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姜维究竟有多大的才能?

 炫叶楓雪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姜维北伐跟诸葛亮北伐时的形势区别之一,就在于姜维北伐时,经过司马懿、郭淮大力治理过的陇右、雍州地区其军事力量是明显增强了的,相对的,蜀汉因内政治理越来越不如诸葛亮在世时期,所以即使是费祎去世后姜维能包揽军事大权,他能拿出来北伐的军队最多时也不过七、八万(诸葛亮一伐、五伐兵力均为十万余人),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当初曹魏应对诸葛亮侵扰,是用洛阳中军加雍凉地区的边军进行抵御,投入总兵力最多时也达到了十万至二十万(五伐),但面对姜维用雍凉地区的边军就足以应对(也包括驻扎在当地的两三万中军步骑)。

二是曹魏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蜀汉力量的进一步略微衰弱,姜维北伐的方向更加向西偏移了,诸葛亮时期尚且两伐关中(陈仓、郿县),三出陇右地区,而姜维或伐陇右,或意图进军陇右更西边的河西走廊,曹魏在这里的统治根基更为薄弱,羌胡人离心力大,这也是姜维屡次招羌、胡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的战略指向所在。如果蜀汉的实力还如同诸葛亮在世之时,姜维大可不必费心绕道更远去打这些地方,打这些地方意味着后勤运输距离更远、能携带的作战兵力更少,对临阵应变的军事能力要求更高,最好能够一战而克,同时巩固军事果实。

何以见得蜀汉国力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逐渐衰微了呢?据《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在世时没有颁布过一次大赦,而蒋琬、费祎、姜维时期,大赦次数大约为八九次,举行大赦有两种目的,一是争取民心,彰显宽大(过多的大赦也是对法制的一种破坏),二是让部分囚犯能重新投入生产活动或作为兵源补充。

姜维屡出陇右,大抵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做到分兵并进,或是分军迷惑对手使其找不准己方的主攻方向,反倒因对方占有主场优势,总能预算到姜维的进攻方向和作战意图,先行进行部署调整。尽管如此,姜维仍能数次和郭淮、陈泰打平手,除了响应姜维的羌胡人被魏军平推之外,蜀汉本军基本不大吃亏,而遇上的是徐质、王经这样弱一点的对手,就是一波打爆,顺手把曹魏境内的民众迁移到汉中去。一旦郭淮、陈泰等人打算截断后路,姜维立马就能将军队及时撤出。这就是姜维战术能力的体现,很符合诸葛亮的评价“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现谈姜维的治国理政才干问题,陈寿说姜维学的是东汉大儒郑玄的经学,陈寿言其“粗有文武”,不过在费祎在世前时,姜维就与之平录尚书事,相当于掌握一半相权,费祎去世后,相权但是《陈袛传》载:“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陈袛接替逝世的吕义为尚书令,姜维因长期带兵在外,没有很好地参与朝政,导致其治理内政的权力向尚书令陈袛转移,而陈袛虽然也支持姜维北伐,却也为了迎合刘禅而结交提拔宦官黄皓,最高让后者得以乱政。

姜维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积极参与内政治理呢?可能性大一点的是,姜维自知其理政之干不突出,所以就只管军事方面的行动,或是出于其重心都集中在北伐上,疏忽了对内政的参与治理,无论是哪一种,都意味着姜维对一个稳定运行的后方建设对于前方军事行动具有重大支持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入,当内政不良,前方军事又遭受挫折时,就引起了从朝臣樊建、董厥到部下张翼、廖化等等的反对,而这反对又进一步擎肘了北伐事业,比如对于洮西之战,张翼战前反对,大胜之后也反对继续用兵。

有些人不是反对姜维北伐,而是反对姜维频繁无节制的北伐,加速消耗蜀汉国力。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治理得上下有调,支撑得起更大规模的用兵,纵使如此,诸葛亮仍尽可能地降低消耗,以使曹魏方面的军事、经济消耗大于蜀汉方面的消耗,达到缩小两边国力差距的目的。故而诸葛亮北伐,都悉心准备,一伐之前,“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六年春,亮出祁山”(一伐),“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口邸阁(修建来储存粮食)”,“十二年春,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五伐)。

可以说,诸葛亮每次行动都很有条理步骤,而姜维有大胆突进的精神,同样有过分冒失的倾向,总是过分消耗力量,以至把蜀汉不多的物资、军力消耗完(每发起一次战役,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来积蓄战时所需物资),当真正有利的时机出现之时,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把握了。在254年至257年这四年间连续用兵,这第一年是因司马师费曹芳立新魏主,第二年255年是因淮南毌丘俭之叛,这一战取得洮西之战的大胜,次年256年,姜维不顾张翼等人劝阻,意图趁陇右上年兵败空虚之际,一举打穿陇右,却不料胡济失期不至,加之急行军远赴,后勤跟不上,被邓艾大败于段谷。

257年,淮南诸葛诞之叛声势浩大,司马昭大发关中兵去平叛,关中守备极度虚弱,以至于邓艾、司马望只能进行收缩防御,完全不理会姜维的挑战,守了将近一年,姜维也没找到机会。姜维这一次有机会不能“用”,重大的影响就在于前三年连续发兵,储备起来的物资都用完了,故而能投入关中战场的部队兵力不是很多,以防物资过快消耗万。兵力没有占据明显优势,不能不顾伤亡强行攻坚,姜维最后只能无功而返。

258年,姜维为获取更大的歼灭性战果,改变了魏延、王平守汉中之时借助汉中险要层层阻击的防御策略,提议“敛兵据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主要坚守汉、乐二城和阳平关,让汉中督胡济撤至汉寿,以期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时汉中兵力由三万人减少为一万五千至两万之间,响应地,姜维为便于北伐陇右,加强了离汉中西边方向一千里左右的沓中的防务,将四五万军队屯聚于此处,开展屯田。

这种形势下,整个汉中防御体系的弱点就被曹魏洞见了,司马昭和钟会知道了能否攻破汉中取决于两点,一点是能否在沓中拖住姜维使其无法及时回援,第二点是,尽管蜀汉放弃了汉中外围阻击据点,汉中盆地的地形仍然不易打,这就需要投入重大兵力进行攻克,于是制定了伐蜀方案:以邓艾领陇西三万余人在前牵制姜维,诸葛绪领三万余在后截断其退路,钟会以十万余人直扑汉中。姜维预料到了魏军动向,并向成都进行了通报,却没有预料到曹魏一次性投入如此多兵力,对自己所在的沓中和汉中进行三面牵制。

在败于邓艾之手后,姜维再次体现了其卓越的应对能力,受邓艾、诸葛绪前后包抄之间,他虚作北上打陇右之势,诸葛绪怕后方有失,急忙回援,姜维趁势回军绕过诸葛绪所部,退防阴平,在这里挡住了邓艾追军。听说汉中失守后,姜维与从成都赶过来的张翼、董厥放弃阴平退保剑阁,挡住了钟会。邓艾却从阴平偷渡西南八百里的无人区,径向成都,迫降刘禅。

综合来评价,姜维其人对蜀汉是忠诚的,直至最后一刻依旧为复国而努力,对于北伐事业有着不输于诸葛亮的执着精神,战术指挥能力很优秀,缺乏的是像诸葛亮那样将战术能力服务于蜀汉整体战略的能力(战略头脑、理政之干),蜀汉最根本的战略就是:最大限度保存自身实力的同时,以通过战争手段拉平魏蜀差距。不留余力北伐的结果就是,既没有力量去把握下一次重大战机,又没有多余的力量应对曹魏腾出手来的猛然一击。

缺乏战略识见作为指导,过于追求战机、战果,这是姜维最大的毛病,在其取得一系列大大小小战绩的同时,也成为败亡之源,段谷之战、侯和之败及汉中之失,姜维要负重大责任。总之,作为名将的姜维,战术能力一点不输于赵云、黄忠甚至是张郃、张辽这些人,然而需要像诸葛亮、刘备这样持成稳重的统帅来驾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