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篆书第一人”!

 攒菁堂 2022-05-23 发布于甘肃
图片
图片

吴昌硕作为晚清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可谓一代宗师。在其擅长的书体中,尤为让人钦佩的是他的篆书,后人只要一谈及石鼓文,便会想到吴昌硕,被称作“石鼓篆书第一人”。
 

#1
石鼓上的文字
 
“石鼓文”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并不常见,但它却出现在了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这是一个文博探索和普及性节目,由张国立担任主持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几个明星来担任国宝守护人,由他们扮演某个角色,演绎一段历史,继而让大众了解我们的国宝。

第一期节目的三个国宝守护人分别是李晨、王凯、梁家辉,他们守护的国宝分别是《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没错,“石鼓”也是我们的国宝之一
 
《国家宝藏》里的石鼓

隋末唐初,天兴县的三畤原旷野的荒草中发现了10只刻了文字的石制鼓状物,石料质地是花岗石,外形跟乐器中的鼓相像,顶微圆,高二尺,真径一尺多。石鼓四周环刻四言韵文,每只鼓上写了首诗,十首诗环绕畋猎展开,体裁和风格接近《诗经》,文字已漫漶。石鼓发现之后,并没有立即保护起来,直到后来唐代大文豪写了《石鼓歌》讲述了石鼓的现状,石鼓才终于被重视起来,郑余庆把石鼓安置到凤翔孔庙,但只余9只,另一只已不知去向。
之后,每逢战乱,石鼓都会丢失一次,最终总又能神奇再现,乾隆年间,乾隆下旨重新翻刻石鼓,从此又有了两种版本的《石鼓文》,至今,石鼓队全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体斑斓,仿佛以他的苍桑向后人诉说着什么。
 
图片
故宫博物院所藏石鼓

所以,石鼓文是诗,共十首,计718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也有石鼓文是出自周宣王时史籀之手的说法,因此,石鼓文也被称为“籀文”
 
图片
石鼓文局部

中国的文字由周而秦,刻有文字的文物秦系远没有六国丰富,而这批石鼓,就成了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最关键文物。文字上,石鼓文是小篆的始祖,而小篆,是后世文字的主流文字的前身。可以说,石鼓文代表了华夏文脉,在从金文向小篆过渡时期,它基本是唯一的实物,因此,其文物地位不言自明。
 

#2
吴昌硕的石鼓文

自古以来,研习石鼓文的学者不计其数,而吴昌硕能在石鼓文书法艺术方面被称作“千古第一”,离不开历代篆书家的呕心沥血、辛勤铺垫。没有李斯的开荒立宗,就没有李阳冰的继承延续,便没有邓石如突破创新的托古改制。
 
前人对篆书的革新,为吴昌硕临古创作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再加上自我终其一生的努力,直到晚年仍然孜孜不倦创作思考。以及对石鼓艺术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胆识,吴昌硕写石鼓文打破了“二李”模式,在继承邓篆的基础上,又创新的采用了侧势结字,形成了雄浑厚重、苍茫古朴、遒劲有力的书风
 
图片
吴昌硕 篆书临石鼓文轴
149.5x8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观吴昌硕之《临石鼓》,雄厚拙朴,真气弥满。

吴昌硕的石鼓文将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用墨上有浓枯湿润之分。

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篆书在所有字体中最具静态,吴昌硕能将篆书写得具有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着实令后侪之辈高山仰止
 
图片
吴昌硕 集石鼓文花事禽鸣五言联 1919年
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

吴昌硕作为以诗、书、画、印为标榜的一代宗师,犹如春申江上的皎皎明月,照耀着近代书坛。吴昌硕是用行书左低右高的姿态,小篆的体式把石鼓文的方形变为长形,以金文的点画质感来改造了石鼓文

如此形成的吴昌硕样式,对后人有一种模铸力,后来人写石鼓的几乎逃不出他的影响。
从晚清以来到当代创作,似乎找不出第二个闻鼓思人的书家。此时,我们似乎明白了吴昌硕为什么能流芳百世。
 
图片
吴昌硕 临石鼓文横轴 1921年
现藏地不详

临摹是一门功夫,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临摹。吴昌硕对石鼓文情有独钟,在他65岁时谈到学习石鼓文的感受:“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但吴昌硕对于石鼓文的成功并非他临的有多像,而是在临帖的过程中他用一种学术思想,用一种创作理念去书写而走出来的一条路子。
图片

图片
编辑不易,顺手点个在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