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杂谈 052:天然礁石为何可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在泉州石狮的石湖村旁,有一个以航海家命名的古渡——林銮渡。我第一次来到此处时,是为了拍摄中宣部外宣节目《奥利弗游中国》。当时,奥利弗来到礁石上问我道,像这样的码头我们欧洲也有很多啊,为什么要来这里拍呢?很惭愧的是,当时我对于林銮渡也没什么了解,竟然也无言以对,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如今,随着泉州申遗成功,林銮渡已经成为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之一,这块看似不起眼的大石头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呢?它的故事可以从东晋时期说起……

《奥利弗游中国》拍摄于林銮渡

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纷纷南迁,他们衣冠南渡,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泉州地区的开发,内陆腹地迅速发展,尤其是采矿及冶炼业、陶瓷业、丝绸业的大发展,使泉州具备了开港的条件。
唐初,由于与西北突厥等少数民族发生战争,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滨江面海的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迅速崛起,一举跃升为与广州、宁波、扬州齐名的四大外贸港口之一。

河南洛阳的林氏家族,自东晋南迁就落户于晋江东石。林氏家族以航海为业,经三百年,打造出一条繁荣的海上贸易通道,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林銮,是林氏家族的后起之秀,著名航海家,曾首航勃泥(加里曼丹岛),是泉州与东南亚群岛航线的开拓者。他牢牢抓住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机遇,扩大海上贸易,活跃于泉州到东南亚一带,对外销售丝绸、陶瓷等,买回楠木、象牙、茴香、犀角、樟脑等。因经营有方,利润丰厚。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航运需求,林銮在唐开元年间(713-741)投入巨资,在沿海建造了七座石塔,作为引航航标。唐天宝年间(742-755)他又雄心勃勃的建造大型商船,船长达五十多米,高十三米,宽十余米,可载货物三万余担。像这样的大船,林家在鼎盛时期多达百余艘。

航标塔有了,大船也有了,生意越做越大了。那么,问题来了,更大的船需要更深更宽的水道,海量的货物也需要一个便于集散的码头。

自古以来,泉州蜿蜒曲折的海岸线孕育出了许多优良港湾,沿海一共有三湾十二港,其中最大的就是泉州湾,林銮通过精心考察,就把码头的位置选在了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西北,后人把这个古渡头成为“林銮渡”。

林銮渡的位置


作为著名的航海家,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林銮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其中大有门道。林銮渡位于泉州湾出海口南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量大,泥沙淤积少,航道深,利于通航;它的东侧是向北凸出的石湖半岛,极大地削弱了外海的影响,风浪较小,利于停泊作业。

石湖半岛


岸上地形平坦,利于货物存储和集散;岸边为坚硬的花岗岩基岸岸线稳固,使码头历经1300多年依旧保存完好。

林銮渡

林銮渡充分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海底两块坚硬礁石作为渡头,礁石面积约50平方米,退潮时完全裸露,大潮时基本被淹没,这样,在渡头边就形成了数米的落差,大型船舶可乘潮出入,极大地提高了通航能力。

林銮渡

古渡头嵌砌于海底礁石盘上,两块礁石之间的堰堤是用每条千斤的条石砌筑而成的,十分牢固。虽然涨潮时,它完全被淹没,但它增加了渡头的作业空间,使更大吨位的船只可以轻松出入。

礁石码头

礁盘边缘凿了许多石鼻孔,是用来系缆舶船的。礁石上有许多深凿的石坑,有的是用来安放石柱围系缆绳的,有的是用来安装木吊杆方便装卸货物,大大提高了码头的工作效率。

礁石多数时间卧伏于海水之中,退潮时,表面湿滑,且坡度大,行走困难。因此,在其近岸一侧临海的斜坡上,还有1300多年前人工开凿的台阶,其中有六条保持完整。

礁石码头

入宋以来,陆上丝绸之路完全被阻断,泉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公元1087年,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在朝廷政策的扶持下,泉州港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

为了进一步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官员傅琎在码头内侧1修建石构平梁栈桥,作为码头的引桥。它将海岸与码头、礁石相连接,使码头整体呈丁字形,功能更加完备。栈桥将大礁石和陆地连为一体,既方便从大礁石处停船登岸,还可以在高潮位时作为靠岸的设施。

引桥名为“通济栈桥”自古沿用至今,曾在1639年(明代)重修,近代也进行过相关整修。栈桥最下层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质桥基,其上部可见后代对栈桥的多次修补痕迹。

通济栈桥

矗立在林銮渡头旁有座石碑亭,亭内竖立一方碑刻,居中“再借亭”三个大字出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大学士、晋江青阳人张瑞图手笔。

“再借亭”的由来与明代清官曾樱有关。17世纪初期,江西人曾樱在泉州任职,负责海防事务,他信任并重用海军将领郑芝龙,征服袭扰泉州湾及台湾海峡的海盗集团,保证泉州海外交通航线的安全,深得民心。在曾樱离任之时,泉州民众恳请朝廷同意,“再次借用”曾樱留任泉州,并在此处修建这座富有故事内涵的“再借亭”。

再借亭

为了适应贸易运输的需要,古泉州港出海口和晋江两岸曾布设一系列大小码头,林銮渡作为宋元泉州外港码头之一,与位于江口的诸多内港码头一起,构成了古泉州港完整的码头设施体系,见证了泉州港“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鼎盛繁荣。

曾几何时,这里客商云集,货物如山,来往的船舶停靠于码头,商人们在哨亭前排起长队,水手们吆喝着搬运货品,四周的商铺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忙景象,在此得以一窥。

时过千年,岁月流转,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这座古代码头早已完成使命,繁华不再。而伴随着泉州现代化港口、码头的建设,曾经的那片喧嚣,如今也都归于宁静祥和之中,只剩下温柔的海风,与栈桥上无数人踏下的足印,默默记录着当年的盛景……

这里现在归于宁静,成了游客最好的观日落之地,当夕阳西下,红霞洒满海面,远处的泉州湾跨海大桥依稀可见繁忙的车辆,近处却是安宁美好,让人引发无限遐想。

林銮渡日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