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个标题,好像我要讲科技问题。我一个文科生,哪懂什么科技?为了说明议题的特殊性,我故意在科学技术四个字上加上引号。 我是不会在公众号里谈科学技术的,我也谈不了科学技术。我用引号将科学技术四个字隔离开来,其实,我是想做一个拆字游戏,科学技术拆成科、学、技、术四个字,然后进行中西方对比。当然,这里说的东其实仅指中国,很多东方国家没有中国这样典型。 科、学、技、术四个字,可以组成两对词,科对学,技对术。 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时候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还是因为后天的习得方式不同。 科是西方的习得模式,科的意思是学科,西方人习得,都是把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学科里划出知识体系,然后是老师教学生系统的知识,比如苏格拉底教给柏拉图的是哲学。 学是中国人的习得模式,徒弟跟着老师后面习得,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他的思想,比如老子和孔子,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后面弟子三千,现在有人解读是,孔子教给他们祭祀的礼仪,通常意义上,孔子教的是自己的思想,学生们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中习得知识,即便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他们也不知道,他们跟老师习得的叫哲学。这种师傅带徒弟的习得模式直到近代西方的科学传到中国后,中国人才开始将知识分成学科,比如民国时候的人,叫物理为格物,格物的概念来自于宋明理学。格物跟物理学似乎有些关系,但是,又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人真正有了科的概念还是富连成的戏班子,他们将弟子分成多少科,从那以后,我们对于专业出身的人,才叫“科班出身”。 现在,科学统一为一个名词,指的是一套知识体系和实验方法的总称。科学是相对于神学等一系列学科体系的总称。西方当年很多科学家都是传教士出身,神学与科学最大的不同是,科学是可以重复实验的,而神学不是这样。科学是可以证伪的,神学不能。 技是一种能力表现的手段和方法,可以理解为技能。西方人习得注重技能的培养,通过科班学到对应的技能,以这个技能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技能表现为自然属性,属于物质层面的范畴,是有形的。 术是中国人擅长的,这是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窍门。如古代皇帝必须要学会的屠龙术,现在中国的管理者喜欢学识人术、驭人术。在孔子的时代,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劳心者通过术去统治和奴役没有知识的人,过去的统治者都喜欢搞愚民政策,就是不让人民得到启智,以此来达到长期稳定统治的目的,知识在古代表现为攫取利益的工具。与技相比,术偏人文属性,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无形的。 前文说到的两组词对比,是源头上的差异,现代中国人习得也是先分科,而后学习技能,老师教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跟样学样,而是有方向、有目标地进行指导,分阶段设计学习内容,在学习阶段,东西方好像没有了差距。 而东西方的差距表现在实践上,大多数中国人还是不重视技,而重视术。比如,即便是纯自然科学的领域,自然科学的学者,很多人的目标不是技术的巅峰,而是对应的领导岗位,走上这样的岗位,很多时候不是靠技,而是靠术。道理很简单,技是对物用的,而术才是对人用的。 这个问题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讲课,企业家不听,而社会培训机构授课,企业家趋之若鹜,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教授讲课没有培训师生动,教授没有培训师的社会经验(有些培训师是成功的企业家转型的),教授的课堂上不利于企业家之间的交流,这些客观原因也是存在的,而最根本的区别还是,培训师讲的是术,是中国人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术也许能像狗屁膏药一样,当场就能见效的。术就真的比技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胜靠术,大胜靠技;短期靠术,长期靠技。 这就像种树,假如就是为了一时的粉饰,可以直接从苗木公司买来成品随时装点在路边。假如想绿树成荫,一定要在地下深植根须,这样才能保证枝繁叶茂。 “科学技术”,不知道我讲明白没有?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