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鼓文”是个什么鬼?吴昌硕一代篆刻大师从石鼓文那里学了啥?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最近最火的综艺节目是《国家宝藏》,《国家宝藏》火了,在朋友圈呈现刷屏之势。这是一个文博探索和普及性节目,由张国立担任主持人,每一期节目都会邀请几个明星来担任国宝守护人,负责介绍该国宝,并在小剧场中扮演某个角色,还原该国宝的前尘往事。第一期节目的三个国宝守护人分别是李晨、王凯、梁家辉,他们守护的国宝分别是《千里江山图》、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一向苛刻的豆瓣评分,《国家宝藏》的评分9.5分,与《见字如面第二季》一并成为今年国产最高分的综艺节目。今天我们要说的石鼓文,说到的就是第一期《国家宝藏》里的三件国宝之一:石鼓。

(《国家宝藏》里的石鼓)

隋末唐初,天兴县的三畤原旷野的荒草中发现了10只刻了文字的石制鼓状物,石料质地是花岗石,外形跟乐器中的鼓相像,顶微圆,高二尺,真径一尺多。石鼓四周环刻四言韵文,每只鼓上写了首诗,十首诗环绕畋猎展开,体裁和风格接近《诗经》,文字已漫漶。石鼓发现之后,并没有立即保护起来,直到后来唐代大文豪写了《石鼓歌》讲述了石鼓的现状,石鼓才终于被重视起来,郑余庆把石鼓安置到凤翔孔庙,但只余9只,另一只已不知去向。

之后,每逢战乱,石鼓都会丢失一次,最终总又能神奇再现,乾隆年间,乾隆下旨重新翻刻石鼓,从此又有了两种版本的《石鼓文》,至今,石鼓队全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体斑斓,仿佛以他的苍桑向后人诉说着什么。

石鼓文是诗,共十首,计718。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文字学家唐兰在他的《中国文字学》里断称石鼓是秦灵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时的作品(我认为证据充分,认定可信)。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由于年代并不可考(现在,文字学的发展,已经可以断定石鼓年代时期),也有石鼓文是出自周宣王时史籀之手的说法,因此,石鼓文也被称为”籀文“。

(石鼓文局部)

石鼓为啥是国宝,因为中国的文字由周而秦,刻有文字的文物秦系远没有六国丰富,虎符是秦统一天下前后才有的,权量更晚些,有文字的瓦当也都起得很迟,货币则只有圆钱,私玺还无法认证是秦式的,这批石鼓,成了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最关键文物,文字上,石鼓文是小篆的始祖,而小篆,是后世文字的主流文字的前身。

石鼓文代表了华夏文脉,在从金文向小篆过渡时期,它基本是唯一的实物,因此,其文物地位不言自明。

书法方面,与金文相比,石鼓文的象形性明显减弱,点画已经化繁为简,等粗的线条替代了粗细不均,饰化消失,间距渐趋统一,结构章法趋向规整,跟小篆相比,它仍以圆转为主,偶见方折,点画曲折缠绕,结体繁复而饱满,没有小篆的划一,颇显灵动遒美。跟较早一些的《秦公簋》(秦景公时文物,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之类的金属文字相比,石鼓文明显更加整齐。后世所说的玉箸篆,石鼓文当可以说是创始者。

(《秦公簋》拓片)

(较清晰的石鼓影印本局部)

张怀瓘著的《书断》里称石鼓文:“乃开阖古文,畅其戚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又婉润焉。若取于诗人,则雅颂之作也。”他认为,石鼓文如果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它的地位应当等同于诗经里的“雅”与“颂”。评价极高。

转头说篆刻,印章的物理材料是方正的,小篆篆书的字形多是修长字形的,秦人规定了摹印篆,字形慢慢转向方正,使其更适合印面,但仍有较长的垂脚 ,无法满足正方形印面的需要,于是,聪明的秦人有两种方案:1、让印面保持纵向的长方形;2、加了田字形十字界格。如图:

(秦印例举)

到了汉代,聪明的汉人又发明了缪篆,以“篆书的笔画,写隶书的字形”,汉印遂成印章史上的经典,汉印遂成印章史第一个高峰。说这么多,没石鼓文啥事儿啊……那我们转头说说吴昌硕,吴昌硕跟石鼓文,吴昌硕跟篆刻的关系众人皆知。吴昌硕自己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吴昌硕写石鼓文,一写就间几十年。鲁坚在1912年写的《西泠印社记》里这样记载吴昌硕:“龙泓(丁敬)研精篆籀(即指石鼓文),旁搜苍雅,凡所造作,海内宗仰。吾友吴缶庐,生平笃嗜猎,制书凿印,能乱石鼓之真,甚乃绘画之事,亦以蜾扁法治之。”显然,吴昌硕就算画画,也有石鼓文的味道,这是他习石鼓文多年形成的笔法习惯。

(吴昌硕的篆书)

(吴昌硕的篆书)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石鼓文的字形较为方正,更适合于印章,而这样基本满足了“既有篆书笔画,又有隶书字形”这样的特征;鲁坚说的蜾扁,指“篆书的笔画,隶书的字形”的篆书类型。吴昌硕写石鼓文日久之后,形成的书法特征是“非篆非隶,亦篆亦隶”,显然,他也正是因为石鼓文的原因,使他用在篆刻里的篆书,就是用篆书的笔画结构写出了隶书的字形。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基于石鼓文风格的吴昌硕作品)

石鼓文线条饱满圆润,结体错落多变,字体遒朴奇崛有“上古风”。吴昌硕接过来的,正是这种“上古风”,又加上他自幼多刻砖瓦,又潜心研究封泥,因此形成了吴昌硕独特的篆刻语言:“即有石鼓的雄遒,又得封泥之苍茫,极饱满又极空灵,化实为虚,虚处传神”。我们上面说了,石鼓文是高古文字,而篆刻用字越古越好的特性,使吴昌硕在浸淫石鼓文多年之后,终成一代篆刻大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