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大部分人都因为青春虚掷、幸福无望而极端痛苦。出于对这些妇女的同情,出于对不合理的妃嫔制度的不满,宫怨——或者直揭惨状,或者代妇女舒怨洩愤,便成为古代人作家常常表现的主题之一。当然,同是宫怨,诗人所揭示的问题却有多种,表现角度也颇多样,具体方法更是变化无穷。刘皂的《长门怨》共三首。这三首的基本手法都是前二句写失宠官人的形状,后二句写失宠宫人的心情,而重点则在后二句。例如,其一云:“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将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作一鲜明对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达得强烈而明快。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点狡狯,前二句写宫人慵懒之态:蝉鬓慵梳,蛾眉不扫,故意制造了一种轻松随便的气氛和“惯承恩”的假象。后两句乃揭出宫人的内心痛苦。她的心事人们未必知道,实际上她是每日以泪洗面,这才使她成了 “一面残妆”啊!由于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取得了更佳的艺术效果。宫怨诗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残忍不合理,这是其价值所在。但这类诗总是把基点放在宫人失宠,望宠以及与得宠者的矛盾上,而往往并不从根本上触动妃嫔制度。这又是其明显的局限性所在。此诗以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全篇不着一怨字,但句句在写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不失为宫怨诗中的佳篇。首句通过写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次句写长门冷宫里的妃嫔辗转反侧,想起昔日昭阳殿里的欢乐情景。三、四两句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诗中女子由往日的欢娱想到今日的凄凉,再由今日的凄凉想到今后的悲惨,抚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伤已极,泪如雨下。 这首《长门怨》,句句写的是怨,但字字均不言怨,而其怨自见。诗人将抽象的“怨”,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写怨而不言怨,要能收到如司空图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乃赖于高度的艺术概括,这就是含蓄所要显出的艺术魅力。“雨滴长门秋夜长”,诗人首先向读者推出了秋雨绵绵,气氛悲凉的图景。“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西圃词说》)。这里的“写景”就是“言情”,即所谓景中寓情也。“长门”借代冷宫,汉武帝之陈皇后失宠后的幽禁之地。司马相如曾作《长门赋》,颇有影响,汉后的历代古典诗词中常以“长门”作故实来写宫怨。诗中的女主角深居冷宫,目见雨丝连连,耳闻雨声滴滴,拨动了她怨不能眠的心弦。时值秋季,又逢夜晚, 昏暗中夹着寒气,倍添寂寥,分外使她感到凄然难耐。景哀情苦,情景交融,诗一开始就为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在失宠人觉得“秋夜长”的叹息中定下了诗的基调:怨!这时的她,独愁孤思,心绪不宁,“愁心和雨到昭阳”,想起了君王跟新人宴饮作乐的情状。“昭阳”,适与“长门”构成对照,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在她的视觉里,秋夜的雨水象是自己流不完的泪水,在她的听觉里,下雨的响声象在诉说自己的幽恨与闲愁,因此她被损害的心伴随着秋雨,驰向了光耀满目的昭阳殿。人在“长门”,为什么要心往“昭阳”呢?诗句没有道出,其丰富的内容包裹在不言之中。雨景与心境的主客观互相契合,扩大了深广的意蕴,“长门”与“昭阳”的不一样互相对立,宣泄了人物的怨愁,这就是说见秋雨而牵情触绪,悲失宠而追忆往昔。我们从这位被掷弃的宫妃这种凄凉感旧,长叹生哀的形象的想象上,不是能够意会到字句表层外的余味吗?“愁心和雨”一与“到昭阳”联系起来,你就会觉得辞短韵长,凝重沉郁了。三、四句诗“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是由人物的心态描写转到人物的形态描写上。“君恩断”是她伤心落泪的根因, 而泪流千万行的夸张,则越发强化了她的伤心。刘皂在《长门怨》的另一首诗中也写到失宠人的“泪”:“珊瑚枕上泪千行,不是思君是恨君。”我们由此可以理解,她的泪流不止,是“恨”的外在直观。她怎能不恨呢?“君恩”一“断”,固然将昨天被承宠的美景打碎成了散片,而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年华。再说,“君恩”一“断”,固然她被逐出“昭阳”而入“长门”饮泣,而且饱尝着君王喜新厌旧给以她巨大刺激的无限辛酸。还有,“君恩”一“断”,固然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囚禁在牢笼般的室内,任时光流逝,闲得无聊,而且难料未来有什么更悲惨的结局,所以她流不完的泪水,是因她有倾不完的苦水。其“恨”,实质上还是怨的表现,是怨极而上升为“恨”!读至此,我们觉得怨气弥漫满纸,可见诗人对笔下的人物是多么的怜悯与同情啊!全诗语言清畅,并不在设彩繁艳上雕字琢句,但含意深微,直率中饶有韵致。四句诗,由首句涵盖题旨,一路写来,连锁而钩贯,紧密无罅,为诗的形象整体,描划出了线条分明的轮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