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千载似闻钟仪琴(雪岸)

 雪岸飞鸿 2022-05-23 发布于上海

千载似闻钟仪琴

雪岸

每当我点开《琴史》影印本,首先想到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郧邑大夫、郧公①、古琴师钟仪,就似乎他那动人心弦,且余音绕梁的古琴声,仍在郧子国也就是安陆的原野回荡。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雅、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宋·朱长文首著《琴史》,除了对古琴理论法则,如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等作了精当论述外,重点按时间顺序收录了上古至宋朝156名古琴圣贤、琴师、琴人。

·蒋克谦的《琴书大全》,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涵盖古今。所述内容包括琴论、琴调、制作、琴体、演奏、琴乐、琴人、史料、琴曲及解题,以及历代弹琴圣贤、名记载、杂录,包括辑录有关古琴故事、典故、诗赋、文(其中各类琴赋、琴诗数百数、琴谱古曲62首)。最突出的是记载了从远古到明朝历代弹琴圣贤、琴师、琴人203人。

《琴史》、《琴书大全》②著作,所推出的二百多位古琴圣贤,首为庖犠,“断桐为琴,修身理性”;次为女娲,“宓犠置琴,女娲和之”;再次神农、黄帝、尧、舜、禹。神农“测桐为琴,绳丝为弦。黄帝“以号钟之琴,奏清角之音”。尧“有神人畅,古之琴曲,和乐而作者,命之曰畅”。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禹“援琴作操,其声清以溢”。成汤、太王、王季、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继之。此后的孔子、子夏、子路、闵子、曾子等大家,汉高祖、汉元帝、唐太宗等帝王均为弹琴高手,代代延续,琴脉悠长。诗经之风尤重琴音。《关睢》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女曰鸡鸣》曰“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等。至于此后的琴师、琴人之逸事、趣闻多不胜数,融合于中华乐史之中,叫人目不暇接。

《太平御览》曰:“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治国家弭人民,无若乎五音者矣”。其意一言古琴之起源和要旨,二言古人鼓琴之时,风云会随之而起,可以使精神通彻,使百姓富足;琴音发自内心,意蕴深长,可以教化民众。一些专著还将乐,尤其是将琴与国之兴亡联系起来。《太平御览》借用太史公的话来阐述,曰:“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又曰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相通,如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报之以殃,其自然者也。故舜作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行何隘也。夫南风之诗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天下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得天下也。”

最令笔者欣慰的是,钟仪的大名就位列这二百余名古琴圣贤、琴师、琴人之中。在《琴史》中他排在第35位,在《琴书大全》中他排在第36位。其后人们比较熟悉的俞伯牙、钟子期、屈原、宋玉、卞和(因和氏璧而著名)、司马相如、刘向、王昭君、梁鸿、阮籍、稽康、陶渊明、白乐天、范文正公、欧阳脩等名人大家均在名单之内。

钟仪的琴艺,以及其乐官来源,首先在于他出身古琴世家。

《左传》曰:“(晋侯)问其族,(钟仪)对曰:'泠(伶)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其家是琴师世家,其父辈就是乐官,他继承家业,既是大楚的职业琴师,也是楚宫的乐官。

对后辈而言,祖传的技艺和职业,虽有“近水楼台”之便和遗传之利,但是得来也并非易事。同所有的成功者一样,也离不开个人异于常人的辛苦和努力。

《孟子·离娄章句下》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也是言及此意。就是如今仍在说的“富不过三代”。其本意在讲不能吃老本,仅靠先人没用,功业只能自己挣取。钟仪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他对古琴技艺之爱好之钻研,非常人可比。他不仅成为一代琴师,也同时继承了父辈的乐官之职。更为难得的是他将这种为人立世之道,传给了后辈,保持了家族的兴旺、荣耀,以及优雅的琴音的回响。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證》曰:“然则楚有钟氏久矣。昭王乐尹钟建乃仪之后,而子期又建之孙。皆非出自州犁之后,正合为钟离氏祖而昧子接,虽为钟氏亦不得为钟氏祖。今宜曰钟仪之先仕楚,以所食邑为氏,则姓系明矣。南唐汀州刺史钟全慕,又礼部侍郎钟谟,会稽人寿春节度使;钟章合淝人,生户部尚书处谦。”

撇开钟仪是否钟氏之祖不论,但仲仪有孙为钟子期,亦为逸事、幸事。尤其是其孙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千古流传,代代传唱,为后世在钟仪创造的“钟仪楚奏、才谢钟仪、南冠楚囚、楚囚相对、楚囚对泣”等诸多成语的基础上,又创造了“高山流水、伯牙绝弦(或曰伯牙碎琴)、破琴绝弦、六马仰秣、知音之交、峨峨洋洋”等成语。

《列子·汤问》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晋·张湛注曰:“发音,钟子期已得其心,则无处藏其声也。”

·蔡邕《琴操》曰:“十一曰水仙操,伯牙所作。十二曰怀陵操,伯牙所作(案怀本作坏,从宋本韩文考异引改,下同)。”又曰:“水仙操者,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先生曰:'吾能传曲而不能移情。吾师有方子春者,善于琴(案善于琴三字,从文选琴赋注引补),能作人之情(案作本作移,从文选琴赋改,北堂书抄乐部又引作化)。今在东海上(案上字从文选琴赋注引改),子能与我同事之乎?’伯牙曰:'夫子有命,敢不敬从。’乃相与至海上见子春受业焉(阙。按事类赋乐部注,引乐府解题,水仙操前段与此文略同。下云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之,刺船而去。旬时,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湧山林,沓冥怆然,叹曰:'先生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水仙之操。足证此文之阙)。”有人说,伯牙兴之所至,登高山,临流水,作《高山》、《流水》,广为传播。

俞伯牙与钟子期因高山流水之曲,遂为天下第一知音,则是后续之事。明·朱權《臞仙神奇秘谱》曰:“臞仙曰: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志者乐水之意。至唐兮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兮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吕氏春秋》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须臾之间也,志在流水进而不解也),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为世无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南朝··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曰:“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林虑山人钟期听伯牙鼓琴赋》曰:“惟伯牙与钟期,一则能清师旷之耳,一则能调园客之丝,惬易象断金之易,应诗人代水之词,审尔律吕不尔瑕疵,何千载之见遇,使二玅之同时。”

《王太真钟期听琴赋并序》曰:“樵童牧竖登孤丘,哀引南音,一何楚囚兴歌百里,又善于遊应事态,移体物声愁,或飞而不速,或拥而不留,愔愔泠泠,穷微达幽,一偶钟生之听,妙极百不周。”此赋穿越时空,将钟氏祖孙与伯牙串连在一起,亦为行文之妙。

在此,还要说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还见之于诸多话本,戏剧。元·马致远描写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即《江州司马青衫泪》在第三折提到钟子期,曰:“{雁儿落}我则道是听琴钟子期,错猜做待月张君瑞,又不是归湖的越范蠡,却原来是遭贬的白居易。”

·冯梦龙的《醒世通言》第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介绍,春秋战国时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乘船路经汉阳,偶遇马安山集贤村樵夫钟徽即钟子期,由伯牙弹琴、子期听琴、说琴,结为知音。一年后伯牙再访时惊闻子期埋首琴书,不幸去逝,便断弦摔琴,发誓从此不再弹琴:“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李昉《太平御览·乐部·雅乐》曰:“听琴瑟之声,则思忠义之臣。”

钟仪以一楚囚,戴楚冠,奏南音,为千载青史著名。其孙钟子期,以听琴为长,知高山,识流水,与伯牙楚国琴台结为知音,为万世人间逸闻。可以说是祖孙各展其能,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光照后人。

遗憾的是,历史文献没有记载钟仪是否创作过琴操,也未记载他的孙子钟子期在琴操上的创作成就。大概古人对楷模者的宣扬和记载,只选择进入史书者最突出最荣耀的一面。钟仪的大名之所以能永留青史,其渊缘除了他的琴师盛名,以及他将琴技传扬后世之外,更于在他遭遇磨难时展示的崇高人品。

在春秋时期,乐官的地位,由夏商的“琴為法器,以辨吉凶”、参与国家大事,到江河日下,转而成为地位低下的职务,琴师的地位不说自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曰:“初,公(卫献公)有嬖妾,使师曹诲(教也)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

钟仪能够摆脱这种低下的地位,受到楚王的重用,无外乎是既由于他的高超的古琴技艺,引起楚王的注意;又是他做人忠于事业又忠于楚国的品格,得到楚王的青睐。

就是钟仪这位鼎鼎大名的楚国琴师,《左传》首先给他的舞台,让他展示给世人的形象,不是他得心应手的古琴演奏,以及惊人古琴才华;而是叫人唏嘘的头戴楚国小帽,被人作为俘虏转送的“楚囚”。《左传》曰:“(成公七年)秋,楚子重伐郑,师于汜。诸侯救郑。郑共仲、侯羽军楚师,囚郧公钟仪,献诸晋。”又曰:“晋人以钟仪归,囚诸军府。”

历史总爱给人阴差阳错的玩笑。一个楚国首屈一指的古琴家,不在他施展才华的楚宫舞台上表演,却去主政一邑(县级邑),当什么郧邑的长官,而被称之为郧公。·永瑢《钦定历代职官表》曰:“(周书作雒篇曰千里百县,县有四郡)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晋谓之大夫,鲁谓之宰,楚谓之公、尹,其职一也)。”不必怀疑,正是因为钟仪精彩绝伦的古琴演奏,和他优秀的人品,得到楚王的欣赏,才给了他一个威风八面的县邑之公,而主政一方,成为封疆大史。

那时楚国的县邑,是“军政合一”体制。县邑长官是平时行政,战时领兵出征。楚灭国之后的县邑,战时动员的兵力可达到一军。邑公或曰邑大夫(也就是县令、县长。秦时大县为令,小县为长)就理所当然成为“军长”或“军帅”。楚国的权县、息县县尹也曾率县军为楚出战。隔行如隔山。一个乐官,一个古琴专家,去主政一个要邑,按常理应该多少有些勉为其难;再要领兵打仗,就更加匪夷所思。不是吗?公元前584年,郧公钟仪奉楚王之命,率郧邑之军,随楚子重伐郑,战败被郑国所擒。郑国又将他献给晋国,成为晋国的楚囚。

看来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能给人的多是一、二个方面的才能。真正的全才,毕竟凤毛麟角。后天给了世代琴师之后钟仪琴师的美名,也算是知人善任。却又让他领兵打仗,战败被囚,大概就是对他弃长就短、却要去当官主政的一种惩罚,令人遗憾之至。

且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是这阴差阳错带来的一场劫难,却叫钟仪以其娴熟的古琴南音技巧,和宁折不屈、坚守仁信忠敬,将琴的奥妙和做人应有的崇高精神,融合在一起,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集大成之底蕴,又表现了他爱国和坚守做人之根本的品德,而被惜字如金的左丘明,祥加阐述,载于《左传》,名垂青史。就此意义而言,楚王的“乱点鸳鸯谱”,却成就了郧子国也是安陆的先秦父母官,使他脱颖而出,名显千年。又叫人不能不伸出姆指,为楚王的“荒唐”点赞。

《左传》曰:“(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看到被囚禁的钟仪时便问左右:“那个头戴楚帽被囚禁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人献的楚国俘虏。”景公让人给钟仪松绑,并召见和安慰他,钟仪两次磕头表示感谢。景公问起他的世官,钟仪回答说:“是乐官。”景公又问:“你能演奏吗?”钟仪说:“先人就是主管这乐曲的,我不学这还能学什么?”景公让钟仪弹琴,钟仪弹的是南音。景公又问:“你们国君怎么样?”钟仪回答说:“这我就不知道了。”景公再三问他,他才回答说:“他做太师的时候,有司保事奉他,早晨去向婴齐学习,晚上去向侧学习,别的我就不知道了。晋侯对范文子说了钟仪的事儿,范文子说:“这个楚国囚徒是个君子啊。谈话时讲先人的职业,这是不违背根本;奏乐时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故里;举出楚君当太子时的事例,也没有私心;点名说到楚君的两位卿相,这是尊崇君主。不违背根本,这是仁;不忘故里,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别事理,用信来守护它,用忠来成全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便很大,也必定能成功。您何不让他归去,让他来成全晋国和楚国的交往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的话,重礼以待钟仪,使他归国去求和。

身为楚囚的钟仪,仍然头戴楚帽,是爱国;弹琴专弹南音,是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家乡;避开晋君提问的本意,委婉地回答晋王的提问,不暴露楚君的嗜好与行为,是既不忘做人的根本,也展现他的机敏。而受到晋王和范文子的欣赏,受到晋国的礼遇,并赋予他充当晋楚和好的撘桥人。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范文子作人物评价时特别称赞钟仪的“仁、信、忠、敏”。钟仪由此被后世称之为“四德公”,大加宣扬。从古至今的诗人也以诗词曲赋为之咏唱。当然诗人为了诗化钟仪的光辉形象,选择以“楚奏”、“楚音”、“楚操”、“南冠”、“楚囚”这类吸人眼球的组词入诗,将其“四德”隐藏在铿锵的诗句之中,显示了中国古诗词的无穷奥妙。

·王粲的《登楼赋》曰: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钟仪被囚禁,而奏楚曲;庄舄为楚官,却仍说家乡越国方言。思念故乡之情俱同,岂因穷困或显达而表现各异?

·骆宾王《在狱咏蝉》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秋日蝉声不断,引起的却是⾝陷囹圄的诗⼈的⽆尽愁思。

“长笛一声人依楼”闻名天下的唐·赵嘏,也是“赵依楼”的《长安晚秋》曰:“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长安城的秋色,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却如囚徒一般,困守京师这个非之地。短短的二句,写尽了诗人的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唐代的诗仙李白,将钟仪入诗更是接二连三,尤其引人注目。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曰:“楚怀奏钟仪,越吟比庄舄。”楚囚钟仪奏乐歌吟皆用楚音,心在怀楚;越人庄舄贵富不忘家乡,病中仍是越声。李白《流夜郎闻酺不预》曰:“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曰:“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据《李太白年谱》,李白此诗就是在“至德二载丁酉二月,永王璘兵败,太白亡走彭泽,坐系寻阳狱”时所书。

·苏轼《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曰:“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这身聚散如何穷尽,真不忍心以悲歌来学这个楚囚。苏轼还有一首诗《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二首》其一曰:“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

·文天祥《正气歌》曰:“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本是楚囚,却戴着楚帽,被人用驿车送到了极远的北方。此诗描写的是诗人被囚禁的遭遇。当然此诗以“天地有正气”开篇,高歌了浩然正气的惊天动地之力。

·元好问《太原》曰:“十年弄笔文昌府,争信中朝有楚囚。”十年来操持文牍,官至尚书省,怎敢相信原本的亲信大臣,竟沦落为“楚囚”?

·丁澎《度岭见长城》曰:“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秦女石:即山海关侧之望夫石,相传为秦时孟姜女望夫之处。苍茫的大海不能淹没山海关侧的望夫石,漂浮的云朵却欲遮盖楚臣的小帽。诗人登山,看着关外的长城,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思乡思国之情,一涌而出。

·宋琬《狱中长至呈同系诸公》“犹有钟仪数行泪,南冠相对共沾巾。”清初八大诗家之一的宋琬,因被诬与闻逆谋,下狱三年时所作。忽然想起有人作诗曰“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江山半美人”。宋琬狱中所作之诗,说到钟仪不是“两行泪”,却是“数行泪”,却又行行均是心在故国、情在家乡的沾巾之泪,对钟仪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登楼杂感》曰;“ 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革命先烈恽代英《狱中诗》曰:“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已摈忧患:已摒除个人得失。这里借用“楚囚?”表明虽然被囚,仍保持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这些诗词虽然没有直接描述钟仪弹琴技艺之高,但它对钟仪的咏唱,至今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给人以深思和启迪,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安陆人,作为一个对历史饶有兴趣的安陆人,为安陆在先秦时期出了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父母官而自豪而高兴!

备注:

①郧公:就是郧邑之公,主政郧邑之官,相当于邑长、县长。

②古琴系列书籍包括:《琴史》、《琴书大全》、《琴操》、《琴谱新声》、《琴学》、《琴旨》、《臞仙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趣翁琴趣外篇》、《伯牙琴》、《山谷琴趣外篇》、《秋林雅琴》、《无弦琴谱》、《玉琴斋词》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