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些版本的中国通史值得一读

 老友mk09qda3vs 2022-05-23 发布于天津

市面上各类中国通史良莠不齐,有些则带有浓厚的时代烙印,意识形态语言过重。如何鉴定适合自己或者可供孩子入门的通史,仅就个人浅薄的阅读经历,略谈下当下通行的几个版本的优劣,供方家指正。


吕思勉《中国通史》
吕思勉撰写的中国通史共计两种,一是《白话本国史》,二是《中国通史》或《吕著中国通史》。前者出版于1923年(商务印书馆),属早期作品,后者分上下册,上册出版于1940 年,下册出版于1944 年(开明书店),属成熟期作品。从品质上讲,显然以后者更胜一筹,可作为阅读中国通史的首选,其优点是清晰,,缺点则是单薄,这由其写法所决定,以区区两册,论上下数千年,只能长话短说,所以此书只适合入门,而非深造。


张荫麟《中国史纲》
如果说吕思勉的成就,更多来自后天努力(相传他把二十四史读了至少四遍,其所下苦功,当世不作第二人想),那么张荫麟的成就,更多来自天纵英才(张荫麟天资之高,连陈寅恪都叹服不已)。吕思勉出版《白话本国史》那年将近四十岁,张荫麟的寿命却止于三十七岁,写作《中国史纲》之时年仅三十,惊才绝艳,并世无双。对于这本书,无论文采还是见识,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怎么誉美都不过分,至于缺点,只能归罪于苍天或命运,造化弄人,使张荫麟英年早逝,导致《中国史纲》只写到东汉,沦为残篇。


钱穆《国史大纲》
与吕思勉《中国通史》相反,钱穆《国史大纲》适合深造而非入门。作者对“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似乎太深了,从而积淀为一种成见,这容易误导初学者,却不妨作为研究者的靶子。此外,钱穆一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在香港新亚书院的讲义,为其弟子记录整理,成《中国通史》一书,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较之《国史大纲》的文言写法,则更明白晓畅。


傅乐成《中国通史》
这本书的优点是老实,缺点也是老实,最适合作为消毒工具——假如你中过范文澜、翦伯赞之流的中国通史之毒。


陈恭禄《中国通史》
陈恭禄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名字,他在民国学界,一度光焰万丈,1949年后却几乎销声匿迹,湮没无闻。身名俱灭的同时,作品随之蒙尘,事实上,他的《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相比同名著作,毫不逊色。拿《中国通史》来说,“义理、词章、考据三者兼备”,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不过这本书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如吕思勉《中国通史》一样,所采用半文言写法,可能令今天的读者望而却步,第二此书共六十篇,前二十篇属于成稿,后四十篇则据作者遗稿整理而成,这中间的断裂,终归是一个遗憾。


剑桥中国史
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按计划共十六卷,最早一卷出版于1978年,迄今整整四十年,不过,哪怕经历了四十年之久,这十六卷还是没有出齐,《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和《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依然在孕育之中,《剑桥中国上古史》《剑桥中国五代十国及宋代史》《剑桥中国清代前期史》等尚未译入大陆,通史之“通”,名实不副。就分卷而言,多人合著史书的毛病,一样不缺。当然,论分量和深度,无论中西,此书都首屈一指。


讲谈社中国史
讲谈社中国史与剑桥中国史同一毛病,都不配称作通史,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写完,后者没有出完。这套书共十二卷,大陆只引进十本,第十一卷叫《巨龙的胎动:毛与邓》,第十二卷叫《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有兴趣的朋友可留意港台版。它的优点:一是通俗,立足于大众路线,所预期的读者应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二是详尽;三是美观。至于缺点,一来缺少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论,二来各卷之间良莠不齐,譬如第一卷《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翻译有问题,第二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写法有问题,第十卷《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则是平庸之作。


哈佛中国史
哈佛中国史原名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倘若直译,应为“帝制中国史”或“中华帝国史”,由此可知它所书写的时段,帝制即皇帝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终于1912年清帝逊位,共和落地。从这一点上讲,这套书并非通史。它最大的优点即脉络清晰,尤其对比剑桥和讲谈社中国史。缺点则有两个,一是定位不准,力求通俗,实则学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