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记忆】莫多吉,我永远的牵念

 昵称54687424 2022-05-23 发布于青海

图片

米海莲 制

文/扈凤武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的、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

图片

说起我的老家——莫多吉,那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没有多少人知道或记住她。因为在我们村里,既没出过名人,也没有什么标志性的建筑物或者什么特别的物产。唯一可以拿来炫耀的就是村子对面的方台(石堡城)。据史书记载,隋朝五年,隋军修建石堡城设戍屯兵。这座海拔3600米的古城在唐代名传四城。据说唐朝以死亡数万人的代价攻取了石堡城。唐代诗人杜甫和李白都曾为石堡城赋过诗。

被我们称为方台的石堡城,山形独特,陡峭突兀,东、西、南三面均为千仞峭壁。顶上的两座烽火台从村里依稀可辨。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方台一大一小,山顶平坦,上面有石柱子,铁链子之类的东西,说是杨家将杨六郎拴过狗的,不知是真是假。还有人捡到过古钱币和旧兵器。看来,石堡城在古时候确实是兵家常争的军事要塞。只可惜,谁也不会去关注它。村里人也不了解方台的历史。因此,对村里人而言,它仅仅只是一座山而已。

图片

刘志强摄

莫多吉是蒙古语,森林多的意思。只可惜在我们村别说是森林,就连像样的树木也不见几棵。毕竟海拔3000多米,高寒缺氧,常年干旱少雨。林子倒是有一个,在村子东南边的大河沿上,有五六个院落那么大,里面除了低矮的黑刺树和河坝柳,再无其它树木。村子里现在也看不到成片的树木,零零散散的,这儿几棵,那儿几棵。没有可以供村民乘凉的大树。

村子不大,现在有260多户人家。总人口才一千过一点。常住人口就更少。居住着汉、藏、土、蒙四个民族。汉族占90%以上。农业生产以种植青稞、油菜籽为主。村庄地形东低西高,依山势而建的土庄廓参差不齐。记忆中的巷道有宽有窄,庄廓外的菜园子、猪圈有大有小。感觉很凌乱很随意的样子。现在也没多大的变化,土庄廓低矮破旧,只是大门变了,变新了,变阔气了。里面的房屋也变了,变大了,变亮堂了,变洋气了。由于现在很少有人家养猪,大多数猪圈都被拆除了。每条巷道都打上了水泥地坪,巷道显得宽敞了许多。去年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对旧国道边上的小铺子的大小作了统一的调整,门前栽了几株小树。看起来稍微顺眼了许多。

村子四面环山,东面是大小两座石崖和石堡城紧紧相连的山体,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南面两公里处是哈城村,再往南不远处就是海拔4898米高的南山(野牛山),常年积雪覆盖,高耸入云,形如顶天接地的神秘坐佛,默默地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们。西面和北面大大小小的山峰层峦叠嶂,延绵不绝。离村子六七公里的西南角上就是闻名遐迩的日月山。

图片

刘志强摄

村子里有两条河,一条是东山脚下从南山流下来的大河(药水河),那座村民们磨面的水磨房就修建在大河边上,吱吱嘎嘎的响声宛如一曲古老的歌谣。另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自西向东绕着村子缓缓流入大河。记忆中,以前村里人的饮用水就取自那条小河,也有人家会到村子西头小河旁边的泉眼取水,泉眼虽然不大,但清冽甘美的涓涓细流常年不断。村里人祖祖辈辈喝着来自西山脚下的小河水和这眼泉水,没一人得过大脖子病,也没见过大黄牙的人。即使不刷牙,牙齿也都很白。村里的水地灌溉,菜园子浇水用的也是这条小河里的水,在村庄西头挖了一条大水沟,把小河水拦腰截断,春夏季节浇水时,大部分的河水通过水沟引到水地里或各家的菜园子里。这条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的小河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村里交通十分便利,青藏公路109国道似一条黑色的带子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把村子分成上庄和下庄。现如今,109国道在村后的西山坡上架起了高架桥改道成高速路了。村子前面的东山脚下另一条通往共和县的高速路也已通车。原来的国道成了乡村路了,这样也好,没有了大货车、没有了跑长途的车,老人、小孩过马路再也没有原来那样的危险了。两条高速路占了不少的耕地,村民们多多少少得到了些补助。其余的山地早已响应国家号召退耕还草了。只有一小部分平地上还种着油菜籽和青稞,供自家食用或当饲料用。

图片

家乡的四季实在是太不分明了,好像只有两季,或是冬春,或是秋冬。严格来说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夏天。

小时候,每年的春天,依然狂风大作,雪花纷飞,感觉棉衣棉裤总也离不了身。春姑娘迟迟不来光顾家乡那干枯昏黄的田野。到了春末,到处是挖野菜的妇女和半大的孩子。歇地里的苦苦菜、野胡萝卜的牙尖刚冒出头就开始挖了,一阵又一阵的大风吹来,到处尘土飞扬。各色的棉线头巾在风中一扬一扬的。小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到处找人参果去挖,边挖边吃,吃得满脸满嘴都是泥土。快立夏了,地面才刚刚有了点绿意。风也柔和了许多。

我最喜欢老家短暂的夏天。喜欢夏天的小河,喜欢夏天的河滩。夏天到了,满河滩的马莲叶子绿油油的,蓝盈盈的马莲花开了一地,粉扑扑的水晶晶花向人们点头微笑,黄灿灿的打碗碗花紧紧地贴着草地总也不肯长大,还有许许多多叫不上名儿的五颜六色的野花开得到处都是。惹得蝴蝶蜜蜂呼朋引伴地赶来忙个不停。就连野菜也来凑热闹,什么猪耳朵啦,马萦菜啦疯了似地往大里长,绿毯似的河滩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一放学就跑到河滩,挖野菜、拔马莲花的叶子、摘野花、抓青蛙、做各种游戏,打闹声、哭喊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图片

美丽的河滩也是学生娃们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大一点的学生总会被重视学习的家长早早叫醒,端着课本在这里或读或背。听着山泉水叮叮咚咚的响声,闻着野花迷人的芬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迷糊的头脑一下子就神清气爽了。

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村里人洗菜洗衣都到这条小河里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笼子洗菜,只要把事先挑拣好的菜放进笼子,找一处水较深的地方,把笼子放进水里,抓着提把往下一沉再往上一提,反复几次,再用手拨弄拨弄即可。如果洗的是马萦菜那是最好不过的差事,边洗边玩边吃,因为只有马萦菜可以生吃。由于小河里只有几块适合搓衣服的石头,人多时轮不上的,洗衣服只好带上洗衣盆和搓板。那晾晒在河滩里的花花绿绿的衣物又是夏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图片

洗大件厚重的衣物非得到大河不可。每年夏天,家家户户都抽时间到大河里清洗过冬的棉衣棉裤,还有被单,炕单等。人多的人家要安排几天时间去洗,人少的人家至少也得一整天才能完成。一般男人们负责把衣物用大盆子或大背篼送到河边,下午再接回去,女人们负责清洗。渐渐长大的我也成了清洗衣物的一员。大河里到处是大石头,任你挑选,任你清洗。把衣物平铺在选好的石头上清洗极为方便也很省力。洗好的衣物晾晒在平坦的大石头上干得很快,一面干了翻个面,翻几次全干透了。衣服洗完了,晾晒的当儿也是我们玩耍得好时机。河边有各色的鹅卵石,林子里有各种的野花、野菜,这些都是女孩子们的最爱。

夏天的大河也是男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选个稍微僻静的地方,一个个脱得一丝不挂,像个泥鳅,扑通一声就不见了踪影,不一会儿水面上冒出几个圆圆的小脑袋。扑棱扑棱地互相泼起水花,嘻嘻哈哈地说着闹着。一会儿又不见了人影,估计在水里比赛憋气的本领吧。女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了,可怜巴巴地把脚丫子伸进水里,噼噼啪啪地使劲打个水花玩玩,有时也会挽起裤脚钻进浅水泼水玩。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对孩子们总是温柔以待,从没听说谁家的孩子被淹死或冲走。

图片

家乡的秋天来得很早,感觉还没欣赏够夏天的美,还没看够夏天的绿,地上的植物们早被冷酷无情的秋风催黄了。河滩里的马莲金黄一片。山坡上,平地里的庄稼也渐渐变黄了。国庆节后等庄稼收得差不多了,家家户户开始淹自家种的冬菜了。小河又开始忙活起来了,热闹起来了。一担又一担晒好的白菜被挑到小河边,各家的媳妇们、姑娘们大显身手,轮番上阵,你洗我挑,我洗你挑,手不停地洗着,嘴不停地说着,累了就坐在河边柔软的马莲上休息。几个回合,几担洗好的白菜就挑回家摆放在案板上或蒸笼里控上水了。

记忆中冬天的脚步总是急匆匆的。总有刮不停的大风,总有下不完的大雪。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河悄然结冰了,水越漫越多,冰滩也越来越宽。等冰冻结实了,大人们就会在冰上打上几个冰窟窿,便于取水,便于牛、羊、骡、马吃水。这时候,孩子们急不可耐地催着大人制作简易冰车。一有时间就带着冰车结伴来到这个天然的滑冰场,你追我赶,你推我搡,一个个把小脸冻得通红通红的,小手冻僵了也顾不上捂一捂。欢声笑语给冬天寂静的村庄带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一开始那些胆小的,技术不好的孩子摔了一跤又一跤,有把手划伤的,有把脸摔破的,也有摔得一瘸一拐的。这些对孩子们来说算不了什么,慢慢地,胆子大了,技巧也摸索出来了,滑的一个比一个顺溜。可爱的小河用另一种方式再次把河滩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图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的家乡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早些年,我们村由于土薄地瘦,干旱少雨,庄稼连年欠收。大部分人家吃了上顿没下顿。包产到户以后虽解决了温饱,但经济仍然拮据,常常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因此,逼出了一些大胆有见识的发家致富带头人。他们抓住商机,发挥各自的特长,有办砖瓦厂的,有开大发车拉客的,有开裁缝铺的,还有到日月山景区卖纪念品的。挣了钱的接着到乡上办了地毯厂,把大发车换成轿子车。山地退耕还草后,闲劳力越来越多了,接着有人办沙场,有人贩卖煤,有人做空心砖,有人贷款买了大货车常年跑长途运输,有人到工地开挖掘机。现如今又有一部分勤劳的乡亲们另谋出路,努力改善着自家的生活条件。有到县城开服装店的,有卖牛奶的,有卖馍馍的……不愿到外面打拼的人,有在村上开小饭馆的,有在自家门口开小卖部的,还有的做起了育肥牛羊的生意。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了。那些胆小的,老实巴交的,懒散惯了的人,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但凡挣了钱的年轻人们早就把家安到了县城里或省城里了。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自己打工挣钱。老人们舍不得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故土,更舍不得离开自己的老屋。空巢老人逐年增加。家里没有老人的,大门挂上一把锁子,人走屋空,撂下一个空落寂寞的院子。缺少年轻人的村子显得死气沉沉。这也不免让人担忧,家乡的未来将何去何存?

图片

现在的村里没有了小学校,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小河里的水大概是进了每家每户的自来水管的缘故,水量越来越小,小时候漫过河滩的冰滩不见了,孩子们也不会去滑冰了。光洁如镜的冰滩和冰滩上滑冰的孩子们像一幅淡雅的画儿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由于修了高速公路,上下两个河滩不再完整,不再美观了。河沿上再也看不到妇女和孩子们洗菜、洗衣服的情景。猪儿哼哼,羊儿咩咩,狗吠鸡鸣的热闹景象再也找不回来了。记忆中许许多多的美好随着时代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早已成为了永远的回忆。

图片




扈凤武,一个退休后开始学习文字涂鸦的人。喜欢文字,喜欢诵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