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马,因偷吃庄稼而被农夫扣下,学识渊博且能说会道的自贡,自告奋勇去讨要,可是,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不但没有讨要回来,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令众人惊讶的是,最后,大字不识一个的马夫仅一句话,农夫就高高兴兴的把马给还了。 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偷吃了一位农民的庄稼,这位农民很生气,就把马扣住了。 孔子的弟子当中,子贡最是能说会道,于是他便自告奋勇的去交涉。先是跟农夫赔礼道歉,然后又给农夫讲了很多大道理,从诗经讲到尚书,使出浑身解数,费尽了口舌,可是农夫就是不肯把马还给子贡,并且对子贡满脸的不屑。 子贡只能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我就知道你处理不了,我让马夫去说 ,肯定几句话下来,农夫就把马还给我们了。”孔子看到子贡回来后,哈哈大笑的说道。 “啊?为什么? ”子贡满脸疑惑。 “你是不是用你的满腹经纶去跟农夫讲大道理啊?”孔子问道。 “是啊,有什么不对吗?”子贡说。 “你呀你,你说的这些农夫压根听不懂。这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供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你说,怎么能行得通呢?”孔子说完之后,又说,“我让咱们的马夫去讨要,你好好看看马夫是怎么做的。” 于是马夫就去农夫那里交涉了。史书上的记载就一句话。“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于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 意思是,你从来没有到过东海去耕作, 我也没有来过西方,可是庄稼是长得一样的,马不是人,在他们眼里哪里的庄稼都能吃。所以我的马并不知道你的庄稼不能吃。 农夫听了之后,觉得是这么个道理,而且从马夫的衣着言语中,觉得马夫和自己是同道中人,于是就高高兴兴的把马还给了马夫。 在这个故事中,刚开始孔子已经知道了结果,他为什么没有阻止子供呢?因为实践出真知。如果刚开始就不让自贡去,不让子贡在实践中去锻炼去学习,子贡永远悟不了这么通透。 另外呢,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马夫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也有比学识渊博能说会道的子贡强的地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