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地与海洋:物质、时间、观念

 ldjsld 2022-05-23 发布于广西
原创 爱心花射枫 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纵论 2021-07-03 11:33

在人类尚且不能实现火星移民或稳定的其他星际移民之前,对地球之上的陆地与海洋的安全与经济依赖近乎恒久,并催生了(还会持续生成)相关的文化底蕴。不论是承认地缘政治魅力还是反对地缘政治规律的观点,都无法抹杀人作为空间存在的事实,更不能说随着技术时代的变革与战略观念的变化,就能够轻易推翻传统的地缘政治视野。国家之间最具生死攸关利益博弈的仍然是领土、领海、领空,领空又严重依赖于领土和领海的存在。至于太空、网络空间的技术革命产物,也只是陆地与海洋传统地缘空间的点缀而非替代。

技术发明确实能对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的一切重大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例如现代化交通工具能让两千多年前的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伟大远征变得黯然失色,让早期的阻遏人类军事、经济和文化传播的自然地理障碍很大程度被克服,但直到21世纪,我们思考很多国际关系、战略学或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的问题时,仍然会习惯于从地理角度出发。

地理距离的损失梯度仍然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无论是国家军队的调动、政治经济布局的变化,还是个体活动,都难以逃脱地理的结构性影响。简单说,都会考虑到地理因素带来的物质成本、时间成本、观念成本。

图片

从物质成本来讲,军队从A点到B点的距离投送,要考虑到军费开支的大小,或者国家输出一项战略行为可能带来的成本(涉及到直接成本与对手反击博弈的消耗成本)等。

从时间成本而言,要权衡军事支援的速率和由此对战局的影响,以及旷日持久的战争与速决战的不同时间速率的巨大影响。

从观念成本上说,则要考虑为遥远地区的军力投送是否在成本-收益上是理性计算,或者抛开理性之外能够真正实现荣耀地位等战略动机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战略决心的大小。

以美国陷入越战的案例而言,这就是典型的受限于地缘规律的影响结果,地理距离的遥远增加了美国的物质成本,在越战的久拖不决增加了时间成本,前两者的得不偿失加上美国国内政治阻碍则增加了观念成本,即是否为了遥远地区的地缘政治事态(边缘利益)值得美国投入如此多的战略资源?这三种成本并非孤立产生影响,而是会形成叠加作用,彼此形成制衡机制,这是摆在历史上诸多寻求称霸国家的永恒战略难题。

看似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是相对重要的,但实则在地缘规律的影响下,能否付出足够的观念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的评估。比如当一国面临外敌入侵(抗日战争)或唇亡齿寒的邻近地缘政治扩张威胁(朝鲜战争)时,即使抵抗的物质成本高昂、时间成本漫长,但因为从观念的角度而言事关国家生死攸关的安全利益时,国家会对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近乎不考虑成本-收益逻辑的投入使用。或者当一国视征服为不可或缺的荣耀地位体现时,像拿破仑一世那样也会选择不计成本的扩张。

同理,对个人生活而言,让你选择去一个距离遥远、交通行进时间漫长、旅途花费昂贵的地方时,单纯考虑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是不足以影响决策的,只有考虑到观念成本,即该地是否有你特别想见的人,或者去这个地点能够给你带来怎样的收益或精神愉悦时,才会令你全面评估物质、时间、观念的复合作用,进而做出决定。

图片

战略学或地缘政治的伟大艺术杰作之一,就是可以实现物质、时间与观念成本的有机结合,通过战略动员、资源汲取与有效的外交和军事运作,在尽可能降低物质成本与时间成本的同时,能够将观念成本赋予巨大的战略弹性,以应对可能出现风险的物质与观念成本,使观念成本不会因为国内民族主义的过度推动走向极端的内政绑架外交,也不会因为观念成本投入不足让国家陷入崛起影响力的扩展受限。

从这点来说,大国崛起阶段或霸权的维系阶段都需要考虑这些地缘政治成本的复杂作用机制。历史上大陆强国挑战霸权国的海上主导地位时,往往认为让海权国认识到阻碍大陆强国扩展海权的物质与时间成本的潜在战略预期,就可以让海权国知难而退,但却忽略了海权对大陆强国而言是奢侈品或崛起扩张的衍生品,大陆强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要路径确实是海权,但对海权国家而言是生存必需品,因此海权国在与大陆强国投入战略对抗时,会因为观念成本的战略决心而不计损失的投入物质与时间成本。这是一些大陆强国挑战失败的重要根源。

当大陆强国以快速突进而非缓慢扩张的方式发展海权,而且还以海权主导国的核心利益海域作为战略发起点时,核心利益海域+快速突进带来的安全困境/螺旋升级的恐慌,足以让一个维持孤立平衡的海上主导国变成像大陆国家一样思考问题,导致每当海上主导国感受自身衰落和面临大陆强国挑战时,会深陷大陆事务的承诺、强化与大陆国家结成进攻性同盟,这也容易导致海上主导国的相对衰落或绝对衰落。大陆强国想崛起为世界性强国需要海权,主导性海洋强国想垄断世界强国地位也需要在大陆威胁崛起时发展足够的陆权力量。

因此谨慎的战略克制不意味着不付出任何地缘成本就可以实现崛起与称霸,也不代表对任何战略利益都要不计成本的付出,一定要考虑到己方的战略行为输出会给对手和第三方国家带来怎样的冲击,以及对方的战略反馈是否会大大增加己方战略回应的成本与风险?战略互动是冲突上升还是冲突风险规避,这需要博弈的双方或多方都能更多尊重地缘政治的历史与现实规律,回避地缘政治、空谈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合作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国家的崛而不起或战略效果大打折扣。所谓的安全治理或经济治理、地区一体化、新功能主义、国际制度与组织合作等,从本质而言其合作程度与维系的效果就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尊重地缘政治规律。当我们的对手不断用地缘政治理论与战略实践来进行战略围堵和联盟遏制时,如果我们选择回避地缘政治,那么无异于自废武功。

图片

以欧盟为例,如果对英国脱欧的理解局限于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浩如烟海的各种政策文件解读,无疑是抓大放小,英国作为传统的海洋型国家,不只是战略需要、更是深入地缘文化的骨髓,它对欧盟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对自身战略地位的升降和利益取舍的离岸岛国战略思维使然。或者说脱欧才是近代国际关系史中英国的常态。每当英国感受自身权力下降或地缘政治格局不利于自身保持光荣孤立时,就会开始深度介入欧洲事务。这是自路易十四法国、拿破仑一世法国、威廉二世德国与希特勒德国挑战以来英国数次地缘政治回应的客观史实证明的,苏联对欧陆的威胁让英国被迫在实力衰落时选择加入欧盟,成为类似“特洛伊木马”的存在作为美国在欧盟安插的棋子。现在欧盟一团散沙、安全共同体迟迟没有进展,地区一体化的合作国家数量增多只会带来麻烦,这和“大锅饭”没有两样,加上俄国的崛起或复兴看来仍然缓慢,加上英国认为自身有再度提升大国地位的可能性,当然会选择脱欧了,离开地缘政治历史就无法理解当代的地缘政治议题。

好的理论是解释世界如何运行以及可能改进的运行方式,而不是忽略客观现实的强调绝对的、无条件的应该如何运行。离开了战略思维去理解国际关系这个学科,就基本上难以形成冷静观察;地缘政治可以推动战争,也是缔造和平的首要根本条件,关键取决于以怎样的战略视野去运用它。

以上内容取自给本科生讲国际关系课程时的即兴谈到的地缘政治理解,鉴于课程已经过了许久了,更多是我自身只言片语的回忆,供读者参考。当然,笔者从不会要求授课学生或公众号读者必须无条件吸收我的这些随笔式的内容,毕竟我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抛出一些观点,能够对有缘人起到一点点提示(哪怕是批判反驳我的观点),就会深感欣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