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读《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

 梦想童年594 2022-05-23 发布于江西

第二集主要是过渡,大致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集收尾,“改稻为桑”开局,胡宗宪上疏。这集有意思的地方是,借着改稻为桑和胡宗宪上疏,反映了大明朝“中央——地方——中央”的全部博弈过程。

1. 第一集收尾

这部分对御前财政会议、冯保作死和改稻为桑的国策做了个收尾。

(1)御前财政会议收尾

御前财政会议订了改稻为桑的国策,然后以誉王妃诞子报喜作了结。嘉靖作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放了一个“枣子”和“栗子”在报喜的案盘里。

文章图片1

嘉靖又装神弄鬼了一把,让吕芳猜自己是什么意思,吕芳会意,说是“早立子”的意思,也就是裕王储君的位置稳了,又恭维了嘉靖的未卜先知。嘉靖接着说了一句关键的话。

文章图片2

这句话也暗示了周云逸后台的事情,清流三人组一惊。肃卿瞪大眼睛的样子萌萌哒。

文章图片3

不过嘉靖没有继续这个话茬,只是吩咐了按祖制赏赐裕王,其中包括了二十名宫女和太监,也为冯保进御王府做了铺垫。会议完了后,嘉靖单独留下了严嵩父子,问了一句。

文章图片4

严世蕃冲上去想继续攻击,被严嵩拦住了。

文章图片5

严嵩为什么要拦住严世蕃?嘉靖对周云逸的事内心早已有了定论,现在不说反而能加深嘉靖内心对裕王的猜疑。而且开会时明显嘉靖不想追究了,多说也无益,反而会让嘉靖不喜,毕竟裕王才是嘉靖的亲儿子。

(2)冯保的出路

御前财政会议之后,吕公公回到司礼监,看到了冯保。冯保已经跪成了一个雪人。

文章图片6

冯保还是聪明的,至少知道怎样认错。吕公公心情复杂,想支开其他人,暗中从轻发落冯保。

文章图片7

陈洪知道吕芳的意思,不甘心,却也没办法,感受下陈洪眼中满满的恶意。黄锦平静得多,轻轻摇了一下头就走了。从后文来看,黄锦和冯保的关系应当还不错。

文章图片8

支走其他人以后,吕公公叫冯保起来,却怎么也叫不起,叫人一看,原来冻僵了。这个叫冯保起来的小太监一直回头看吕芳脸色。吕芳之威严可知。

文章图片9

吕芳让人把冯保抬了进去,让小太监给他取暖。冻僵了要用雪擦身体。

文章图片10

冯保回过神来,第一个反应就是认错。

文章图片11

吕公公一针见血,指出他的错误。

文章图片12

就是看到这,才觉得嘉靖可能并不是一定非要周云逸死,冯保自以为讨好了嘉靖,实际上却得罪了百官。嘉靖的命令应该是杖周云逸二十。同样是二十杖,可以只是皮外伤,也可以置人于死地。小说有写,冯保审周云逸后台是谁,周云逸不肯说,冯保于是“两只呈八字站着的脚尖突然向内一转,站成了内八字”,行刑的太监就get到了“这是死杖的信号”。官场这套暗号办事的规矩,古今皆同。周云逸死的这个锅,冯保背的也不算冤枉。

看冯保认错认的差不多了,吕芳告诉了让他去裕王府的安排。冯保自然是不愿。

文章图片13

吕芳开始劝导他,说了一番非常精彩的一番话。先是大家都印象很深的“为官三思”。

文章图片14

后一集里面胡宗宪也说到了为官三思,不过又是另外一番说法了。冯保领会了,但还是觉得去裕王府就是送死。

文章图片15

吕公公接着教育了另外一番话。

文章图片16

知大势者,吕公公也。吕公公说着说着,想到新皇登基后自己的命运,也开始伤怀了,这一段演得极好。

文章图片17

第一张图隐约能看到吕公公的泪光。冯保尚且可以“思危思退思变”,吕公公早就没有退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嘉靖要是驾崩,吕芳作为第一心腹,在新朝难有好下场。冯保不知听没听进去,但还是去了裕王府。

(3)清流派对策

这段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裕王府的詹事,谭纶。谭子理作为詹事,很受裕王信任,清流派给他的评价是“国士”。

文章图片18

清流派聚集在裕王府开小会,商量“改稻为桑”。张居正指出严党会趁机在浙江大肆兼并百姓土地,“改稻为桑”不但改不好,还会让浙江人民遭殃,想设法阻止严党,最好能在浙江烧一把大火到京城,趁机倒严。商量后最后拟定一个办法,就是派谭纶去浙江,争取严党关键人物+浙江巡抚+浙直总督——胡宗宪。

小说里这段其实写的比剧中拍得精彩。剧里面基本就是个过度,引出谭纶去浙江争取胡宗宪。小说里面有几处非常妙。第一处是张居正向裕王说了改稻为桑的弊病,裕王便问为何当时不向皇上陈奏,高拱的回答是“严党一开口,皇上便立马准了旨”,耿直如高拱,尚不敢对嘉靖直言,嘉靖治下之严可知。第二处是高拱和张居正作为后辈有时候会否定徐阶的话,三人之间暗潮涌动,只是现在有“倒严”这一共同目标才没激化矛盾;第三处是谭纶去浙江这事,并不是剧里那样自动请缨,而是张居正和高拱激将架上去的。谭纶知道此去浙江生死难料,他自己对生死看淡,但看到裕王也表现地浑不在意,谭纶内心有点酸楚。这么一段,倒是把清流这几人的性格和关系都写了出来。只是可能张黎是想把视线集中在倒严上面,所以剧的前半截把清流派的内部矛盾弱化了。

2. “改稻为桑”开局

这段可以看到大明朝中央的政策是怎么在地方上执行的。

(1)“改稻为桑”各方态度

在说改稻为桑的剧情之前,梳理一下各方对改稻为桑的态度。

嘉靖的态度:嘉靖其他都不太关心,对他而言改稻为桑能捞钱,补国库亏空,维持他奢靡生活的手段。只要百姓不反,不影响他的清名就行。

严党的态度:一定要做成。政治上,做不成就补不了亏空,亏空补不了嘉靖就要收拾他们。个人利益上,改稻为桑可以兼并土地,把控丝绸从原材料到生产的所有环节,相关官员可以从中捞钱。

清流的态度:想办法让它办不成。主要能在这事情上做文章,从浙江烧一把火到朝堂,加速倒严。也有一点是为浙江百姓着想,至于这一点有多少,天知道。

老百姓的态度:不愿意第一次看这个剧的时候,我一直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改稻为桑,毕竟不加赋税,种桑的收入要高于种稻的收入。直到后来看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首先,古代农民一辈子就种着那一分地,靠着土地出产的粮食养活一家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都烂熟于心。如果现在改种桑树,怎么买桑苗,怎么种桑苗,怎么施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这块地产生丝来产多少。打个不怎么恰当的比方,你是一个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机械工程师,朝廷说,我们朝廷认为码农产值高,所以你去做码农吧,至于你做码农是不是工资比现在高,对不起,我们朝廷不管啊(我们国家“互联网+”配套政策做的好,就避免了此类问题)。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粮食能吃,生丝不能吃。在农耕时代,粮食并不富余,没有生丝,穿去年的旧衣服还能活下来;但没有粮食,只能饿死。浙江当时倭寇作乱,世道也不怎么太平,如果家里种粮食,外面世道乱也还能吃种出来的粮食,人不会饿死。种桑树就不一定了,生丝要换成钱,钱再去买粮食,多出的两道交易环节出一点波动,就可能换不回足够的粮食,家里就有人要饿死。所以老百姓对改稻为桑是不会积极的,而一定要推行也并非没有办法。中央要推行基本国策,必须出台配套的资金和政策,最好弄个试点之类,看到有人获利自然其他人也会效仿。最关键的是,绝对不要急,事缓则圆,急了反而容易出乱子。可是严党是具体执行的人,他们还指望大肆兼并土地来获利,所以想方设法要逼百姓卖土地。而农民但凡有别的办法,是绝对不会卖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自古至今,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是一等一的大事,即使是工业经济发达的现在,仍然有红线不能动的基本农田,何况是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明朝。这种改法算是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是绝对无法成功的。

明白了这个,继续看下面的剧情。

(2)百姓护苗

“改稻为桑”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推行。淳安县就在新安江边上(新安江就是第一集御前财政会议提到修河堤超支的那条江,后续也持续有出现)。现在是四月份,青苗已经种下。为了逼迫百姓改稻为桑,先是有人下令堵住了所有的堰口,又带着官兵来踏稻田里的青苗。

文章图片19

一个老人冲上去护苗,小说里写“像是要护住自己的孩子”。

文章图片20

但显然老人没有止住踏苗的马,青壮年也被激怒了,一拥而上,引发了混乱。

文章图片21

带头踏苗的一个官员马上把保护自己青苗的百姓扣了个“反了”的帽子。真是千百年来屡试不爽的招式。对这大明朝的大多官员来说,百姓不过是“安安饿殍”。

文章图片22

介绍一下带头的这位杭州知府—马宁远(我不会告诉你们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老是分不清他和谭纶)。

文章图片23

马宁远此人是乡下出身,被胡宗宪看中,提拔为杭州知府。马宁远先是下令把护苗的百姓都抓了起来,带头护苗的那个是本地桑农—齐大柱。齐大柱也是整部剧的一个关键人物。那一身让人流口水的肌肉啊啊啊啊。这剧组演员好像拍的时候都会健身,杨公公最后露出的那身腱子肉也很好看。

文章图片24

抓起来之后,马宁远开始来审问,齐大柱这个回答非常赞,这股“谁为不平事”的气势和为沈炼报仇的朱七很像,也难怪朱七把齐大柱收进了十三太保。

文章图片25

然后马宁远开始说出了非常可怕的一段话。

文章图片26

只不过为乡亲不平,直接一个通倭的罪名就扣下来了,最后那句尤其可憎。接着马宁远又说了一番话。

文章图片27

这番话就是明白的威胁了,马宁远自己也是乡下人出来的,百姓不愿意改稻为桑他怎么会不懂呢,只是对他而言,百姓的想法一点都不重要罢了。后面的剧情里郑泌昌何茂才也想用“通倭”的罪名来诬陷海瑞,可见借 “剿倭”为名栽赃陷害早已是浙江官场常态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人,戚继光。

文章图片28

戚继光先是跟马远宁打了一阵嘴仗(话说戚将军的嘴皮子也很溜),惩戒了踏苗的士兵,把兵带走了,让马宁远无法继续踏苗。戚继光应该是被谭纶劝过来的,马宁远也知道。戚继光把官兵带走了,踏苗无法继续,老百姓闹着让马宁远把开始抓的齐大柱等人放了,马宁远为了威慑百姓,说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一段话。

文章图片29

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真是背脊发寒。说完之后马宁远带人押着齐大柱等回杭州,百姓没有办法,要不到人就只有跟着马宁远去杭州闹了。马宁远无法,只好回杭州,先去向自己顶头上司胡宗宪汇报。

(3)浙江官场介绍

胡宗宪正被拉着在江南织造局陪西洋商人看丝绸,在说看丝绸之前,先介绍下浙江官场的情况。京城朝堂的斗争借着改稻为桑在浙江展开,浙江的官员也各有各的派系,下面先来介绍下。

严阁老一派:浙江巡抚+浙直总督+兵部尚书胡宗宪,浙江布政使郑泌昌,浙江按察使何茂才,杭州知府马宁远。严党遍布全国不是假的,省里的一、二、三把手,杭州一把手都是严党。

浙江巡抚+浙直总督胡宗宪,相当于省长+军区司令员。剧里最佩服海瑞,但最喜欢胡宗宪。胡宗宪是严阁老的学生,严阁老信重他,也是谭纶此行要来争取的对象。

文章图片30

下面这位是浙江布政使郑泌昌,应该属于浙江的行政二把手,类似于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省长。

文章图片31

还有掌管一省刑名的浙江按察使何茂才,类似于公检法老大。

文章图片32

这两人都是小阁老的人,也算是浙江官场的一对活宝。郑泌昌瘦,何茂才胖,他俩搭档关系却很好(可能因为都有酒窝?)。名字取的也有意思,泌昌未必昌,茂才无毛才。

杭州知府马宁远,前面介绍过了,带兵踏苗那位,此处不赘述。

清流派:只有一个刚被派过来的谭纶,还是浙直总督参军,军区的职位,不参加地方行政。他的任务就是争取胡宗宪,想办法从浙江烧一把火到朝廷,帮助倒严。

文章图片33

宫里的人:上面几位都是地方行政和军队的长官,属于内阁下辖的百官。除了行政口和军区的长官,江南织造局也在浙江,当差的都是宫里的人。现在织造局的总管太监,也就是一把手是杨金水,是吕公公很信任的干儿子。杨金水从长相上来看其实是太监组里最像太监的。

文章图片34

河道监管李玄,杨金水的干儿子,觊觎杨金水的对食—芸娘。

文章图片35

芸娘是杨金水的对食,是大丝绸商沈一石买来送给杨金水的。

文章图片36

江南织造局只接受司礼监的领导,地方上的斗争和他们并无关系,杨金水的任务就是完成宫里交代的任务,多产丝绸,多卖丝绸,给宫里捞钱。关系介绍清楚了,继续看下面的剧情。

(4)江南织造局卖丝绸

马宁远要找的胡宗宪正在江南织造局陪着杨金水接待外国商人看丝绸。与田间地头的一片狼藉不同,江南织造局正奏着没有烟火气的昆曲。小说里特意强调了只有嘉靖年间才能达到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这个昆曲班在后面被鄢懋卿花二十万两银子买下来送给了严嵩,严嵩又转手送给了徐阶。

胡宗宪没有注意听曲,此时应该是累极,正闭眼养神。

文章图片37

杨公公叫胡宗宪一块去看丝绸,胡宗宪不想去,就让郑泌昌和何茂才跟着去。杨金水心知胡宗宪不愿,又怕他走,就说了留他的原因。要派兵保护也印证了御前财政会议上说得海上商路不通的事实。胡宗宪苦笑回了一句。汝贞也不容易啊。

文章图片38

然后杨金水带着郑泌昌、何茂才去陪外商看丝绸。今日车展要配美女,古时卖丝绸当然也要配上。芸娘在一堆丝绸间安静地做个美女子。

文章图片39

注意西洋商人看芸娘的眼神。

文章图片40

杨公公长袖善舞,推销的一把好手,郑秘昌、何茂才也殷勤地为外商解说,生意自然谈的极好。来一张郑大人为了克服语言困难模仿蚕吐丝的萌萌哒皂片。

文章图片41

此时,马宁远却被挡在了织造局外。对着百姓甚至戚继光那么神气的马宁远,对着织造局看门的小太监却只能忍气吞声,一再恳求。

文章图片42

马宁远说有人造反了,看门的太监却不为所动。听到动静,胡宗宪的亲卫兵队长出来,再三说了之后才把马宁远接了进去。

文章图片43

可以看到,这些太监从头到尾都不把百姓当一回事,百姓造反还不如杨公公看丝绸重要。而马宁远一口一个“倭寇煽动造反”,实在可厌。小说里面还有个细节,这个看门太监放他们进去前,特意低声对亲卫兵队长说了句“有事可是你的?”,这个细节尤其传神。

马宁远被领了进来,恰好杨公公带西洋商人看完丝绸回来,赶着给胡宗宪报喜。

文章图片44

一共谈好了五十万匹丝绸,七百五十万两的生意。去年国库亏空八百多万两,这笔钱除去成本应该能补上亏空的一半。开始色迷迷盯着芸娘的西洋商人趁机提出了另外一笔生意。

文章图片45

芸娘是杨金水的对食,杨金水却似不太在意,把问题踢给了胡宗宪。胡宗宪回答。

文章图片46

给汝贞点个赞,我们天朝不卖人。说完,胡宗宪看见马宁远,心知有事,便让几位客商先会去休息。杨金水何等机敏,赶紧带西洋商人去进行古往今来招商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游览吃喝。胡宗宪边往外走,马宁远边汇报了总督衙门百姓闹事的事情。

(5)“改稻为桑”浙江官场角力

胡宗宪、郑泌昌、何茂才、杨金水、马宁远来到了总督衙门口,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象。百姓跪在浙直总督门口,谭纶正站在大门中间。

文章图片47

谭纶后面的匾是“海不扬波”,这四个字也含了“海瑞”两个字,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巧合,后面海瑞也是谭纶举荐的。马宁远冲上来,先不说这么多百姓怎么办,马上就攻击谭纶和戚继光。

文章图片48

而谭纶此时正充满期待的看着胡宗宪,但胡宗宪的眼神却充满了沉重和忧郁,这个眉眼官司也很精彩。何茂才仿佛没有察觉,冲上来就说要抓人。

文章图片49

何茂才可是掌管公检法,这抓人的气势可是一点不按《大明律》啊。胡宗宪怼了回去。

文章图片50

胡宗宪都表态了,其他人也跟着一块走后门了。小说里加了个小细节,其他人都跟着胡宗宪走了,只有杨金水不愿意走路,还是坐了轿子跟上去的。可见宫里可是相当跋扈的,胡宗宪是浙直总督+浙江巡抚+兵部尚书,杨金水只是江南织造局的总管,可是一点不理会的。

进了总督衙门之后,开始就百姓闹事进行了“大家一起怼谭纶”的座谈会。

其他人都落座了,谭纶还没落座,马宁远就先来了个下马威(马宁远在严党这一行人中官职最小,又是这次踏苗的直接执行者,他开怼最合适)。马宁远先是拍了桌子,然后大帽子就扣上来了。

文章图片51

马宁远对谭纶倒是和对百姓一样不客气,和在织造局衙门低声下气完全不同。谭纶被胡宗宪叫去外间落座,郑泌昌发言了。

文章图片52

郑泌昌不愧是小阁老的人,这万事都往宫里推的手段真是66的。一口一个内阁,一口一个宫里,表面上一句话都没有说谭纶,却句句都在怼谭纶和内阁宫里作对。最重要的是,这番话是说给杨金水听的,能拿宫里的人当枪使自然是最好的。

杨金水在浙江多年,自然心里明白,只当什么都没有听到。何茂才特意看了眼杨公公,见他什么都不说,继续怼。

文章图片53

何茂才和郑泌昌真是一对好搭档~刚柔并济啊。先是郑泌昌暗着把谭纶安上和朝廷作对的帽子,何茂才赶紧接话,逼着谭纶自己出来认下。

所有人都等着谭纶出来说话。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胡宗宪竟然出来接这个锅。

文章图片54

所有人都惊呆了,在场人的表情都很有意思,尤其是谭纶那惊喜的神色,我改站一秒胡谭CP。胡宗宪说完之后,没有继续纠缠这个话题,反而问了郑泌昌借粮食的事情。

文章图片55

明显郑泌昌没把借粮当一回事。因为对他而言,百姓有没有粮吃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小阁老只在乎他能不能把稻田改成桑田,他自己就只关心能不能在兼并田地里面分一杯羹。

胡宗宪听到了回答,继续说。

文章图片56

看了这段森森爱上了汝贞。浙江官场这几人里,郑泌昌、何茂才、马宁远自然不必说,是丝毫不关心治下的百姓。杨金水更是漠不关心,浙江造反也反不到他头上,只要能对吕芳交代就行。就是谭纶,背负的也是从浙江烧一把火到朝政的任务,难说内心里有怎么为浙江百姓着想。只有胡宗宪,好歹会关心底下人民的死活,最难得的是冒着被严嵩猜忌的可能却不回避问题,一肩能把责任挑起来,当得起一个“仁”字。

说完,又派马宁远去把抓的百姓放了。

文章图片57

马宁远虽不愿,也无法,只得照办。

杨金水这时终于开口了。他无意介入严党和清流派的斗争,但这个时候他要给胡宗宪提个醒,改稻为桑势在必行。

文章图片58

胡宗宪马上接口,说要向朝廷上奏疏请求调粮。

文章图片59

杨金水没听胡宗宪说完就走了,走的时候特意给谭纶行了个礼,对其他几人却理都没理。杨金水还是聪明人啊,谭纶毕竟是裕王府的人,裕王是储君,为长远计,他也是不会得罪的。

胡宗宪请求调粮的上疏到了京城,掀起了一场风波。

3. 胡宗宪上疏

借着这个事可以看下地方——中央的博弈过程。

(1)严党的反应

胡宗宪直接上疏到了内阁,而不是通政司。这里面是有一番官司的,小说里面有写,但是剧里面没有拍出来。一般而言,各个地方的奏疏是需要先送到通政司,再由通政司分发到各个机关。通政司能决定哪些奏疏能上到朝堂,哪些会被“淹”,即使淹不了,也能最先知道奏疏内容,最先商议对策。而掌管通政司的通政使罗龙文,是严世蕃的第一心腹,就是下面这位。

文章图片60

胡宗宪以前的奏疏也是先送到通政司,再由通政司送到内阁。而严嵩年事已高,几乎不去内阁值房,奏疏先送到内阁值房,会有人再送到严府,再由严嵩在府里议好报送司礼监。而这次上疏胡宗宪绕过了通政司,直接送到内阁,是为了绕过严世蕃直接向严嵩进言。而恰好送到的那天是徐阶在内阁当值,徐阶谨慎,也没有拆开,还是送到了严府。严府的一切事宜都是严世蕃掌管,看到这封奏疏自然怒气冲冲,一是因为里面的内容,阻碍了改稻为桑和兼并土地;除此以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胡宗宪竟然敢绕过他直接向严嵩和嘉靖进言。所以小阁老怒气冲冲去找爹,再次使出了诛心大法,给胡宗宪扣上“想留个退路”的大帽子,想让严嵩恼胡宗宪。

文章图片61

“无田则失民,失民则危国。”这句话后面又出现了,原话是海瑞说的,胡宗宪在奏疏里用了。小阁老在朝廷待久了,沾染了搞政治最大的一个毛病:看人不看事,论心不论迹。小阁老并不在乎胡宗宪说的对不对,只在乎胡宗宪说得顺不顺他的意。胡宗宪这道奏疏是要朝廷先调派足够的粮食给浙江,再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这样才能减少百姓“改稻为桑”的顾虑。这样也势必会放缓“改稻为桑”的进度,也会让兼并土地受到阻碍,这本就让严世蕃恼火。而胡宗宪绕过通政司直接把奏疏送到内阁,更是火上浇油。罗文龙又添了一把火。

文章图片62

罗文龙说得更明白,这道疏是胡宗宪投靠裕王的投名状。严嵩何等精明,一下子就看穿了这两人的把戏,给胡宗宪开脱。

文章图片63

严嵩说的这段话说的在理。“胡汝贞不是这样的人”,不枉胡宗宪对严嵩的一片深情(对的,就是一片深情!)。严嵩虽然“大奸似忠”,但为人处世其实不错,对严世蕃舐犊情深,对胡宗宪爱才心切,为嘉靖遮风挡雨,对徐阶私下也多有示好。即使是被钉在历史柱上的奸臣,他也是个好父亲,好老师,甚至也是一个不错的朋友。人性的复杂也正在于此。

小阁老听了之后,表示不服。

文章图片64

严嵩继续为胡宗宪解释。

文章图片65

严嵩这句话相当于否定了严世蕃的做法,小阁老马上炸毛了。

文章图片66

严嵩也有点生气,继续教育严世蕃。

文章图片67

教育完严世蕃,严嵩开始谈胡宗宪上疏的事情。

文章图片68

从这段话里面可以看到,胡宗宪的话严嵩是听进去了。这句“不是你我之福”是剧里面改的,小说里面的原话“不是国家之福”,这个改动也很不错,比较契合严嵩大奸似忠的形象。

严世蕃当然不愿意有其他改法,还指着那里出银子呢,马上接口道。

文章图片69

为啥老百姓要把丝卖给小作坊呢,因为大作坊想低价收购嘛。说白了,这种改法就是用行政手法兼并土地,把全产业链的利润都赚到,与民争利而已。

罗文龙跟着帮腔。

文章图片70

“百姓卖也得卖,他不卖也得卖”,真是和马宁远那句“全浙江人都死绝了也得改”相映成趣。罗文龙也是厉害人,最后一句话戳中严嵩的痛处。严嵩于是下了决定,不去管胡宗宪上疏里说的话,决定还是按原来的办法改稻为桑。接着吩咐严世蕃把奏疏交给吕公公。

文章图片71

罗文龙赶紧拍马屁&卖弄一番。

文章图片72

严嵩赞了一句。

文章图片73

小说里面是“知微知彰者,罗龙文也”,更贴合一点。严嵩夸奖罗龙文,严世蕃倒是一点不吃醋,大约胡宗宪并不怎么买小阁老的账,罗龙文对小阁老事事顺从。

剧里有个小细节很有意思。严嵩吩咐严世蕃拿着奏疏去找吕公公,严世蕃从严嵩手里拿过那份奏疏的时候,严嵩犹豫了一下。

文章图片74

为什么犹豫呢?因为胡宗宪的话严嵩是听进去的,他不是不知道改稻为桑对百姓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改稻为桑会逼反百姓危及国家,他不是不犹豫,只是最终还是选择了保全自己。作为普通人,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最大的危害也不过做个带路党。但严嵩是首辅,他如果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国家和人民之上,造成的后果是会危及国家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一人之下的首辅也不遑多让。政治家要能够承担“恶”,但更要知道自己承担“恶”是为了什么。“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知易行难啊。嘉靖鱼肉百姓,严嵩就是那鱼肉的刀。

(2)裕王府反应

再来看裕王府。此刻高拱和张居正都在看谭纶的信。张居正知道胡宗宪上疏,自然很高兴。

文章图片75

高拱却觉得不那么乐观,他认为严党可能会淹了这封奏疏。

文章图片76

徐阶觉得严嵩淹不了。徐老师还是更厉害点。

文章图片77

高拱接着反驳。

文章图片78

徐阶没有继续和高拱争辩,只说下午皇上来了就知道了。因为下午嘉靖要来裕王府,徐阶三人就都告辞先走了。

这段书里要更精彩一点。书里面胡宗宪的奏疏送到了内阁,内阁当时当值的是徐阶。高拱意思是如果徐阶拿着奏疏亲自去严嵩府上,严嵩肯定不好意思不给徐阶看,这样奏疏就淹不了。而徐阶一向谨慎,即使知道胡宗宪奏疏的重要性,仍然是和往常一样,派人把奏疏送去了严府。高拱在裕王府里直接怼徐阶“诸葛一生唯谨慎,可多少事情就坏在'谨慎’二字上”。这话算很重了,裕王对徐阶也生了不满。剧里为了把视线集中在倒严上,把清流派内部的矛盾都淡化了,这段也就改没了。

至于嘉靖对胡宗宪的奏疏怎么看呢?且看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