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一脸坏笑地问杜畿:“你当河东太守时,是不是将朝廷征调的孀妇们偷偷笑纳了?”杜畿义正言辞:“陛下何出此言!” 曹丕将手上的奏章丢给他:“你自己看吧!人家赵俨当河东太守,这么短时间,就给朝廷上报了大量的孀妇。这数量可比你在河东16年所征调的孀妇,都多得多!还说你不是中饱私囊!” 杜畿拾起地上的奏章,一目十行地瞥过,连忙跪下磕头,辩解道:“陛下,臣请召赵俨对质!臣在河东任职十余年,对当地孀妇数量了如指掌。赵俨必定是谎报数字!” 曹丕见杜畿信誓旦旦,不禁有所怀疑,但想起赵俨平时为人处事,必不敢做出欺瞒朝廷之事。便询问在场的众臣:“赵俨刚毅有度,必不欺朕!此事蹊跷,众爱卿如何看?” 左右既有茫然失神者,也有若有所思者,均不敢开口回复。 杜畿看着奏章,突地灵光一闪,向曹丕解释道:“陛下,臣明白了!在下于河东时所征调的都是寡居在家的孀妇。而赵俨所征调的,还包括已经再嫁的孀妇。再嫁之妇毕竟比守寡之妇多,因而臣所征调的孀妇远比不上赵俨!” 曹丕与群臣尽皆失色。 左右侍臣连忙跑到曹丕身旁,轻声告知:“陛下,各地上报的孀妇的惯例历来如此,均是包含再嫁者。只有杜大人在河东时,严格按守寡未嫁的标准执行。” 曹丕恍然大悟。 东汉末年由于天灾战乱不断,人口断崖式下跌,在户者,十不存一。百姓之中,妻离子散、户籍不存者,不计其数。 妇女在当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曹操在世时便要求曹魏各地太守统计当地孀妇数量,由朝廷强制征召后,再统一分配。 为了施行这项政策,曹操和曹丕可谓是“以身作则”,为下属做出表率。比如:曹操纳了何进的儿媳尹氏、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前妻杜氏、以及张绣的婶婶邹氏;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甄宓,又想将大臣桓阶的寡妻再嫁,只是被拒绝。这些人都是孀妇。 不仅曹魏如此,蜀汉和东吴鼓励孀妇再嫁的情况也不少见。 刘备娶了刘璋守寡的嫂子吴氏;桂阳太守赵范想将自己的寡嫂嫁给赵云,但被拒绝;孙权娶了陆逊守寡的堂嫂徐氏(同时也是孙权的侄女);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在丈夫周循死后(周瑜之子),改嫁给全琮;孙权的小女儿孙鲁育在丈夫朱据死后,改嫁给刘纂;东吴大将骆统的母亲便改嫁豫章太守华歆等等。 总而言之,孀妇再嫁于三国时期并不少见,当时的贞操观并未扭曲。上位者既已带头,下面的官员们自然便要努力推行孀妇再分配的政策。 只是魏国推行时,各地太守为了政绩,有些做过头了,即便是已经再嫁的孀妇也被统计在内。官员们将她们强制与家人拆散,由朝廷再分配。 原本一项惠民仁政,便由此成为一项伤民恶政。只有杜畿不像其他郡守那样乱来。 这种情况,有地方任职经验的朝臣都明白,唯有皇帝不清楚。曹丕发问时,群臣官官相护,无人点破。 曹丕想通其中关节后,既不愿、也不敢再往下追究。毕竟真追查起来,不知要牵扯多少人! 然而,杜畿却愤慨不已,语不惊人死不休:“臣之前所录入的都是亡者之妻,而如今赵俨却征调活人之妇!还请陛下降旨严惩!” 杜畿为何这般生气?除了他秉公持正的个性外,还与他的童年有很大关系。杜畿出身“京兆杜氏”,祖上多有在汉室担任要职者,只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便已衰败。 杜畿的生母早逝,父亲又娶了一位凶狠的续弦。杜畿的这位后娘到杜家后,杜畿的父亲很快便去世了。后来杜畿带着后娘到荆州躲避战乱,两人在乱世中相互依靠,杜畿对她异常孝顺。 只是这一路上颠沛流离,再加上早年的辛苦,杜畿的后娘不久便病逝了。杜畿痛哭不已,扶着她的灵柩要回故乡与父亲安葬。 杜畿与老乡结伙而行,在半路遇到了强盗。其他人都四散逃走,只有杜畿守着母亲的棺木不愿离去。 他站在原地,向强盗们拱手行礼:“你们想要得到财物,但我身无长物,只守着老母的灵柩,你们杀了我也无益!”强盗们折服于他的胆略及孝顺,便放他离去。 由此看出,虽然后娘对杜畿并不好,但好歹是杜畿仅有的至亲,她将杜畿拉扯长大,使杜畿不至于饿死路旁。所以,杜畿对她心存感激。 杜畿在河东担任太守16年,严格按照朝廷法令录入孀妇名单,对于治下的孝子、贞妇、顺孙,更是下令免除他们的徭役。 在想通赵俨等人毫无人性的做法后,杜畿自然将自己带入那些被拆散家庭的幼子的角色当中,希望朝廷出手整治。 曹丕听到杜畿怒吼后,面色骤变,群臣也惊恐不已。曹丕摆摆手,对杜畿说:“倒是朕错怪爱卿了,让赵俨再重新核实一遍,此事到此为止!” 曹丕将此事轻轻揭过,还担心杜畿不依不饶,立刻便让大伙散朝。杜畿还欲争辩,但曹丕已经起身离开,杜畿无可奈何,只能作罢。。。#三国# ![]() ![]() ![]() |
|
来自: 新用户2830kzGu > 《中国政治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