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陶陶 无法动员:“侵略者”的战争困境

 天宇春涛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以下视频来源于

王陶陶

04:06

代表着动员和战时经济的总体战在政治上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更可能是最难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让人民赤贫并牺牲性命,这样的事业若没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很少有人意识到,希特勒的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终走向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迟迟无法动员。

当时的大德意志帝国统治着荷兰、德国本土、波兰东部、奥地利和捷克等地,人口接近9000万,与美国人口规模相当,德意志民族的人口数量并不弱于俄罗斯民族。
但是,作为坐拥整个欧洲的大帝国,德国的军火产能在1940-1943年,不仅仅远远比不上美国,同时也比不上苏联和英国;
与此同时,德军兵力的补充速度也远远弱于苏联。
在东线战场,到了1942年后半年苏联战时经济和全民动员开始展现威力后,德军在很多战线上经常要面对兵力三倍甚至十倍于自己的对手(热泽夫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反攻阶段和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和)
1942年,德苏坦克产量对比是3926辆对24643辆;
1943年,德苏坦克产量对比是5315辆对19934辆;
1944年,德苏坦克产量对比是7908辆对15201辆(德国进入战时经济状态,产能大幅提升)。
02:47
为何会这样?
原因就在于,德国作为战争发动者,战争在德国本土之外进行,德国政府很难说服他的民众进入战时经济和全民动员。
我们必须意识到,战时经济代表着严厉的生产资料管制和商品配额,大部分经济主体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除非到了紧急关头,政府是无法迫使整个国家进入战时经济的;
另外,全民动员意味着政府将民众驱使到战场上送死,若非极端情况下,政府几乎不可能推动这种政策。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政府缺乏强有力的合法体制,仅仅依赖领袖的威望,那么一旦国家陷入灾难的状态,政府赖以运行的威信就会瞬间瓦解,几乎不可能推动战时经济和全民动员。
在1937-1941年的中日战争时期,日本基本不可能施行大规模兵力和资源的有效投放,只能艰难地逐次增加合法兵役人员和士兵参军时间,来应付前线战场的需要,始终无法投入决定性的兵力资源打垮中国的抵抗,这使得中日战争竟然持续八年之久;
在1941年6月的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只能依赖常备军和提升现役人员年限,甚至强迫盟军增兵来增加战场上的德军部队,这使得德军在战场上越大越艰难;在后方,德国军事工业奉行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工作日,产能之低到了近乎可笑的境地;这一状况直到1943年随着英美战略轰炸加剧,德国国会宣布战时经济和总动员转轨才开始逐步改变,到了1944年德国兵力和产能方才急剧提升,但这一切来得太晚了。
希特勒不敢宣布动员,也不敢宣布战时经济,因为这代表着战争后果的国内政治不可控,他对自己的密友、德国工业生产负责人阿尔伯特斯佩尔说,“你们认为战时经济和总动员是挽救局势的唯一办法,但我们不能忘记1918年革命的教训。”
02:37
更糟糕的是墨索里尼,这位意大利领袖战争爆发后从来都不敢宣布动员,只能靠不断征集预备役人员填充战争需要,最终,随着意大利军队在希腊惨败和西西里岛的沦陷,他的威望垮塌了,被政变掀翻。
如何了解现代战争史的人,都会明白,动员和战时经济并不容易,没有亡国的危机感,是不可能做到的。

以下视频来源于

王陶陶

02:23
1914年,德国战时经济依赖于俄军攻入德国东部的恐惧,当时德国面临亡国的危机;
1915年夏,俄罗斯的战时经济转变开启,依赖于德军攻入波兰的灾难危机感;
1914年夏,法国的战时经济转型,依赖于德军攻入法国的亡国危机;
没有灾难的危机感,一个国家是不可能进入动员状态的,任何领袖都无法在没有存亡危机的情况下,命令他的人民承受战时经济的沉重代价之同时还将人民用武器武装起来并驱使其进入战场,这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今天的俄罗斯面对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既无法进入战时经济,也无法实行动员,他的资源是极其匮乏的。就像那位伟人在评价阿道夫希特勒时所说的那样,“一旦闪电战的进攻失败,且对手进入动员状态,那么他的灭亡就不可避免了。”
02:31
但即便如此,二战德国的青年军事训练体系,也远比俄罗斯今天匮乏的后备军体系完备,元首极为精练的青训体系为德军拥有一支骁勇绝伦的精锐后备兵团奠定基础,相比之下,今天的俄罗斯,她没有这样的后备军训练体系,也无法动员能力,所以在战争潜力上俄罗斯只能与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相提并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