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始于1790年,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以家族形式的戏班,是京剧界一道独特的风景。 提到家族戏班,童家班比起其他戏班更具传奇性。 而提到童家班,就不得不提及童芷苓。 她是童家班的“主心骨”。 ![]() 网上关于童家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
童芷苓17岁拜师荀慧生,后又拜师梅兰芳; 多才多艺,兼学程砚秋、尚小云,号称“四大名旦一脚踢”。 ![]() 19岁扬名,是仅次于“四大名旦”的坤伶名旦; 30岁嫁人,丈夫是一位普通人,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她缘何拜师梅、荀两位大师; 功成名就后,因何嫁给普通的丈夫; 结婚以后,她生活得怎么样? ![]() ![]() 1922年,童芷苓出生于天津,父母都是读书人,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在家排行第四,家里人习惯称呼她“小四”。 跟着几位哥哥长大童芷苓,小时候特别皮,身上寻不见一点女孩子的柔气。 平时爸妈忙工作,童芷苓便跟几位哥哥一起打闹,一身的野性四处宣发,跟人打架也不在话下。 她性格要强,被人惹到从不吃亏,连大她几岁的孩子遇见,也得退避几分。 渐渐地,她“四蛮子”的外号,便在小伙伴之间叫起来。 ![]() 淘气的童芷苓,不仅在外面野,在家经常拿几个哥哥寻开心。 敦厚老实的大哥童侠苓,没少被妹妹捉弄。 有一次刚回家,突然被悬在门上的水桶,浇得一身水,知道是妹妹所为,不好发作; 还有一次,踏到楼梯前的坑里,摔出去老远,回头看才知道是妹妹布置的陷阱。 ![]() 看到小伙伴爬树,童芷苓也跟着逞能。 但因年龄太小爬不上去,总是摔在树底下。 可她百折不挠,撅起小嘴跟自己赌气:“我一定能爬上去,不信等着瞧!” 不一年时间,她果真攀到了树顶。 ![]() 年纪稍大,进入学堂读书。 平时疯野惯了,经常跟同学打闹。 有一次打翻热锅,脚被烫得起泡。 妈妈看到后,心疼得直落泪。 她咬紧牙,两眼瞪得溜圆,不吭一声,没掉一滴眼泪。 足足几个月,没能下床。 待伤势稍有好转,便下地扶墙走路。 倔强的她不会想到,自己将会在戏曲领域大有所为。 ![]() 童芷苓的父母,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 其祖父一辈,家境优越。 但到了童父童母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 童父在报社供职,借着便利结识了不少戏曲界的人士。 ![]() 虽然对京剧一窍不通,但却十分喜欢听戏。 童芷苓耳濡目染,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七岁那年,随父亲到山东,借着父亲工作之便,经常进出戏园。 跟着看热闹的童芷苓,渐渐在心底埋下了一颗戏曲的种子。 平时好动的她,在看戏时入迷,半晌不挪动身子。 听得久了,也能跟着哼唱,回家后在饭桌上咿咿呀呀,说着戏词。 ![]() 一家人和戏园渐渐熟络起来,童芷苓没事便往那儿跑。 有时候兴致来了,跑到后台戴凤冠,穿起戏服,端着道具,有模有样地比划,到七八岁已经能唱得几句。 在旁人的赞誉声里,父母也跟着高兴,但还不确定孩子能不能行。 于是将唱戏的演员请到家里,又叫来女儿喊嗓子学戏。 高音唱不上去,脸憋得通红,逗得大家直乐。 小芷苓跟着学了《女起解》,稚嫩的童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此后,她多了一份学戏的动力,父母也打定了让女儿学戏的念头。 可童芷苓学戏,还是让爸妈犯了愁。 ![]() ![]() 父亲经常换工作,重担大部分落在母亲肩上。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陈倩颖在学校教好几门课,还兼职做家教。 平时出门,连车都不舍得坐; 一走几十里地,脚底生出鸡眼,晚上疼得睡不着。 一家人艰难度日,典当是家常便饭。 ![]() 童芷苓小小年纪,早已习惯出入当铺。 每当到了当铺,她伸出一双小手,把典当的物件举过头顶。 换回一些钱,未来几天,家中吃喝便有了着落。 这样的日子,终不能长久。 走投无路时,童父便书信一封,让童芷苓带上,去一位故交家里借些钱来。 小小年纪,便饱受他人冷眼,心境较之同龄人自然又成熟了几分,便生出学戏养家的念头。 ![]() 1932年,10岁的童芷苓跟表姐一起,到中华戏曲学校学戏。 父母虽然心有不舍,但受家境所制,只能含泪送别女儿。 两个月以后,二哥童寿苓也吵着要学戏。 父母拗不过,便送他到戏校,成为一名插班生。 童寿苓在戏校学习刻苦,练功经常累得精疲力竭,有时候甚至累得吐血。 苦点累点,还能承受。 但学校制度过于严格,稍有犯禁便遭训斥,甚至“打通堂”(一个人犯错,整个班都跟着受罚)。 ![]() 童寿苓忍不下,给家里写信。 父亲收到信后,再次来到戏校,准备将孩子接走。 二哥一走,童芷苓也不能坚持。 跨出戏校大门,她一步三回头。 眼睛酸涩,两行泪不由地自脸颊滚落下来。 那时候,父母在家办起了私塾,手头有了些钱,便把教戏的老师请到家里。 ![]() 这一来,童芷苓再次有了笑脸。 她也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她在逆境中迸发,无论严寒酷暑,练功从不怠慢,身上经常紫一块青一块,看得母亲偷偷抹泪。 一头扎进戏里的童芷苓,在11岁那年首次登上了舞台。 ![]() ![]() 家里的光景时好时坏,有时候请不起先生,童芷苓便跑去剧院“偷戏”。 看完一出戏,回家后便模仿着唱出来。 经过几年的学习,又凭借着过人的天资,十五六岁便成为走红津门的名角。 ![]() 有了童芷苓的成功,童家另外两个孩子,童葆苓和童祥苓也先后学戏,走上专业的道路。 ![]() 童葆苓被观众称为“小一号的芷苓”,有姐姐带着,渐渐也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 童祥苓自幼看姐姐演戏,又有几位先生带着,家里还请来陪演的戏童,也唱出了名气。 童祥苓比童芷苓小13岁,是姐姐抱着长大的。 姐姐眼中,对于弟弟寄予厚望。 童芷苓成名以后,收入的一半,都用在了童祥苓身上。 而她的付出,也终于成就了后来,《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 ![]() 1939年,童芷苓有了独自挑班的能力。 童家以父亲童汉侠的名字,组建了家庭戏班,并取子女名字中的一个字,将戏班称之为“苓社”,也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童家班”。 ![]() 一家人各负其责,母亲管理戏班,父亲管运作,大哥童侠苓管宣传,寿苓和葆苓,跟着芷苓演出。 也是在这一年,童芷苓拜偶像荀慧生为师。 对于童芷苓而言,荀慧生不仅是偶像,也是她拜师前偷师的对象。 因此拜偶像为师,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而荀慧生对天资聪颖的童芷苓,也十分喜欢。 有了别人的牵线搭桥,荀慧生便爽快地收下了童芷苓。 拜师一年后,童芷苓和童寿苓受邀,首次到南方演出。 ![]() 一出现学现卖的《纺棉花》,让童芷苓红遍上海滩。 ![]() 1947年,童芷苓拜师梅兰芳。 她艺兼荀梅两派,却不拘一格,在师承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程尚两派的元素。 一出与刘斌昆合作的《十八扯》,能够逐一展现四大名旦的唱腔。 反串老生、花脸、老旦、丑角也不在话下。 ![]() 她学东西快,一般人都跟不上节奏。 程砚秋头一年在上海唱《锁麟囊》,转过一年她便把这出戏,搬上自己的戏台。 而且多才多艺,为满足观众的新鲜感,她还学梆子戏。 在舞台上,无论是戏曲还是歌曲,乃至西班牙舞蹈,她都能信手拈来。 ![]() 解放以后,童家举家南迁,到上海戏剧院落脚。 那一时期,童芷苓带领的童家班,赚到了不少钱。 仅弟弟童祥苓,一个月都能拿到350元的工资。 而一个高级工的月薪,也不过只有几十块钱。 1952年,一路向前的童芷苓已经30岁,与年长自己9岁的陈力相遇了。 ![]() 陈力是轮船公司的副经理,虽然身份普通,却把一腔的柔情都给了心爱的童芷苓。 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 平时童芷苓工作忙,无暇照顾孩子,家中事务都由陈力打点。 ![]() 作为回馈,童芷苓把最好的都给了家里人。 那时候,电视还不流行,童芷苓家就有了一台电视机。 一到闲下来,很多街坊便挤到童家看电视。 此外,童芷苓还为家里添置了一台敞篷车。 那个年代,整个上海滩都找不出几辆那样的车子。 连电影厂拍片,都得跑他们家接车子。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及《魔术师的奇遇》两部作品中,都能看到童芷苓家,那台奶黄色的敞篷轿车。 ![]() 拍完以后,电影厂送票给童芷苓,陈力便把票分与邻居,并开车带大家去看电影。 与邻居相处和睦,家庭幸福的童芷苓,事业本会更进一步。 可是到了60年代,整个童家都卷入了特殊时期的洪流。 一时间,他们遭受历史车轮的碾压,曾经的风光也骤然消失了。 ![]() 60年代初,童芷苓的事业达到巅峰。 她善于推陈出新,改编自《红楼二尤》的《尤三姐》,备受观众追捧; 随后又拍了同名电影,并担任主角。 此外,她先后拍摄了《夜店》、《歌衫情丝》《婚姻大事》、《女大亨》等多部电影,是那个年代家喻户晓的明星。 ![]() 生活中的童芷苓,低调朴实,不事雕琢的女子。 女儿童小苓眼中,除了知道母亲平时很忙,很少回家之外,并没有觉得妈妈是梨园明星,许多人的偶像。 然而在攀至人生顶点时,童芷苓便在那场动荡里,被迫离开挚爱的舞台。 她成为了一名劳改人员,里里外外像换了一个人。 曾经光彩四溢、风姿卓越的坤伶翘楚,成了一个朴实、粗犷的北方大妈。 ![]() 她寄希望于弟弟童祥苓,把他当成童家翻身的希望。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童祥苓在无可替代的情形下,出演了《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 后来,他为姐姐争辩,未能逃脱岁月的枷锁。 在北京拍摄样板电影,两年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 ![]() 而“坠落”的童芷苓,也在弟媳张南云的接济下,艰难地生活。 十年之后春风吹来,童芷苓迎来黎明的曙光。 可童家班却风光不复,再也回不到从前。 这一年,童芷苓已经54岁,年华已不再。 ![]() 而执着于事业的她,迅速调整状态,练功、排戏。 与刘正阳合作《铁弓缘》, 与刘斌昆俞振飞合作《金玉奴》, 又重整童家班,推出《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等系列剧目,成为京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她一直有一个心愿,成立自己的“童派”。 ![]() ![]() 到了80年代,童芷苓的一对儿女,先后到国外留学。 从此,童芷苓开启了频繁往返国内外的生活。 年近花甲的她,在经历了跌宕之后,本可以跟着儿女享受晚年时光,可她放不下京剧。 ![]() 身在异国他乡,她经常参加演出。 1991年,在国外演出时,曾遇到张学良先生。 那天是张学良生日,童芷苓为他唱《红娘》。 她唱完以后,张学良来了兴致,自己又唱了好几段。 谁都看不出,此时的童芷苓已身患绝症。 ![]() 1995年,与病魔抗争几年后,73岁的童芷苓人生划上句点。 去世之前,她心有牵挂。 在治疗期间,她卧病不起。但只要一上台,便焕发了精神,一点病态的痕迹都看不到。 女儿童小苓不敢跟她说戏。 只要提到戏,她便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戏要演。 ![]() 最后一次与弟弟童祥苓见面,她不为自己担心,反而拿出一盒西洋参给弟弟。 她叮嘱童祥苓,注意身体好好演出,把传统戏里好的剧目,留给下一代。 那一刻,在舞台上活跃了一辈子的童芷苓,不像以前那样开朗。 大概是她知道,自己离大去之日不远了。 那一刻,她始终未放下京剧,为童派唏嘘。 如今,童芷苓去世已经多年,虽然有未了的心愿,但她的艺术精华都留给了后代。 女儿继承了童芷苓的衣钵,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演出。 ![]() 结语: 有人说,随着童芷苓去世,璀璨近半个世纪的童家班,也跟着黯然失色起来。 或许,在经历过生活碾压后,童芷苓愈加懂得时间的慈悲。 命运没有留给她更多的时间,可童家班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童家子孙,会以他们的方式,传播着童家班的精神。 |
|