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因子的类型可分为风格、行为和基本面三大类,常见的风格类因子包括市场、市值和价值等;行为类因子包括反转、低换手和低波动等;基本面因子包括盈利和增长等。历史验证的长期有效因子:价值因子、质量因子、动量因子、低风险因子,大小盘因子。 行业趋势是推动动量因子的重要因素。这个行业趋势,一旦形成,不会像个股动量那样忽上忽下。这就是我们构建动量因子模型的一个基础,理解了背后逻辑,不去看个股动量,而是看行业动量。对行业动量进行一个排序。 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有两个标准:一是公司做的事情自己可以不断复制,比如麦当劳和星巴克,几十年来可以不断地跨区域开新店,在全世界成功复制;二是公司所做的事情别人不可能复制,具备独占资源、品牌美誉度、专利、技术、寡头垄断地位、牌照准入限制等特征,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定价权。 低估不一定马上涨,高估不一定马上跌,甚至持续的时间也未必很短。所以才有泡沫三原则的引申定理,负向泡沫的幅度永远不会超过正向泡沫;做空市场普遍看空的股票,不会有超额收益;相反做空热门股,则往往会死在泡沫破灭前。但是,从高估的品种退出,切换到低估的品种中,拉长看,不会错到哪里去的。 大家一论股市都是牛市熊市,非此即彼,但历史告诉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可以非熊非牛,美国曾十七年震荡,台港韩,英法德都有这样的牛皮猪市,有个股和板块的结构性行情,但没有指数大行情。期望只在指数牛市里淘金,观念落后早已被市场摔掉了一大街。股市十年为期一定是经济晴雨表,一二年可以随风摇。 每当资金推动型牛市出现,价值投资人通常有三种表现:1、螳螂挡道:过早做空,以至于倒在黎明前。如老虎基金罗伯茨。2、洁身自好:不参与。如2000年差点被骂死,等市场崩溃后又被奉为神明的巴菲特。3、浑水摸鱼:按索罗斯的说法是利用大众的错误,然后再抢先跳车,反手做空。如李佛摩尔1929年之手段。 人类倾向于对近期的经历(市场表现)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具体的现象(比如邻居大婶买了只股票上周涨了50%)给予更多关注,对于鲜明的事情(如股市连创新高)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往往忽视简单客观和无趣的事实(如市场平均每年的回报率和波动率)。 价值投资就是打造由伟大企业组成的复利机器价值投资就是寻找由伟大企业组成的复利机器。伟大企业给予投资者宽广的护城河,她们犹如皇冠上的明珠,非常稀少。你一旦找到她,就应该倍加珍惜,长时间陪伴,让她成为你的复利机器。 巴菲特在最新一封给投资者的信中称,自己嘱托太太,在自己死后,把10%的资金投向债券,90%投标普500指数基金。股东提问:你干吗不让太太投伯克希尔?难道是不信任你的继承人? 巴菲特:我太太已经很富裕,不用再赚取更高的回报了,让钱有安全的收益就可以了。 市场情绪是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对聪明人来说,市场情绪来带的是机会。我们都听说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但恐惧和贪婪都不是那么容易克服的。情绪的感染力远超出我们的克制力。持续的下跌,让机构也不敢动手,每天一个涨停板的诱惑足以让大部分人把原则抛之脑后。 心理学的各项实验表明,盈利时大众会变成风险厌恶型,而亏损时会变成风险偏好型。表现在K线图上就是上涨放量,盈利的投资者不断换手;下跌缩量,被套的投资者极少认输。这样,市场为了驱逐投资大众,会在牛市表现出慢涨急跌,在熊市表现出慢跌急涨。 从战略上看,暴跌必须买入,即便回头看不是底部,也要逼自己多多少少买一点,这是你一直呆在证券市场里的一个基本原则;其次,从战术上说,应该分批安排好资金,在大盘继续下跌的情况下,确保能一路买到七月中旬,或者你自己设一个想象力可及的最坏点位,比如2008年的最低位1664点。 从长周期看,股票无非是行业轮动加估值起伏。伴随股价走高,市场从侧重市净率,转向关注市盈率,然后迈向市销率市梦率,最终崩溃。其间还会叠加产能扩张,经营杠杆加大,毛利率提高,结果就变成了戴维斯双升再双升。 股票的核心来于买未来,未来的收益、增速、确定性才是最重要的。赚钱的方式大约有三种,1.做高成长股,赚高成长和泡沫的钱。2.做价值低估股,赚烟蒂的钱。3.做突发事件股,赚点机会的钱。比如,国家稀土政策调整,好行业产能爆发等。 当一个人听不得任何风险提示时,他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风险,而且是最难以察觉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被充分认识到,就不是大问题,当大家都在谈论危机的时候,市场将对危机有充分的预期,管理层也会努力化解,只有问题没有被认识到,市场缺少预期,管理层也没有做好准备或者采取了错误的行动,才会成为大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