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无理而妙

 一中大语文 2022-05-23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意境之美,并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部精华所在。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我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奉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从一方面来看,是“荒唐”的,是“无理”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有理的,不但有理,而且是“妙理”,很生动。关键是这里的“理”是唐诗的“理”,和宋人诗话所谓“理”不是一回事。宋人的理是抽象教条之理,而这里的“理”是人情,和一般的理性不同。它不是直接的“理”,而是一种间接的“理”。间接是通过一种什么东西达到理的呢?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只作得一个'信’字……要知此不是悔嫁瞿唐贾,也不是悔不嫁弄潮儿,是恨'朝朝误妾期’耳。”意为不是真正要嫁给船夫,而是表达一个“恨”字,恨什么呢?无“信”,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期限,造成了“朝朝误妾期”。这就是说,这里讲的并不完全是“理”,而是一种“情”。从“情”来说,这个“恨”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这不是通常的理,可以说是“情理”。其境界不是一般的“意境”,而是“情理境”。

(摘编自孙绍振《意境的“情景交融”和直接抒情的“无理而妙”》)

材料二:

清代词论家贺裳总结前人创作经验,提出了“无理而妙”的理论。贺裳而后,对“无理而妙”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些论述多囿于典型范例的罗列与介绍,缺乏从理论的高度俯瞰其审美内蕴,仍然局限于贺裳所论及的中国古典诗词范围。事实上,“无理而妙”概括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它既见诸诗词,也存在于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部类。

文学艺术的情感逻辑是“无理而妙”的摇篮。情感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它贯穿于文学活动之中。文学不仅再现现实,而且也表现主体情感。有时,作家要表现出典型环境中

情感,这种情感,密度大,浓重而强烈,常取反常的形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作主体要遵循情感逻辑,就不得不违反生活逻辑。形神兼备固然是好,但二者若不可得兼,则弃形似而取神似,虽无理却有情。在接受主体一方,由于情感逻辑压倒了生活逻辑,感情的满足压倒了对“无理”的排斥,从而与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形成一种默契。贺裳论“无理而妙”时所举二例,看似无情情更切,看似无理实有理,深刻地揭示了闺中少妇情到深处人孤独,由爱而生恨的内心情感世界。又如《窦娥冤》中写窦娥遭冤受刑,死前发下三桩誓愿:盛夏大雪,血酒白练,干旱三年,果然应验;《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梦而死,又因爱情感召死而复生;卡夫卡的《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等等,都是“无理而妙”的典型例子。

“无理”并不是胡编乱造,它是基于生活真实,并加以想象虚构而成的。透过它表层的无理性,往往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层的更为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理”就是有理,“无理”比有理更为合理,“无理而妙” 是艺术创造的极致,艺术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摘编自周然毅《“无理而妙”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作品中直接抒情是其大忌。

B.“无理而妙”的“理”,并不是一般的物理或生活中的事理、哲理,而是与人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C.唐诗的“理”不同于宋诗的“理”,前者的“理”是人情的“理”,后者的“理”则是抽象教条之理。

D.“无理而妙”作为一种文艺美学规律,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艺术部类之中,但后人论述的范围较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拉开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的距离,抒情就不会变成直白抽象的议论,并能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B.贺裳说“诗不可执一而论”,意即诗歌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可以因时因人而有不同,即所谓“诗无达诂”。

C.在古典诗词情、景、理三者的关系上,情与景的交融是形成意境的关键,情理相融有助

于形成“情理境”。

D.“无理而妙”是一种艺术极致,愈无理愈妙,因此,艺术家可以违背生活逻辑进行大胆的想象虚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无理而妙”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B.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C.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

D.古人亦不废议论,但不着色相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或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请结合材料,以《窦娥冤》或《变形记》为例,简要分析其“无理而妙”的原理。(6分)【参考答案】

1.C(“宋诗”与原文的“宋人诗话”不是同一概念。诗话是指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著作,不是诗歌作品。)

2.C (A.说法武断。B.材料一中贺裳的意思是不能拿常理去解释“无理之理”。D“愈无理愈妙”说法片面;因果判断不成立。)

3.D(“不着色相”意为不表现出来,不把意思说出来,强调的是含蓄。)

     4.(1)材料一:①开篇引出“无理而妙”的观点,②接着运用例证法、引证法(通过分析诗句和诗论),③指出“无理而妙”之“理”的内涵(不同于一般物理事理哲理),④再通过对“情”“理”关系的分析,揭示“无理而妙”的深层原因(是因为“理”中包含至情)。

(2)材料二:①先指出“无理而妙”的理论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文艺美学规律,②接着以中外文学作品为例,③论证了“无理而妙”虽违背生活真实但符合情感逻辑,①也符合艺术辩证法。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以《窦娥冤》为例:①窦娥临刑前发下盛夏大雪、血洒白练、干旱三年三桩誓愿且一一应验,这以生活逻辑来衡量是“无理”的;②但含冤受屈申诉无门的窦娥渴盼昭雪之情浓重而强烈,反常的表现形式看似“无理”,但其中包含着真切的情感,实为“至理”(“无理之理”);③它“妙”在虽违背生活逻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符合情感逻辑,因而“无理而妙”。

(2)以《变形记》为例:①《变形记》写人变成大甲虫,这以生活逻辑来衡量是“无理”的;②但它夸张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役、人被异化的现实,其反常的表现形式看似“无理”(不符合生活真实),却因其包含着人物想摆脱现实重压的强烈意愿而合乎“情理”(或:却因其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而合乎“情理”);③它虽违背生活逻辑(不符合生活真实)但符合情感逻辑,因而“无理而妙”。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